第 641 章 明月清风(217)三合一

林木儿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没你就不行最新章节!

    明月清风(217)

    一下课,就该用饭了!大部分启明都跟这些人一起用饭。费扬果追着启明,今儿他得跟启明挨着坐,他有话要私下说。

    结果一出来,就看到等在外面的黄宗羲。

    嘿!这人在这里站了多久了?

    启明一瞧就知道怎么回事,他问说,“吃饭了吗?”

    没有!

    巴林不由的看了此人一眼,这般直接的人在宫里如今可少见了。

    启明点头,“那就走吧,一起吃饭呀。”

    哦!好的!

    年哥儿:“……”这种神奇的生物要是在皇爷在世的时候,得被打死的吧。当然了,也不一定。他可能在外面站死,那位皇爷也未必会见他。

    然后黄宗羲就跟着一块吃饭去了。

    到了才发现,一起吃饭的话就是一个大圆桌。挨着坐了,一起吃就完了。看着是一桌子菜没错,可这数目一定是每个人按照四个菜算的。

    太子一动筷子,就都开吃了,并不区分个主次,谁想吃什么转这个圆桌便是了。有一道菜色他觉得新鲜,他还不由的问了一句:“这是什么菜?”

    费扬果:“………………”这样的读书人真该送去大清,抽俩鞭子什么毛病都治好了。

    启明看了一眼,就:“花椒芽裹着蛋液在油里炸出来的。”

    花椒芽?摘了花椒的嫩芽,岂不是影响产花椒?

    百官忍无可忍:“大少爷,这有些作物打掉一些芽叶是为了更好的结果实的。掐下来的芽叶,有些是可以食用或是药用的。花椒芽可以吃,枣芽可以制茶……你尝尝那道菜,那是用桃花做的,那个糕点是用梨花做的……还有那喝的那是苹果花……这都不是摘了为享受的,更不会影响结果子。有些花开的太繁盛,怕果子长不大,就得把多余的花剔除下来。从这个季节开始,宫里的吃食就是这样的,尽量用一些容易被忽略掉的食材。”

    王承恩给黄宗羲盛了半碗特别的饭,“这是用泡桐花蒸出来的卖饭,黄大人尝尝。”

    黄宗羲:“……”这什么口感?宫里竟然吃的是这个。

    启明把那半碗麦饭拿了,“你吃惯这个就不勉强,吃你爱吃的吧。”

    黄宗羲面前又被放了空碗,他叹了一声,“学社每次在会馆里集会,办的都很好。喝的是一等一的好茶,茶点是顶顶好的点心,哪怕不入席吃饭,只每桌的茶和点心,每次每桌的开销都在二三两银子。”

    可太子连带这一圈人,这顿饭花费也就是两三钱银子。

    他特诚恳的说,“殿下,臣发现,臣竟是误了。臣的很多看法都不成熟,臣的父亲教训过臣了……”

    费扬果:“……”所以呢,做臣子的,错了,就这么认个错就完了?

    他一边吃着,一边用余光打量启明,看他想怎么着。

    启明把泡桐花麦饭往嘴里扒拉,这才道:“你挺好的!”

    一桌子都稍微顿了一下,这小子哪里好了?完全没看出来。

    就听启明道:“只有心思纯醇的人,才能思量一点别人不能也不敢思量的事,这是你的长处。想法这个东西,今儿这么想,明儿那么想……人遇事之后会不断修正自己的看法,这往往是需要一生去总结和思索的。我发现,你其实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静静的思考,且总能触及较深的一个人。”

    费扬果一边嚼着菜,一边就心道:这不就是个不停得碰壁,不停反思,不停总结而后获得顿悟的过程吗?

    那边启明把花椒芽的盆子端起来,把剩下的半碟子菜都给黄宗羲扒拉进碗里,“没事!孤珍惜身边每个大胆尝试,大胆思索,不怕失败大胆试错的人。孤觉得你很好,孤身边就缺少你这样心底纯净的人。”

    一桌子的其他人看见黄宗羲眼睛亮闪闪的,就都低了头各自扒拉饭去了。

    饭吃完了,黄宗羲很高兴的走了。

    年哥儿毫不客气的说启明:“黄尊素大人一定会特别‘感激’殿下的。”纵着人家儿子继续‘理想’下去,这绝不是人家父亲乐意看到的。

    启明心里叹气,他刚才说的真的是真的!这事上总有一些人比较个例,他们在很多关系里做不到面面俱到,在人群里看起来他们都很‘笨拙’,很多人际关系好似都处理不好,看起来特别的特立独行。

    就像是张岱张先生,他不个例吗?他也很个例,在朝廷这个地方,他很不合群。这人在很多地方都有缺点,但不能不承认,此人在其他地方特别有灵性。

    启明就说,“这样的人……要是不能护着他们的这一丝单纯,就是毁了大才了。”说着,就看王承恩,“你去找季师傅,告诉他……对黄宗羲不用太过苛责。”

    只不去先见上官,直接来找自己这一点,就够他喝一壶的。这种人要是不护着点,是干不下去的。光是排挤也排挤的他无立足之地。

    季成礼得了话,心里就有数了。怎么说呢?处的久了,就真觉得祖宗保佑啊,大明竟然出了这么一位储君。

    太子这么包容维护,黄宗羲是感觉不出来的。但这个话得透给黄尊素知道,咱别心里没数呀!

    黄尊素能怎么办呢?!联络东林旧人,咱上个折子吧!改国-号这个事是可以做的呀!有些事情,不能只看外表是什么样的,还得看内里是什么样的。只要里子不变,那表皮有那么重要吗?

    就像是人穿衣服一样,你换一件衣裳穿,就不是你了吗?

    于是,飞来的折子上,越来越的多的赞成换国-号。泰州学派出身的,这是很大的一批人。冬天雪大,书信传递满。好些信是在年后才从传到的。不得不说,林家的地位和李贽的余荫,在这春日里几乎都得到了反馈。

    这些人在大明的角角落落,很多人都是官身,很多人祖上是官身,就像是那位方以智的父亲,就是收到林家书信的一位。在收到信后,还没决定信该怎么写呢。就受到在家里守寡的妹妹的书信,说自家的儿子都干了啥事,尤其是学社里那么多人叛逃之后,朝廷便是叫这一拨学社的人都崛了仕途都是该的。他在思量,思量这个折子该怎么写才合适。既得保全儿子,又得叫皇上觉得自己同意改国-号的事跟儿子的事无关,要不然这就像是在跟皇上做买卖了。皇上会不会想:哦!你支持我,是让我对你儿子网开一面呀!

    千万不能叫人有这样的误会。

    还思量着呢,家里的书信又以最快的速度送来了,信上说了:自家那儿子被皇上下旨聘到‘求真馆’。

    求真馆,是个啥馆?

    家里人也说不清,但却点出了在求真馆任职的其他人,有些甚至是兼职。比如,洋人汤若望。比如大博士徐光启,比如宋应星,比如会做外科手术的陈实功,比如很有名的温补大夫张景岳,还有四处瞎跑的那个徐霞客,人不在,但是待遇挂在了求真馆。类似的人还有二三十,有些大家听过名字,有些没听过名字,但都被招录进去了。

    听说,这里跟军事学堂一样,别的人管不着,是皇上和娘娘亲管的。而且,除了大博士拿的最高级别的待遇之外,其他人哪怕没有任何封号的,对外的品级也含糊,但拿的待遇跟朝廷一品大员拿的待遇是一模一样的。

    在信中还隐晦的提了:京中的人都说,现在那位大博士拿到的俸禄,虽说当时下旨就说了待遇和亲王一样,但实际上,给予的各种恩赏算下来,大博士比皇上的开销都多。

    这还有什么不明白吗?这地方很要紧,特别要紧特别要紧,跟军事学堂一样的地位。甚至享受的待遇比军事学堂还高。

    不仅增加了求真馆,朝廷还特设了问政院。问政院里有什么人呢?什么人都有!

    有朝中致仕官员,有军中退下来的伤残或是年迈的将士,有江南数位大商家,有作坊里的工匠,还有认识一些字的庄稼汉。除此之外,还有像是李夫人,谷大娘这样的女子,甚至于从宫中退出去的女官,像是张宫令,都在其中。

    除此之外,还有学社的张采,以及数位在学社很有威信的成员。像是杨廷枢,像是杨彝。

    问政院由信王管理日常事务,每旬皇上抽出一个下午,请问政院的人入宫,皇上要亲自问政。

    把信看完,什么感觉呢?

    皇上高明呀!皇上把言路彻底的打开,什么江南富商,什么学社领袖,士农工商军,甚至包括了女子在内,什么样的人都有。说吧!说你们的诉求。

    当有合理的地方给你提供一个平台叫你反馈你的诉求的时候,你要是再闹,那大概说了,杀了谁都不冤枉。

    他利索的写折子,老老实实的,怎么想的,怎么思量的,就怎么写上去。他认为,国号改为新明,会更好一些。朝廷是该一改之前的风气,崇尚新风。他认为,现在的方向很恰当,但在今后的十年,朝廷应该推进和巩固这一变革。新政新风气不该只在京城,在直隶,应该逐渐的朝大明的角角落落推进。朝廷的政策好,其实只是完成了其中的两成。真正难的是其他的八成。这八成是什么呢?是执行力!

    而这些,却是非时间不可的。

    折子写的很实在,摒弃了一切华丽的辞藻,踏踏实实的写一些干货,这就很好呀!

    四爷把这份折子当做是模板,大家都传着看一看。折子就是这样的,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对了固然好,错了也没关系。别总一个劲儿的夸哪里好哪里棒,皇上英明之类的话,把不足也点出来。要是能写上一点解决问题的办法固然好,要是没解决的办法,只发现了问题,这也是你实心任事的一个证明。

    这折子传到黄宗羲的手里,他看了,然后回头跟方以智一起喝酒的时候就说:“我以为只我老子会缩脖子……”

    方以智:“…………”自家姑姑在家骂自己,要不是生了你这样的孽障,你老子难道不知道谄媚的样子叫人瞧不上。

    当时他也挺难受的,但是见了皇上和娘娘之后,他觉得真不用如此。皇后就夸自己了,说是所谓的求真,不仅是要求物之真理,也求的是做人的一份真实纯然。

    这话说的多好,他当时就觉得皇后能做知己。

    如今管着求真馆的是皇后的亲哥哥,这位叫林瑜的侯府世子,特别好脾气!官场上那一套,不用放在求真馆。你只要你说你想要什么,不用巴结谁,不用看谁的脸色,打个申请递上去,一天之内给你批复,如果不是太难办,一般三天内就把你要找的东西给你弄来。他才去了不到十日,就觉得可真好!要是当官这么自在,他早当官了。

    因此,他也吐槽他老子,“……都是把官帽子看的太重!他们欲求太胜,才会如此的。”

    黄宗羲觉得太对了!简直不能更对。

    这俩这话说的,叫出来给他老子买烧鹅的耿淑明瞬间不想跟这俩打招呼了!这都什么熊孩子呀!

    不过好在人家都是孩子熊,自家是爹半路开始熊了,还说不通。

    他买了烧鹅,从窗户上递进去,叹气道:“……京报您也看了,皇上这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的,你以为的反对只是你以为的!泰州学派当年的底蕴深厚,说起来,咱家也是!跟咱家又瓜葛的方家都是,人家这次一下子就跳起来了,可是您呢?您这一步走错了,要不是当年结了好亲事,儿子还有出头的机会吗?这次上折子的同意改国-号的,大部分来自各地的官员。这地方官员的数量,是京官的多少倍,您算过吗?还有这些年,御前行走放出去的那些人,如今做官的做的好的,都差不多是四品的知府了吧!这样的又占了多少。再加上不敢闹腾的武将官员,您算过这数量吗?下面稳,军中稳,皇上会怕朝堂闹腾?都一样是朝廷的官员,大多数都支持的事,这就叫人心所向。你们不闹,其实皇后未必坚持。可是你们闹了,不是反对皇后也成了反对皇后了,皇上就不会看着皇后把面子落在地上。所以,是你们逼的皇上非换这个国-号。您还顾虑什么?顾虑那学社?可学社眨眼坏了,名声坏完了。一批干不了事的,没脸在京城闹腾,回乡去了。能干事的,都入了问政院了。

    对那些叛逃的,家里人都在大明的,皇上怎么做的?皇上一家一家的去信,安抚他们,告诉他们,不管这中间有什么误会,都叫他们放心。只要是在大明境内遵纪守法,他们跟以前一样就好。若是有当地官员对他们歧视,就请上京城来,说是寄信到问政院。这是不是大仁慈?那些其他学社的人,羞也不羞?这些人在问政院,是干嘛的?那是玩命的也要做出个样子出来,叫人家正眼看他们的。那您说,地方官员若是有做的不好的,百姓会不会想法子找到问政院来说情况。那里的大门开着,什么人都能进呀!皇上就叫张采接待那些来反应情况的百姓,然后他们接了,把问题整理了,直接转交给有司衙门核查办理。更妙的是,皇上把信王点出来了,叫信王在上面管事。信王感激的很,但也谨慎的很。不敢有丝毫的弄虚作假。爹啊,您要是心里还有不甘,要不,您申请去问政院看看。”

    耿念秋没碰烤鸭,“你……没憋好屁!你是叫老子去问政院吗?你是拿老子做例子呢,你们是想彻底踢开内阁里的其他老东西,要叫我们这些老东西给你们腾地方,是吧?”

    耿淑明袖手站着,“您看您……话为什么要挑破了说呢!这叫人多下不来台呀!”嘴上说着不好意思,但话也没耽搁说,他诚恳的点头,“是的!就是这个意思!从内阁到六部,该退的就都退吧!劳心劳力的,一个个发不胜簪了,也有碍观瞻呀!”

    耿念秋觉得心口疼,被自家这不要脸的儿子给气的!但怎么办呢?还得为后人想呀!走了一步臭棋,就得想法子补救呀!

    于是,耿念秋的折子上来了,说他要去问政院。

    四爷把折子递给桐桐,“耿淑明这个人呀……鬼的很!”

    桐桐直接划拉了一个‘准’字,然后下发了。

    这折子一传下去,内阁那几位就明白了。王纪也不说要去教导太子了,皇上和皇后能叫咱过度一下再彻底致仕,已然是皇恩浩荡了。黄克瓒叹气,一代新人换旧人,行啊!走吧,在大明还是大明的时候离开,也算全了自己为臣的本分。

    于是,眨眼见,内阁五人,退了四位,直接去了问政院。

    剩下这四个怎么补呢?

    林雨桐点了一个:“李信。”他忙的东西别人都不注意,但却至关重要。此人的能耐不在宋康年之下,可以提上来了。

    四爷点头,把人添上了。

    林雨桐又提了一下:“王肯堂。”

    王肯堂,太医院那个?

    对!林雨桐就道,“现在太医院的摊子看大,包括制药在内。这不是非他不可的!但紧跟着,会有很多地方闹瘟疫,闹各种瘟疫,且天花肆虐。得有个主管这个的阁臣!”爷算是未雨绸缪了。

    此人能入阁,除了本身真的很会做官做事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机缘巧合,恰好需要这么一个人。那就他了!

    完了四爷又补了两个,一个是耿淑明,另一个是季成礼。

    季成礼就是启明的总师傅,太子的先生是阁臣了,这主要是考量该给太子势力,不能叫人多想。

    而后四爷又提了两个候补,平时忙自己的事,但有大事,内阁得叫他们参与。这两人是陆恒和朱运仓,这也是筹功的意思。

    林雨桐点头,这般就妥当了。到了如今,才算在朝廷,把意志统一了起来了。

    旨意一下,桐桐狠狠睡了一大觉,心劲都松了。

    真的!太累了!大明的朝廷呀,最难做的其实就是‘上下一心’。之前吧,别说上下一心了,就单上面也无法一心。

    大明的官员的认识里,好似过分的认同皇帝,这就是谄媚之臣。在他们心里,道德标杆或者说是职业操守就是:铮臣!

    我把皇帝怼了,我就是敢反对皇帝,我就很有威望。

    若是骨子里有这种情节,耿念秋又何至于到老来弄了这么一出呢!

    就是坐在那里商量点事情,永远不能把人聚在一起商量。得是一个一个的挨个突破,然后才能把事办下去。本来几个人坐在一块,一个时辰就能说清的事,非得分开。跟这个一个时辰,跟那个一个时辰。这个时候他们不犟着了,为什么呢?因为单独召见,代表着恩宠和另眼相看。如此,他们愿意顺从一点。

    这就是旧内阁的常态。

    跟旧内阁比,新内阁就不同的多了。

    林雨桐出席了新内阁第一次议事,觉得好生舒服。

    四爷只管扔事情,第一件,这个国|号酝酿了这么长时间,下面的意见也反馈回来了,这个事情可以定一下。

    然后李信就拿出一堆的数据,是大致统计了一品官员的支持率是多少,二品官员的支持率又是多少,一直到七八品小官小吏的支持率。另外又总结了文官武官的支持率,京官和地方官的支持率。

    这东西能说明很多问题的,不用太繁琐,有数据支撑就行。

    宋康年就道:“下面的支持率过九成,京城的支持率最低,刚过五成。但军中支持率九成九,问题不大,可改国-号。”说完,将手举起来。

    紧跟着是李信,耿淑明紧随其后。

    季成礼和王肯堂很意外入内阁,不太懂内阁的规矩。见都举手了,都看他们。他们才明白什么意思,随后就举起了右手。

    四爷和桐桐就看陆恒和朱运仓,这俩还发愣了,这还有我们的事呢?

    哦哦哦!举手了!

    之后桐桐和四爷才举起手,宋康年就看一边记录的御前行走,“记录,内阁全票通过。”

    随后四爷又问,“承恩侯提了国号为‘新明’,诸位以为如何?”

    宋康年开口就道:“臣以为需要斟酌。”

    桐桐就问:“你的意思呢?”

    “臣觉得,对外称呼很重要。现在西洋人把咱们叫□□,这个称呼甚好。”

    李信举了一下手又放下,“臣反对!承恩侯的顾虑是对的,这是兼顾了大部分的感情,不能这么干脆的撇开‘明’这个字,这会叫官员和百姓没有归属感。因此,臣觉得承恩侯这个提法是好的!哪怕做个过度呢,但是现在这么大改,不合适。”

    四爷点头,看其他人,见其他人没有要说的。就问说,“诸位以为呢?赞同宋大人的举手……”

    举手的除了宋康年,就是朱运仓了。

    “赞同李大人的请举手。”

    除了宋康年和朱运仓,其他的都举手。

    四爷就看桐桐,桐桐就点,“那就少数服从多数。”

    宋康年就又吩咐记录官,“五票赞同,两票反对,两票弃权,内阁通过国-号改为新明的提议。”

    季成礼头上的汗都下来了,原来弃权也得记录的!原来这么大的事,皇上和皇后弃权之后,依旧可以通过内阁确定下来。

    第一次会前后一刻钟,结束。都去忙吧!

    人都走了,桐桐看着四爷就笑:“突然觉得喘口气都是舒畅的。”

    四爷也笑:喘口气舒畅了?有不舒畅的呢!

    又怎么了?

    四爷把压了好几天的,来自皇太极的信递给桐桐:“瞧瞧。”

    皇太极写的?那我得好好瞅瞅。这一瞧,桐桐就觉得,四爷家的不要脸,那都是祖传的!真的!特别不要脸。

    这不是那么多读书人奔着大清去了吗?咱都心知肚明是咋回事。但是人家就是能脸不红心不跳的说:不知道什么原因,从大明来了许多读书人要在大清求学。是大明需要更多的会满语的人吗?所以就打发了人来学习?

    皇太极在信上说:你看,大明如果需要,可以谈的呀!我们还是会敞开大门,欢迎大明的仕子前来学习的。这次这么多人,虽然不是两国之间达成的协议,但是大明的皇帝你放心,朕一定会善待这些仕子。弘文馆是我们大清培养人才的基地呀,这些仕子,朕都先安排到弘文馆去了。学习半年之后,您要召回也可召回,不想召回,那朕就可留在这些大才了。

    完了又问,你看,大清接纳了这么多前来‘学习’的仕子,那我们大清的子民,是不是也可以私下里过去一批了。除了咱们谈好的,敢问若是百姓中有年轻人想去大明,能否一视同仁。

    林雨桐把信来回的看了好几遍,这他娘的不仅不要脸,他还在耍无赖!

    哎哟哟!你们这家学可真是太渊源了。

    她其实没那么不舒畅,因为她知道,不要脸和无赖这种东西,他传着传着,就青出于蓝胜于蓝:爷,我是信你的!

    比起不要脸和无赖,你完胜你的曾祖父。

    然后,四爷果然还是值得信赖的,只针对一国,咱没那么低端。他又召集内阁和军机,这次是一次议事。

    议事干嘛呢?筹建理藩院。

    理藩院必然是朱运仓来管,四爷给他的第一道旨意就是:所有的跟大明有交往的国家,别管是藩属国还是其他,咱都划拉一张单子拿来。

    对藩国或是友邻,四爷给的政策是这样的:第一,各国皇室若有意愿,可直接入大明,大明朝廷发给国籍证明文书。若对大明有特殊贡献者,在大明可享在本国内的同等待遇。

    嘛意思呢?就是那些在本国获罪的那些皇室,来吧!大明欢迎你们。来了就是大明人,你要是能把你们本国的一些消息告知我们,这就属于有特殊贡献。你在你们国家是亲王,在我们国家,至少经济上给你亲王的待遇是可以的。

    第二,各国的仕子或是官员,可通过申请落籍大明。通过基本的考核,可以酌情简拔继续为官。

    第三,各国的百姓,随时欢迎来大明入籍。入籍便可分得人均耕地五十亩,免税十年,宅院一座,安家物资若干。只要在大明遵守大明的律法,那么一切待遇跟大明的百姓等同。

    第四,各国的奴仆,自入大明起,便为大明良民,一切待遇同平民例。

    先这四条,省下的可以逐步完善。但就这四条,先可以试点一下,看看效果。

    去哪试点呢?大清!

    山海关外,不是两国互市吗?来来来,这四条,贴在醒目的地方,再找个会满语的,敲锣打鼓的给我吆喝起来!

    林雨桐看了四爷给祖大寿的信,笑的肚子疼。这消息估计传到皇太极耳朵里,会被气出个好歹来的。

    这条条都有针对性!

    皇太极上位,干掉其他贝勒是必须的。如今已经是磨刀霍霍了!那敢问,这些人的后人怕不怕,这些人怕不怕。一看情况不对,会不会想着跑到大明来寻求政|治庇护呢?还有那些官员和武将,各种原因被杀的少了吗?一人治罪,按照汉官的意见,那是三代不能用了。请问,这些人的后人会不会想着跑了另找出路呢?尤其是最后一条,一旦跑出来,踏入大明的那一刻,便不是奴仆了!就说那些在大清为奴的汉人,会不会想着跑呢。

    桐桐就说四爷:“你这是怕那些跑去大清的汉人诋毁大明,所以你早想好最后一条了,是吧?”

    四爷就笑,当然得想好怎么应对了!坏话这东西,真真假假的。但只要不叫他们为奴,那一切都好!他们不会听谁说什么,而后看大明的朝廷在做什么。

    这虽然难免又放探子入关的嫌疑,但是,探子到底占少数。告诉仇六经,把好入口就行。每个进来的人都需要登记,也就是了。

    其实,能来多少人四爷和桐桐都不太在意。就是说这个事本身,这个东西一贴,这么一吆喝,就够大清忙一段时间了。

    可不是!费扬果把这几条摆在桌子上细细的琢磨,他觉得皇太极和皇上其实相似的地方还不少。比如,无耻和不要脸!

    当然了,皇上还是要更胜一筹的。

    这事真他娘的丢人,别的比不过就算了,为啥连这个都比不过。

    感觉大清迟早要完。

    “爷,吃点吧,去火。”

    哦!皇后叫人送来的罐头雪梨,可好吃了!塞到嘴里,咬的咔哧咔哧的。想了想,还是全给塞嘴里,一般嚼着一边含混的叫着小豆子,“走!”

    去哪?

    “见太子去!”

    都这个点了,见太子去?!

    嗯!

    然后启明正在书房呢,外面喊着说郡王来了。他才放下笔,结果门一下子被推开了。费扬果直接就进来了,“殿下,我跟你说点事。”

    憋了好几天了吧!

    “那可不!”他顺手拿了启明放在桌上的帕子擦了嘴,就过去跟启明挤在一张榻上,“殿下,你说我两年之后回大清去,怎么样?”

    这么着急吗?

    费扬果低声道,“不是我着急,是局势着急。”他一边说着,一边朝着启明又挤了挤,两人都挨到一块了,“有两年时间,朝|鲜是不是就稳当下来了?”

    是!大清这一点还是能做到的。

    “那你说稳当下来以后,皇太极会怎么做呢?”费扬果低声道,“必然朝蒙古扩张。说实话,不是我小看巴林他爹……那位是个汉子,是个响当当的汉子,可就是不够无耻……”他玩不过你爹,被你爹给套牢了!但同样,“他也玩不过我家那位皇兄……”皇太极跟你爹一样,其实都不算啥好鸟,“若是蒙古势弱了,大明势必要卷入其中。这于大明来说,也并不符合当下的利益。我今儿跟你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大清那边,每一个是我亲人。血亲这个东西,咋说呢?当日我父汗还活着的时候,其实也没见多重视我!结果送质子了,想起我来了!敢问那么些皇子,非我不可吗?便是他们年纪大了,那还有皇孙呢?他皇太极当年都有孙子了,豪格的儿子都几个了!他要继承汗位,那怎么不把他的孙子送来一个呢?我这心里肯定是有怨气的。而今呢,我长的像个样子了,被皇上和皇后养的,也不像个蠢货。还有几分用处的时候,他们倒是把我当个人看了!但咱知道,你爹你娘跟我爹我娘是一样的,比为额娘和我父汗其实对我都好!你呢,跟我的兄弟似得。我的哥哥不少,但是呢,哪个也没有你和巴林跟我亲……”

    这边说着话,王承恩上了茶来!费扬果还拍了拍王承恩,“还有你,跟你也亲。”

    王承恩白眼一翻,反正就是除了跟你们家的人不亲之外,跟外人都亲。

    费扬果就差抱着启明了,“皇上和娘娘不想跟大清打仗,别人不信这个话,我信!这跟大明是不是强盛无关。皇上和娘娘都不想把火炮对准大清,那这只单方面是不行的!两好合一好才是真的好,你说呢?”

    难得说的比巴林还动听。

    启明就说,“这两年你跟大清来的那些人接触接触……”

    那肯定呀!然后赖在这里,跟启明同榻而眠,絮絮叨叨的说到很晚,那话里话外的意思就一个:他皇太极牛什么牛呀!不就是当年父汗重视他,他学的多了点吗?那是没重视我,又不是我比他笨。

    皇太极被念叨的一个接着一个打喷嚏,觉得有人在背后骂他。好容易止住了,用帕子擦了擦口鼻,用手翻开下一份密报,顿时心情就不好了!

    一直都算是自持隐忍,轻易不发脾气的人,将手里的折子一把给摔出去了:堂堂一国君王,怎生这般的无耻!

    作者有话要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