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太后交权

一叶style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权倾天下:千古一后最新章节!

    最让冯太后看上高允的是他的卓识远见。当冯太后决定建立官学,以培养大批青年才俊,为将来改革打基础时,高允适时向冯太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秦汉至两晋时期,朝廷对太学的老师只要求通一门经典就行。高允认为,这样的机制不利于人材的全面培养,不管是太学还是官学,为人师表者必须要博关经典,得通几部经典。

    另外,为人师者还必须世覆忠清,必须审查一下父亲爷爷是不是忠诚,有没有道德间题。有间题不能当老师。为人师者年纪必须超过四十岁,然而在那个时代四十岁已经算相当大的年龄,辅助老师的助教也得年过三十。当时情况下,一人成博,全家光荣。

    高允建议,必须改变这延续了几百年的教育制度。他建议冯太后,大郡,郡学置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招一百人。次郡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六十人。高允的方案中,最有现代意义的是,打破了对师资条件的年龄设定,使得一批有才华之士能以青壮之力而为人师。

    高允这条件看起来死板,不过还有灵活性,如果样样特别好,口碑好,年纪不限了。北魏五百郡,为大魏朝培养储备了大量人才。起用一批有文化的青年才俊,为日后改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冯太后只用了短短的时间,便确定了她的治国方针。这时,南朝刘宋趁北魏刚刚政权刚刚经过平叛乙浑谋反的波澜,起兵犯境。

    边关告急,乙浑旧部几个大将,虽然已得冯太后诏命,不予追究他们与乙浑的关系,拼死御林以报冯太后的大恩,但仍是抵挡不住刘宋的大军,接连损兵折将,连丢数城。

    危急时刻,冯太后力排众议,让之前为乙浑头号党羽后又受到太后赦免的慕容白曜担当抵挡南朝军队的重任。冯太后以皇帝之命,授给慕容白曜节杖,统管几个州的军队,加爵为上党公,权力非常大。

    许多朝臣为之担心,暗中向冯太后密奏,言慕容白曜与乙浑狼狈为奸,参与谋反,若授其大权,恐其作乱。冯太后于朝堂之上,公开向群臣言道:“众爱卿勿疑,慕容白曜与乙浑结朋友为祸,然本宫以为,慕容白曜只是贪性所致,其人实忠于我大魏,必无谋反之心。他虽犯错,却有才能。见本宫与皇上不追究于他,必心存感激之心,拼死以报。本宫以为,慕容白曜此次出征,必收奇效!”

    群臣虽然对冯太后俱都心服,然对太后视慕容白曜之事上,却是不敢置信。谁也没想到,慕容白曜果然不辱使命,统兵出征后接连攻下四个城池,甚至攻下了北魏历代皇帝多年来攻不下的山东历城。

    慕容白曜班时之时,冯太后与献文帝亲自出城相迎,晋升慕容白曜为济南王。至此,朝中文武百官,无不对冯太后的能力和眼光心服口服。

    铲除了权臣乙浑,冯太后这次临朝听政,前后仅有十八个月的时间。她凭借多年宫中生活的阅历和非凡的胆识,稳定了北魏动荡的政局。

    皇兴元年八月戊申,京师平城的紫宫中传来了婴儿的啼哭之声。年已十四岁的献文帝之妃李夫人生了一个皇子,冯太后心中甚喜,亲自给皇孙起名为拓跋宏。

    冯太后喜得长孙,自然十分惬意。她见拓跋宏长得白白胖胖,一脸富贵相,心情格外舒畅,认为这个皇孙拓跋宏必是上天所赐,有明君之相。

    时隔不久,冯太后就决定停止临朝,不听政事,把政权正式移交给初为人父的献文帝亲政,自己则退居深宫,含饴弄孙,转而担当起抚养皇孙拓跋宏的责任。

    冯太后先是临朝称制,后又把皇权交还年龄还小的献文帝拓跋弘。这次交权,并不是宫中发生了权力争斗,而是和平移交。这时的北魏,在冯太后的治理下,已经重新恢复了元气,朝廷的统治也变得十分稳固。

    冯太后主动自愿地把权力交还给献文帝,这件事,是冯太后一生当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冯太后的命运至此注定有了三场灾难,一次是她幼小时灭门之难;二是她的丈夫文成帝去世,冯太后投火**,烧伤了胳膊,导致乙浑专权;三次是主动交权于帝,从而导致一场针对她的阴谋悄-悄来临。这次对她来说,比前两次的打击,甚至更重。这成为她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冯太后的后半生时刻铭记这个重大失误,直至她生命终结。

    她难道不知道这个皇权的重要性而甘愿交权?当然不是,她久居深宫,经历那么多,当然知道权力的重要。

    导致冯太后主动交权给献文帝有三个原因:一是喜欢孩子,她没生育过,当初庆幸自己没有儿子,后来立了太子,她就没有危险了,她想有孩子而不得,终生不育。她因此特别喜欢孩子。她一直把拓跋弘当亲生子一样看待。她被立为皇后,到太后,母爱一天天地滋长。

    她享受母亲的快乐,现在又有更大的喜事降临,儿子献文帝拓跋弘又有了儿子拓跋宏。拓跋宏出生后一年多,被立为太子。冯太后特别喜欢拓跋宏,决定亲自抚养这个孙子,这是她自愿交权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冯太后太相信了她的儿子献文帝拓跋弘,正因为她把李贵人生的拓跋弘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抚养,一手带大,亲自教育,母子感情深厚。她完全相信,儿子人口善良,能力强,能当好皇帝。所以,她心甘情愿交了权力。但冯太后一生英明,偏偏在这件事上看走了眼。她并不彻底了解儿子,最后导致她第三次大难的恰恰是献文帝拓跋弘。

    三是冯太后在稳定了江山后忽视了权力,她对皇权的绝对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防范意识。她太相信儿子了,这恰恰反映了过去的蜕变背后,她仍愿意做贤妻良母,对政治不太热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