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5.第675章 铜本位

钢城小草人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走进唐朝最新章节!

    李烨其实也不喜欢那些奸诈自私的商贾,更不喜欢缺少社会道德良心和责任感的商贾,看见那些把变质的肉类卖给消费者的商贾,李烨恨不得把那些变质的食物塞进他们的胃里,让他们子子孙孙吃着腐烂的食物畸形生长。

    对于商贾的监管,李烨采取了这个时代最严力的手段:抄家,李烨差点就采用朱元璋的办法剥皮揎草,一旦发现商贾以次充好害死人命,其结果就是抄没家产、全家收监。在制订严苛的商业律条的基础上,李烨提高了商贾的社会地位,当然李烨并不是一味的打压商贾和抬高商贾,只要这些商贾遵守李烨制订的商业律条,他们得到的远比将要失去的多,这也是商贾愿意遵守商业律条的前提条件。

    虽然敬翔对李烨提高商贾的地位表示不满和不理解,但是并不会急着反对李烨的意见,在敬翔看来这些商贾终有一天会按耐不住触犯李烨制订的商律,到时事实胜于雄辩,让李烨打压这些欲壑难填、蚂蝗见血的商贾。

    李烨和敬翔讨论了一下渤海国出兵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在泊汋城大战之后,两人就抽丝剥茧考虑过,认为渤海国即使要出兵,最早也要在明年四月前后,军队的数量不会超过十万,出兵的方向依然是泊汋城。

    现在又增加了一个变数,这时候渤海国会不会选择双管齐下,还真不好说。不过既然李烨和敬翔都做好最坏的打算,准备跟渤海国再进行一场小规模高强度的战争,李烨还有半年的时间准备下一场战争,还真的不担心渤海国来攻打泊汋城。

    原本李烨准备明年三月以后到辽东半岛坐镇,现在不得不提前去一趟辽东半岛,在大行城等待李燕的消息。

    战舰从蓬莱出发,路经卑沙城时李烨和敬翔一行人悄悄的下船,王保康和李思安跟着渤海国来人回渤海国,探听李燕的消息。

    敬翔不知道这次李烨又带自己到卑沙城做什么,还是两个月前的这条路,可是马车外的景色已经完全不同。大雪虽然停止了,但是外面的气温已经下降到零下二十几度,冻得敬翔不停的搓手。马车里早已经支起小火炉,四周厚厚的羊毛垫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一杯热奶茶下肚让敬翔提起不少精神。

    这个鬼天气最好是待在家里,待在火炕上,支起火锅涮几片羊肉,暖上一杯烈酒,最好是再有美人相伴,神仙都想过的日子。从大连城到孤山镇的水泥道路一年前就修好了,双向四车道非常平坦感觉不到任何颠簸,路上几乎看不见任何马车,因为前段时间大雪封路了,一米多厚的积雪根本无法同行,这个时代想很快的清理道路上的积雪几乎不可能,谁都不愿意在这种情况下冒险赶路。

    车厢一头的叶玲和紫萱裹着一件羽绒披风昏昏欲睡,另一头李烨和敬翔靠着车厢望着外面银装素裹的世界道:“敬兄,你知道从都里镇到孤山城修建这样的道路要耗费多少钱粮吗”。

    敬翔已经还真的听李烨说过修建水泥道路花费巨大,好像每里需要花费四百缗,都里镇到孤山镇至少有五百里,算下来至少要二十万缗以上。敬翔不知道李烨为什么突然问这些,装作不清楚道:“应该不少吧”。

    李烨望着窗外平坦的道路道:“这些道路都是流民刚刚到辽东半岛时修建的,开始的时候是为了运送流民方便,现在渐渐的变成了辽东半岛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五百里道路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才修建完成,耗费了二十多万缗,这些钱从何而来,敬兄知道吗”。

    敬翔不解道:“这些钱粮不是从华夏银行贷款的吗”。

    李烨呵呵一笑道:“修建道路应该是官府的事情,官府为什么要向华夏银行贷款,华夏银行的钱又从什么地方来,官府拿什么钱来偿还华夏银行的贷款”。

    敬翔被李烨的问题问糊涂了:“是啊,华夏银行也不是金山银山,不可能有无数的钱支持辽东半岛开发”,敬翔摇头表示自己不清楚。

    李烨解释道:“官府用百姓的税赋修建道路,所以天下的道路属于天下的百姓,可是官府没有钱修建道路,就从华夏银行贷款修建道路,这时候道路的所有权就属于华夏银行,华夏银行要想收回修建道路的成本就需要向通行的百姓收取一定的费用,可是华夏银行也没有时间和精力管理这个产业,只好把道路的收费权变成股份卖给想赚钱的商贾,这样就形成了一条新的产业链条,官府不出钱就修建出一条道路,而且还不用归还这笔贷款,只要把这条道路五十年的使用权出让给华夏银行就可以了,这不是一件很划来的生意吗”。

    敬翔根本无法理解李烨口中的收费道路,官府修建道路理所应当,百姓无偿使用这条道理天经地义,可是到了辽东半岛一切都变了,百姓走路都要花钱了,这让敬翔心里很不舒服。

    李烨知道敬翔一时无法理解,接着道:“辽东半岛这二三年至少还要修建一千多里的水泥道路,六十多万的建设费用从何而来,除了从华夏银行贷款外没有其他的办法。辽东半岛现在有大大小小十几座城市,知道这三年的税赋总和吗?三万缗,六十多万的道理建设费用,需要辽东半岛二十年的税赋才能建设,辽东半岛能等这么长的时间吗?不能,辽东半岛发展等不起,就算是二十年后也没有钱修建这么长的道路,敬兄你想过没有”。

    准确的来说,封建王朝和平时期的物价水平相当低,而且波动幅度不大,唐高宗时期斗米不过二三钱,到了唐玄宗时期斗米才上涨到斗米五钱,这时候唐朝从开国已经有一百年了,如果算上百姓的收入增加的话,米价实际上是上升的速度相对迟缓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朝堂的投资减少造成的,汉武帝继位时期,国家粮仓中的粮食堆积如山,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很多人在津津乐道文景之治的时候,是否考虑过当时的货币流通情况,再看看宋代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是什么:天下的财富本有定数,朝堂多取一些,百姓就要少一些,这些话在现代人看来是多么的可笑,其实仔细品味这些话中的道理,再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与史学家不同的见解。

    明清以前,封建王朝的法定货币是铜钱,而铸造铜钱又需要铜料,可是中国并不是产铜的大国,就当时的开采技术而言,很多铜矿在地下几百米,根本不指望能有什么用处。

    问题就出来了,中国不是产铜大国,却是一个使用铜钱作为主要货币的国家,在明清之前金银不是流通货币的基础上,铜钱的总规模扩张的速度极慢,加上社会对铜料需要巨大,出现铜商品比铜钱值钱的奇怪现象,就不奇怪了。这时候再理解司马光那句话:天下的财富本有定数,当时的天下总财物也真是被有限的铜钱数量限定死了,朝堂多取一分,百姓手中的铜钱就少一分,铜钱的流通量减少导致的结果是物价紧缩,百姓手中的钱越来越值钱,被动的升值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铜总量无法大规模增加的时期,古代封建王朝的物价并没有出现大规模起伏的原因,当然这里不计算朝代更迭动荡时期的惊人非常理的物价,只要是在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都会发生物价紧缩,百姓手中的铜钱升值的怪现象,这样也就好理解汉武帝早期为什么能发动大规模战争,而后期却收缩兵力固守长城,因为汉武帝已经花光了手中所有的铜钱,造成了大量铜钱流动,物价飞涨百姓手中的铜钱大幅度的贬值的原因。

    如果采用敬翔的办法,辽东半岛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建设浪潮,三年出现一座新城只是痴心妄想,等到官府手中有钱的时候再去大规模的建设基础设施,无异于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在辽东半岛发展初期,大量的投入货币进行基础建设,等到辽东半岛进入稳定的发展期时,大量的基础建设已经完成,货币开始回流到银行,从而实现一种动态的货币调节机制。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货币投放模式只会使经济出现短时间的爆炸增长,雪中送炭才是长期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式。

    “商贾手中的钱粮和官府手中的钱粮本来就是互为依存的关系,官府用长期收益换取商贾手中急需的建设资金,城市发展起来了,就会有更多的税赋,用少量的资金撬动未来长期的收益,这是商贾和官府之间双赢的合作。把蛋糕做大,获得的税赋就越多,表面上商贾在建设道路上占了便宜,其实官府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官府仅仅用长期的收益养肥了商贾,商贾却要用未来的收益支付现在的税赋,官府得到了充足的资金发展自己最需要做的时期,这才是长远和谐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