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徐光启

非恒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重生天启大帝最新章节!

    四月二十三日下午,朱由校吃过午饭后就在乾清宫内边喝甘霖酒边思考问题。早朝上他封徐光启为礼部侍郎兼钦天监丞和李之藻为工部主事之后,就想当面召见下徐光启面谈下。通过徐光启了解下现在西方传教士的情况,但是没有好的借口,而且直接朱由校去问西方传教士的事情,显得太唐突。

    徐光启提供的造强水法解决了困扰朱由校的难题,让朱由校意识到自己的在科学上所拥有的知识或许比明朝这个时候的人都最多。但是光有知识有理论是不够的,自己的知识和理论是远远高于这个时候实际的,反而徐光启这些人所拥有的一些办法更适合这个时候实际情况。

    必须要有个话题,让徐光启主动来说,来提到西方传教士的。眼下朝廷中大臣对西方传教士的具体态度,他还不得而知。让徐光启主动提起,这样即便有保守的大臣攻击西方传教士,也不至于直接把炮口对准这个他皇帝。

    朱由校就让王安把东厂收集的徐光启的一些情报和档案给他,希望从中可以找到一个不错的借口。他通过这些倒是比较详细的了解了下徐光启的情况。

    但是依然没头绪,他就走出乾清宫散步,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实验室。朱由校暂时没有想好可以继续造什么,所以打算暂时停止实验。本来说散散心,结果还是下意识的走进了实验室。

    来到实验室后,他并没做实验的**。倒是在实验室一旁的角落里放着的目标和做木工的工具,吸引住了朱由校的目光。实验室就原来他做木工活的房子改建的,把大部分木料都移走开造成实验室后,还是有小部分木料和做木匠的工匠在实验室占据着一部分空间。

    穿越前他出生在农村,小时候也见过木匠做门窗和家具,对木工活倒是有基本了解,而之前的朱由校更是和专业的木匠有的一拼。他走到木料和工具跟前,一时好奇心大起,做做木工活应该也比较有趣。

    他就拿起刨子,把一块木料固定好。然后双手推刨子,把这个木料四个面刨平,再用墨斗打线。他不自觉的就把线打的平行,把锯子拿起来准备按线锯的时,看到两条平行的墨线。他恍然大悟,想好了召见徐光启的借口。

    徐光启并不知道皇上想召见他,还为借口而发愁。他本来有些心灰意冷了,缺突然被升官为礼部侍郎,还让他主持一直非常感兴趣并且非常想做的事情。他很早之前就想制定新的历法,只不过朝廷一直对此并不热心。

    他自己仕途也没什么进展,没人支持他,他一直是自己收集相关的资料罢了。他被任命的当天,就去钦天监走马上任了,钦天监虽然测量天时的仪器倒是有不少,可是关于历法,并没有什么好的方案。其实钦天监也知道现在的历法已经不太准确,但是还是不得不继续用。

    在钦天监没的得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就想起了他之前的老朋友利玛窦曾经向他介绍过了西方的历法,好像更为准确一些。他于是着手找这方面的资料。而恰巧耶稣会的人一听说知道他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就派人和他联系,希望他可以上书为之前的南京教案平凡,让耶稣会的人可以重新在北京公开活动。

    徐光启自己是天主教徒,之前南京教案的时候,也是一直陈情说明,无奈当时当时首辅是方从哲浙党把持朝政。因为南京教案中直接上奏折,反对天主教要求驱逐耶稣会教士的人正是当时的南京礼部侍郎沈纮。沈纮是铁杆的浙党更是方从哲的亲信,最后朝廷决定把传教士全部驱逐出境到澳门。

    徐光启也一直想让耶稣会重现公开活动,在他受召从天津来北京之前,耶稣会的一些传教士已经到了天津,想让他进京陈情,好公开活动。徐光启本身已经受洗为天主教徒,自然责无旁贷。而且他觉得用修订历法作为借口,即便南京教案平凡不了,也能让耶稣会的传教士以帮助自己修订历法为借口,进京公开活动。

    不过徐光启在被任命为礼部侍郎的当天晚上,就去拜会了孙承宗。虽然徐光启不是东林党人,但是他和孙承宗都是1602年的进士,有同年之谊。而且,又都是早朝一起升的官,更重要的是现在孙承宗已经是辽东经略了,徐光启一直想在军队中推广大炮和火器。今天在早朝之上孙承宗的态度,让他觉得和孙承宗面谈一次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其实,孙承宗和徐光启的私人关系倒还算不错,因为他们都出很年轻都中了举人,但是中年之后才中了进士,之后又一起在翰林院呆了十年。当然孙承宗比他起点要一些,孙承宗是那届的榜眼,后来自然为庶吉士,之后孙承宗又成为东林党一员,光宗即位之后,孙承宗就开始受到重用。

    之前东林党人也两次举荐他成为兵部的尚书或侍郎,只是当时没被批准。而徐光启,因为仕途不顺就把精力放到了别的地方。他在翰林院的时候认识了利玛窦,开始和西方传教士接触的多了起来。后来他自己也成为了天主教徒,而且他本身对历法天文等等科技更感兴趣些。他也一直没怎么受到重视,之前的确有些心灰意冷,才上疏称病辞官。

    徐光启在上完自己称病辞官的奏折之后,还专门去拜会了孙承宗,一方面是告别,另一方面也是诉苦。当时,孙承宗也稍微有些郁闷,两次推荐都被皇上否定了,所以徐光启的话也引起了他的共鸣,他第二天也上了奏折称病辞职。可是戏剧性变化的时候,他们两人却在同一天全被升官重用,都感觉自己可以一展抱负了。

    徐光启进入孙承宗家门之后,孙承宗直接迎了出来。虽然孙承宗他今天高升了,来拜会贺喜的人不少,但是徐光启和其他人不同的,很多相同的经历让他们心理距离很近。进入客厅分宾主落座之后,徐光启当然要首先向孙承宗道贺了,“孙兄,今天一下遂了凌云之志,以孙兄才干在辽东必能成就一番事业。”

    孙承宗虽然心里是比较高兴,可是并没有表露出来,毕竟他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了,在官场怎么多年历练,虽然没做到宠辱不惊,缺也做到了不喜形于色。自然谦虚到:“哪里哪里,无非承蒙天子厚爱罢了,而且辽东之局的情形目前也是比较危险的,说不一定一步错,后果就不敢设想。再者,今天也徐兄也是高升之日,我还要恭喜徐兄呢。”

    “其实也是,前几天我们两个还在这里商量称病辞职的事情,没想到今天已经全部我两已经全部被皇上重用,犹如在梦中一般。”徐光启也不想在之前那个问题上纠缠什么,毕竟套话说一下就可以了,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没人是傻子。

    “这个倒是,今天任命出来之前刘首辅和韩次辅都没得到消息,好像完全是皇上的意思。”孙承宗对徐光启说了一点自己的疑问。

    “是吗?你说刘首辅和韩次辅之前都不知道消息?这很难说通啊,孙兄你好歹是皇上的日讲官,与皇上经常接触。皇上一直很信任你,独称你为先生,你被重用也是理所当然的。可是我并不是这样的情况,只能说皇恩浩荡了。”徐光启接着话说到。

    客套话说的差不多了,徐光启开始开门见山说到,“孙兄对红夷大炮等火器在军中应用怎么看?”

    “我在宣大的时候,就见过用大炮鸟统对付蒙古骑兵。这些东西用来守城效果的确不错,野战的效果就不如人意了。至于在辽东如何,我想还是去前线之后看看实际情况之后再说。不过在辽东守城是必须的,所以大炮等火器在辽东应该有用武之地。”孙承宗想了想之后,说到。

    “孙兄既然也看到火器大炮的威力,也知道我一向推崇在军队里推广火器大炮。我像孙兄推荐一个人,此人是我的弟子,专精火器和大炮,尤其红夷大炮,这个人就是孙元化,目前在兵部做事。”徐光启说到。

    听到徐光启推荐人的时候孙承宗稍有不快,不过听说他推荐孙元化时候,不快就消失了,他的确需要一个熟悉精通红夷大炮的人才随他一起去辽东,他其实之前就看中了孙元化,就满口答应了下来。徐光启主要目的已经达到,就起身告辞,他知道今天是孙承宗高升之日,来拜会的人必然不会不少。

    徐光启回到家后,李之藻已经在等着他了,他和李之藻关系非比寻常,二人都对天文历法数算有兴趣,还和西方传教士很熟悉,对西学也都很有研究,而且二人还是都天主教徒。

    之前李之藻就不时的来徐光启家做客,探讨些历法火器等方面的问题。今天他来是为了专门感谢徐光启的,正是徐光启的举荐他才升为了工部主事。虽然官不大,但是他毕竟是升官了。让他兴奋的事情,他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了,专门负责红夷大炮之事。

    因为他们二人本来关系就不错,徐光启就留李之藻吃饭,没多久孙元化也来了,就一起喝酒。三人就边吃边喝酒,李之藻和孙元化自然接着酒敬了徐光启不少酒,以表达谢意,尤其孙元化知道徐光启去求了孙承宗,很是感动。

    徐光启也把耶稣会的想法跟他们二人说了,二人一时也没什么好办法,都觉得以让耶稣会教士来帮修订历法为借口让传教士重新回京,倒不是一个办法。宾主尽欢之后,各自散去回家。

    徐光启吃完饭,连夜写好了请求让耶稣会传教士重新入京以帮忙修订历法的奏折,准备明天上疏。第二天,结果他没来得急把奏折上奏。就有太监来钦天监传旨,让他即刻去文华殿见皇上。

    ————

    求推荐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