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圣旨被封驳

非恒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重生天启大帝最新章节!

    朱由校之所以在早朝结束后,单独留下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是因为早朝的时候兵部侍郎张鹤鸣提到的“四川土司奢崇明”让他想起来了一个事情。在他之前玩一个历史策略游戏中,明末大魔咒其中一条就是明末西南地区爆发的奢安之乱,其中的奢就是四川的一个土司。奏折中说到这个奢崇明会不会就是奢安之乱中的“奢”?他并不十分确定。

    明朝对军队管制也是十分严格,调兵权就由兵部掌握,将领不得随意调兵,哪怕是世袭的土司兵这样的私人武装。历史上奢崇明就是想利用前往辽东前线为借口,让朝廷同意他调动自己的土司兵,之后率军进入重庆之后发动叛乱。

    但是这些只是朱由校自己的猜测,现在奢崇明并没有反动叛乱,反而积极要求效仿秦良玉,率兵前往辽东为朝廷效力。他做出搁置此事,以后再议的决定,大臣们都稍微有些不解。可他并不能做出解释,说在朝廷上直接说出自己怀疑奢崇明是别有用心,准备叛乱。他留下骆思恭,就想让锦衣卫对奢崇明进行调查。

    骆思恭被留下后,心里有些七上八下的,他并不清楚皇上留下他为什么。朱由校登基之后,他就积极主动为皇上办事,并一改万历时期的做法开始和大臣搞好关系,无论是现在红色发紫的东林党还是有些走下坡路的浙党。

    他是万历皇帝提拔的锦衣卫指挥使,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并不是想被撤换掉,所以他才四处拉关系。不过魏忠贤被迅速果决的处理掉,他对皇上有了新的认识,他又开始和大臣保持一定距离了。因为锦衣卫向皇帝报告要具疏上奏,东厂可口头直达,所以皇上一般来说使用的东厂更顺手些,他自己更是坚决执行皇上的指示办差,因为他并不想听命于东厂。

    “骆爱卿,回衙门之后立即派人去调查奢崇明,看他是否图谋不轨。”朱由校并不想和骆思恭浪费太多口水,直接开门见山的命令他道。

    骆思恭稍微一错愕,马上回到,“臣回到衙门之后马上派人去。”他明白了为什么朱由校要搁置奢崇明的奏折了,他以为是有人给皇上折子,弹劾奢崇明了。

    “这件事要快,另外注意保密。”得到骆思恭肯定的回答之后,朱由校就吩咐他回衙门立刻去做。骆思恭准备走的时候,朱由校突然想起了,奢安之乱其中的奢是是奢崇明,安好像也是一个土司,便又吩咐道:“另外,你派人查下四川贵州两省有没有一个姓安的土司,对他也调查一下。”

    奢崇明如果是被人弹劾的话,这个姓的安土司又是怎么回事?皇上连这个人在四川还是贵州都不清楚,这又是怎么回事啊,骆思恭心里有些纳闷。不过既然是皇上亲自交代的事情,那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必须尽快的去完成。他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之后,皇上就让他快点去办事。

    朱由校刚才早朝的时候,被因孙承宗举荐人而起的争吵,吵的他心烦意闷,就没和骆思恭啰嗦什么,直接单刀直入的下令完之后,就回乾清宫休息了。西南的事情,还是有点不放心,他又叫邹义去把最近四川贵州的情况汇总一下报给他。

    到了下午,邹义已经把西南方面的资料档案送过来了,朱由校才发现西南情况的复杂性。四川、贵州和云南三省,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聚集,除了四川平原和大城市附近是中央派遣的流官管理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土司制度。

    这些土司都是当年的部落家族的头人,都是世袭,关键是很多大土司都有自己的独立武装,数量有数万,说白了就是世袭地方土皇帝土军阀,而且很多都是传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了。之前万历朝平定的播州杨应龙,就传承了二十九代数百年之久。

    改土归流,明廷一直在做,可是非常难做。基本上都一些土司造反被剿灭之后顺势进行的,在贵州尤其难推行。贵州典型的山高水远,交通十分不便,经济又十分落后,朝廷觉得花太多的精力和金钱用于改土归流得不偿失,主要就是招抚一些大的土司帮助统治了,比如贵州的水西安氏。

    看过送来的资料,朱由校可以确定了,奢安之乱的中安就是安邦彦。奢崇明和安邦彦两个大土司的领地紧挨着还时代通婚,两个部族又都是彝族,奢崇明就是安邦彦的亲舅舅。现在已经可以确定是二人造反了,可是怎么对付这两人成了问题所在。

    这二人不是普通的人,可以直接下一道圣旨抓起来,拉去砍头就行了。这两人本身就听调不听宣,很多时候连调都不听,每人手下又都有几万武装。直接去抓人,除了让他们把造反的时间提前之外一点用处都没。

    朱由校一时间还是有点不知所措,而且连个商量的人都没。奢崇明会叛乱完全是他凭着穿越之前的历史知识加上现在资料分析得来,可是这没办法和大臣们明说。朱由校只能先让四川和贵州把军队集中到大城市再说,于是下午朱由校两下两道中旨,命令贵州的军队向遵义和贵阳两地集中,四川的军队向成都重庆两地集中。

    但是两道中旨传给内阁之后,首先首辅刘一燝拿起来翻看。朱由校即位之后,直接下中旨的次数屈指可数,而且还都是关于内宫里的事情。刘一燝看过圣旨后就一阵无语,把圣旨传给其他几个内阁大臣看,大臣都有点目睁口呆莫名其妙。

    既不是东林党也不是浙党,缺一直喜欢发表意见的何宗彦先说话到:“皇上怎么突然让两省的军队集结?最近四川贵州很太平,除了前几日奢崇明要求带兵支援辽东之外也没其他消息了。”

    史继偕发言到:“两省集结军队,皇上这是要做什么呢?不会是像调来支援辽东吧?”

    韩爌看了一眼之后说到:“怎么可能,就算其他省的军队,也可以从河南、江西等地方调兵,怎么可能舍近求远,千里迢迢的从四川贵州调兵?”

    这是朱国祚说到,“皇上这样做,会不会和奢崇明要求调兵去支援辽东有关?”

    刘一燝没好气的说到:“怎么可能,奢崇明请求率兵去辽东这是好事,皇上在早朝把这件事搁置了,但是这和四川贵州的军队集结有会什么关系?皇上一定是受到了小人蒙蔽而做出来的荒唐决策。”

    其他人虽然有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对刘一燝的意见基本都同意,都感到有点荒唐。于是刘一燝直接把两道中旨全封驳,退给了朱由校。把朱由校给气的只吐血,自己唯一想到一点对策,竟然还被内阁给封驳回来了。

    不过朱由校虽然气的吐血,中旨都没摔,因为他知道还有用。他现在只能希望锦衣卫能早点出结果来,于是又派太监去曹化淳去催促骆思恭。

    朱由校也第一次直观的见识到了明朝内阁权力之强大,竟然直接把他的中旨给封驳回来了。以前很多朝代,丞相也都名义有上副署圣旨的权力,可是实际上皇上做出来决定后,那就是金口玉言,谁敢违抗。可明朝,内阁制度完善之后,权力一步一步的加强,封驳圣旨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事。明朝内阁封驳圣旨是很平常的事情,尤其是一些强势的首辅。

    看来自己现在的皇权看起来上至高无上的,实际中缺完全不是那回事。朱由校此刻终于明白为什么要建立司礼监,设立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了,这就是皇上拉些太监帮助自己一起对付文官的。

    作为从二十一世纪传来而来,他在心底里对太监,对东厂,对锦衣卫都有些反感。但是眼下只有这些人,完全服从他的命令,看来为了他的重振大明的大业,他还必须多利用这些人来强化自己的权力。

    朱由校之前就了解过锦衣卫的情况,他对现在锦衣卫的情况并不满意。锦衣卫中因为很多人都是通过世袭或者萌荫进去的,大明建国已经二百多年了,锦衣卫已经变的十分臃肿,但是因为其权利很大,效率倒还是可以。

    锦衣卫的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文官集团进行制衡,它就是皇帝手里一把锋利的剑。厂卫都是皇帝手里很好的统治工具,朱由校打算对锦衣卫进行改革,让其更好的为自己服务。

    不过朱由校现在还想好,而且需要和东厂一起来考虑,他可不打算解散厂卫自废武功。内阁制度完善之后,明朝的文官集团的权力已经十分巨大,而他之后想对大明朝进行彻底的改革,势必会遭到保守的文官集团的强大阻力,厂卫就是对付文官集团的两个大棒。

    而且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太监和锦衣卫的确能起到文官起不到的作用。比如孙承宗马上就出发去辽东赴任辽东经略,那么在他去辽东之前就任命一个亲信的太监做监军,以对孙承宗的权力进行制衡,保证军队对大明的效忠。而在这个监军太监人选问题上,朱由校倒是有了犹豫。

    ——————

    今天依然双更,求推荐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