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城建筑与风水

上元灯火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大明官商最新章节!

    福州古城始建于汉朝初年。当时闽越王无诸助刘邦建立汉朝后,在福州建冶城。冶城旧址在今鼓屏路一带。这里北有森林茂密的越王山,因它像屏风一样挡住北面寒气,又称屏山。其东麓为冶山,又名泉山,是一座小山,无诸即选此筑城。该地山环水绕,百泉汇集于池,传说欧冶子在此铸剑,故称欧冶池。池面十几里,四周林木繁盛,土地肥沃,既可防洪涝,又可灌溉周围田地。冶城具体方位大致南至今鼓屏路湖东路口,北至屏山,以欧冶池为中心,四面环山,东面今七星井一带较平,土地肥沃,可以耕种。冶城建立后,闽越国即禁止在屏山樵采,保持树木水源,使屏山成为冶城风水宝地。

    元萨天锡《越王山》

    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苔野竹雨斑斑。

    诗中虽然充满怀古悲凉之情,却客观上记述了前人重视城市风水,使城市居民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无诸在此风水宝地建城后,闽越国发展很快,到汉武帝时,闽越王郢仗着国力强盛举兵围东瓯、攻南海,向东北、西南扩张,严重威胁汉朝的集权统治。20年后,东越王余善举兵反汉。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派兵平叛,灭闽越国,拆除冶城,把居民迁往中原,福州古城一度荒废。

    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在吴建置的建安郡地,增设晋安郡,辖地相当于现在福建的东南沿海地区。太康三年,任命严高为晋安郡守。严高到任后见旧城狭小,不足以聚众,即着手选择新址。他原计划将新城建在白田渡,又嫌不是向南发展,于是以地形图向著名地理风水学家郭璞求教。郭璞指着旧城南面的小山阜说:”是宜城,后五百年大盛。”2据考证当时郭璞还年幼,有否此事,尚无定论。郭璞在《迁城记》中写道:”桑田为海,人事更改……鸟出木空,千载不昧。前有双眉,重施粉黛。溪涧水来,尽归于海。主揖其客,客住主在。稳首东日,高山镇寨……”3在这里,郭璞对福州建城的选址作了风水理论的阐释。他意思说:把海变为桑田,能聚集更多的人居住,可变荒芜为繁荣。有树才有鸟,有树鸟才有优美的居住环境,这是千年不变的道理,绝对不能毁坏林木花鸟。城前面有乌石山和于山两座山,就像是双眉,必须很好保护山上树木。林木郁郁葱葱,就像重施粉黛一般,才能使溪涧里的水保持清澈,流归大海。人类与环境,就像主人与客人一样,主人善待客人,客人住得安稳,主人就很自在。环境保持良好,水清土肥,人们才能生产安居。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着高山下的城镇,这里是一片繁荣景象。

    严高得郭璞指点后,即着手建晋安郡城,宽广只有232步。北起今鼓屏路小山阜,南至八一七北路虎节路口;东起湖东路丽文坊口,西至鼓西路渡鸡口。设五座城门,城外均有护城河,规模较冶城为大,后代因城扩大,故把该城称为子城。

    严高疏导西北面山上的水流。他利用因筑城取土而被掏深的城郊东北和西北的洼地,开凿成东湖和西湖,绕湖一周各二十里。西湖东临城墙,西南有大梦山、象山,西北有五凤山环绕,农田间杂其中,既防涝又防旱。西北山上溪水汇集湖中,灌溉农田。东湖在城东北,今新店、琴亭、斗门一带,浮村山是东湖的中心,湖前、湖塍村是东湖留下地名,湖今已无存。东湖集东北山上流下之水,旱季灌溉,雨季储水以防涝,两湖以五凤山的续脉龙腰山为界,如两颗绿色明珠,调节气候,绿化环境,生产食物。这是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既使福州城西北面山峰成为风水宝地,龙脉所在,又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福州城从此成为山青水秀、物产丰饶的安居福地。

    此后,随着城市的繁荣,福州城不断扩大。唐中和年间(约882年),福建观察使郑镒修拓城东南隅,在乌石山西麓凿南湖,后引西湖水流入南湖,灌溉城西南田地。唐天复年间(约902年),节度使王审知筑罗城,把子城围成内城。五代梁开平初(约907年),王审知又筑南北夹城。宋开宝七年(974年),刺史钱昱又筑东南外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统一福建,下诏将城墙拆毁。皇祐四年(1052年)以后,福州城开始渐次修复。熙宁元年(1068年),程师孟知福州,于次年动工修建福州城,除修复原有城墙外,还扩建西南隅。全城周长950丈,厚4丈,内外均彻以砖石,城上建9座城楼。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命驸马都尉王恭修建福州旧城。王恭详细考察福州风水,认为要使城内生态完好,必须把屏山、乌山、于山三山环于城内,于是以石砌墙,北跨屏山主峰,外城绕乌山、于山二山建城墙,广袤方十里,基本上呈圆形,风水奇佳。明代学者王世懋在《闽部疏》中写道:”天下形势,易辨者莫如福州府,诸山罗抱,龙从西稍衍处过行省,小山坐其中,乌石、九仙(于山)二山东西峙作双阙。其外托东山高大,蔽亏日月,大海在其外,是谓鼓山。西山迤逦稍卑,状若展旗,曰旗山,以配鼓。其前则印山若屏,似人巧凑泊而成者,然犹未睹水所经宿也。登道山(乌石山)以望,则大小二水,历历在目。大江从西南蛇行方山下,南台江稍近城而行。大江复从南稍折而东北,南台江水合之,汪洋弥漫,东下长乐入海,其山川明秀如此。”

    明代学者王应山在《闽都记》中写道:”三峰峙于域中,三绝标于户外。甘果方几,莲花现瑞。襟江带湖,东南并海。二潮吞吐,百河灌溢。山川灵秀所都耶。逢兵不乱,逢饥不荒。沙合路通河口,海滨邹鲁,而自古记之。”

    至此,学者认为明代福州城的选址得天时、地利、人和,为最佳风水。其关键在于避风藏水,城内有树木茂盛的三山,可避风;城外有江河湖塘,可以藏水,福州成了天造地设的人间福地。

    二、福州古城建筑中的风水格局

    福州地处福建东南部,古时是闽江入海口,四面环山,气候宜人,地理条件十分优越。自闽越王无诸建都城于福州,二千多年来福州一直是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明朝初年重修福州府城后,形成理想的风水格局。

    相对封闭式格局

    明代福州古城修建后,形成一个相对封闭式的地理环境。从城中看,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方山(五虎山),北有莲花山,这四座大山的余脉环绕福州城,形成山环形势。闽江自北向南,从福州城南穿流而过,其支流环绕福州城,形成水绕形势。古代风水家把这种山环水绕的相对封闭式环境称为太极,认为”既有天地,天一太极,地亦一太极,所生万物又名一太极。故地理太祖,一龙之终始,所占之疆域,所收之山水,合成一圈,此一太极也。”4福州的地理环境附合太极的地理要求,宜建府城。按照风水家的看法,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山水翕集,四势团近有情,而真穴必居包裹拥从之中,所谓藏风聚气者也。”5从现在看,山环水绕的地理位置十分适合人们生产生活,繁衍生息,也就附合风水家的理论。

    风水家还认为,太极是分层次的,”物物有太极,于风水言太极尤肖焉。太极有三层,风水有外罗城,为外太极。龙虎砂为中太极,护穴砂有内太极。其穴坪处,为太极中间一点。”6从这个理论上看,闽越国的冶城、严高的子城、王审知的罗城、宋代的外城,一直到明代的府城建筑,是一步步向太极风水理论接近的过程,明代的府城才完善了太极的布局。从地图上看,福州城是由接近圆形的城墙所环绕,其道路水流,均体现藏风聚水的原则,城中心点是鼓楼,登楼则全城在望,为太极穴地所在。按照风水理论进行规划布局,是福州城建筑的重要特点。

    2.南北中轴的形势

    福州古城建筑自北向南形成南北中轴线的形势。城北为屏山,在屏山正北城墙上建楼,称作样楼,后改名镇海楼,为全城制高点。从镇海楼向南,即是全城最重要的寺庙华林寺。镇海楼与华林寺上下呼应,成为城北最主要的风水宝地。镇海楼历经多次重修,于1970年被拆毁,至今未重修,甚为可惜。华林寺因故东移,虽保存完好,但风水格局也已改变。从华林寺向南,即是城隍庙。福州府的城隍庙是都城隍,为全省最高级别的城隍。前些年因房地产开发被毁。后有人呼吁重建,几年前易地再建,但规模、体制相差甚远,不可同日而语。从城隍庙往西南不远,即是布政使署,为全省行政长官公署,全省行政事务,在此决断。从布政使署向南,即为鼓楼。这里是全城的中心,风水穴位所在,可惜该楼于1952年扩建道路被拆,现空余地名,虽然有识之士大声疾呼重建鼓楼,但仍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鼓楼西南面是总督衙门,为全省最高军政长官驻地,全省大事要事,均在此作出决断。这里是历代省政府驻地,一直延续至解放初期,至今空余省府路的地名。从鼓楼至南门有南大街相通,其中要过东西走向两条内河,由勾栏桥和安泰桥接通大路,形成城内自北向南的中轴线布局。这是一条风水线,集中了全省最重要的公署、寺庙、城楼,体现风水学中天圆地方中心点的理论。

    出南门有四座山作为福州城的案山,形成南面屏障,拱卫府城。第一案为横山,即今吉祥山;第二案为天宁山,即今烟台山;第三案为高盖山;第四案为方山,即五虎山。来势凶猛的东南风经过这四座案山的阻挡,到城中已是微风,附合藏风聚气的原则。

    3.阴阳协调的布局

    福州古城建设的平面布局采用风水思想中的四分世界观,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东、西、南、北四方守护神。福州古城建有东、西、南、北城门,与中心鼓楼结合起来,形成阴阳协调的布局,反映天圆地方的形势。古城由南北中轴线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为闽县,西为侯官县,东西两面相对平衡协调,形成均衡的城市布局。

    从南向北看,南门东边有于山,西边有乌山,形成双阙守门之势。以下依次是:东为府学、闽县学、闽县衙、鳌峰书院;西为侯官县学、侯官县治、道山书院。东西各有两处水关,西水从西湖入西门水关,过定远桥,到双抛桥,与西南水关水汇合;向东与东西来水汇合;向南到乌山桥下向东,在安泰桥与东面来水汇合。西水由东湖澳门水关入城,向西经庆城寺在勾栏桥与西水汇合;向南到德政桥,水分两支,一支向西在安泰桥与西水汇合,一支向南沿水部大街,出东南水关。这样,城内河大致形成二纵二横的井字布局,使全城百姓均衡受益。

    道路除中轴线外,西面有自北向南的大街,自北门沿南后街到道山路;东面也有自北向南的大街,自井楼门大街向南到达于山下。东西也有两条大路,一条自西门经过鼓西路、鼓东路,通往井楼门;一条自东门向西,到达双抛桥,形成三纵二横的大道布局,交通便利。

    4.趋吉避凶的措施

    按照风水理论,任何一处地理,无论风水如何好,总有不足之处,必须采取措施补救,福州古城也是如此。

    从地理上看,福州城地势较低,加上降雨集中在6~9月,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历史上福州古城多次被水淹没,造成水土流失,损失惨重。夏日骄阳似火,四周环山的福州城散热较慢,气候炎热。为解决这一不足,福州自宋代以来,提倡在城内植榕,榕树根深叶茂,既保持水土,又遮阴避日,福州因此号称榕城。

    从山脉走向上看,山形似龙从西北向东南延伸,而北门处的龙腰阻隔东、西两水,山上树木茂盛,泉水甘甜,环境优美,被公认为福州的风水穴。相传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想凿通龙腰,使东西两水汇合,白天开凿晚上即复合,从此再无人开凿。明代名宦董应举在《省城山川议》中说:”省城自龙腰过脉……龙腰最微最贵,此一城之命脉,不可不保护。妄凿盗埋,法诚宜禁。若论省城水法,龙腰东北诸山之水汇于溪,送入汤门关;龙腰西北诸水汇于湖,送入北水关,此二送龙水也。”7因此,龙腰成为福州风水山,山上林木葱郁,它既可隔开东西二水,避免暴雨造成水量过大的危险,又可阻挡北方南下寒流,对福州城起到保护作用。

    从气候上看,福州地处东南沿海,每年入秋后北方冷空气南侵频繁,西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也较活跃。西风带和热带系统的对峙引起明显的气压梯度,造成强劲的东北大风。东北风夹杂海上潮湿空气吹入城内,对人体健康不利。因此,在风水上称福州东北面为鬼煞,不适合人居住。为化解煞气,福州东北的城墙修得又高又厚,以阻挡煞气,并广植树木,少建房屋,此处人烟稀少,后来把贡院建在此处,使学生有幽静的学习环境。

    从山形上看,东面鼓山似鼓,西面旗山似旗,鼓反在旗之前,有倒置之憾,然而这正是福州没有兵灾的征兆。从历史上看,福州没有发生大战事,确是吉祥福地。北面莲花山为风水宝山,阻挡北方南下寒流,夏天可上山避暑,可作为福州的后花园。唯独南面的方山,形式五虎,俗称五虎山,虎头朝向福州城,在风水上认为不祥。于是为化解此煞,特精制两只大石狮,置于南门两旁,狮头朝向五虎山,避免五虎伤人,此乃迷信之说。

    综上所述,福州古城在建设和完善中贯穿着传统风水学说。这些风水观念大部分有其合理性,是科学的,它是从中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其中有一小部分是因为人们还未完全了解自然,对自然存在敬畏心理,而产生的迷信思想。在城市迅速发展的今天,重温古代风水观念中所包含的城市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当前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当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