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走进唐朝最新章节!
李烨不明白敬翔口中的最不可能一条路是什么意思,便问道:“起义军难道不知道如今淮南道空虚吗?为什么舍易求难呢?起义军东进平卢藩镇,必须要攻下临沂城,否则进攻沂水县只是死路一条”。
分析人心的事情敬翔最为在行,也许是做官的必修课,在看待人的内心和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上,敬翔不仅能够通过一些细小的事情,揣摩出当事人当时的心态。
敬翔慢悠悠的回答道:“因为王郢的兵变,朝廷调派了大量的淮南道士兵前往镇压,如今淮南道的兵力不足平时的六成,而且以老弱残兵为多,现在王仙芝和黄巢如果毅然决定南下的话,成功的机率至少有七成以上,要是能够与王郢联手的话,成功的机率会上升到九成以上也未可知”。
“现在宋威带领着平卢藩镇的牙兵,在临沂阻击王仙芝和黄巢的起义军,不过是担心王仙芝和黄巢会打平卢藩镇的主意,要是王仙芝和黄巢放弃东进平卢藩镇,宋威绝对不会阻挠起义军南下的计划,所以说南下对于起义军来说最为有利”
“一旦王仙芝和黄巢选择东进平卢藩镇,宋威必然会拼死抵抗,起义军兵多粮少,攻城装备不足,又缺少攻打坚城的经验,想要攻下临沂比登天还难。如果放弃临沂,选择直接攻打沂水县进入平卢藩镇,临沂城无意是起义军背上的一根刺,而且已经深入骨髓能断送起义军的性命”
“王仙芝和黄巢都是北方人,起义军中也都是失去生计的流民,让他们放弃熟悉的中原地带,去陌生的淮南道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现在的形势对起义军十分有利,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这就更加让起义军舍不得离开中原地区。所以,某分析起义军中大部分人会主张东进,而非是南下正确的道路,太平镇正好处于起义军东进的道路之上,大战根本不可避免”
敬翔一边看着李烨的表情,一边把起义军东进的可能分析的透彻,好像是自己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似的。鲁鹏在在一旁点头道:“敬司马分析的很对,宋威为什么让二郎镇守太平镇,就是考虑到起义军会东进平卢藩镇,只要二郎能够死死的拖住起义军,宋威就会从起义军背后出击,既消耗了二郎的实力,又能把起义军一网打尽,此计不可谓不毒”。
李烨对地域的观念没有古人强,根本想不到一个地域的限制,就能让大好的机会从起义军手中白白的流失。听到敬翔的分析后,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想想也是后世的北京人瞧不起外地人,城里人瞧不起农村人,北方人看不上南方人,这难道不是一种歧视心里作怪吗?
王仙芝和黄巢是什么心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起义军下一步对做什么,听到敬翔说起义军会把主攻方向放在太平镇,这不得不让李烨担心起来。一万起义军没有什么,五万起义军李烨对付起来就显得有些吃力了,要是有十万、二十万起义军摆在太平镇的对面,李烨只能选择逃避了。
人海战术绝对不是说着玩的,人海战术是一种极其野蛮残忍的战法,发动人海攻击的将领,丧失了基本的人性,为了力争胜利,不择手段,强横地命令他手下士兵,成群地、不要命地冲向防御方的阵地,毫不顾惜他们的生命。人海冲击时,攻击部队的身后,将领往往带着大批督战队员,用刀枪指着进攻的兵士们的脊背。督战队会毫不犹豫地杀死退后的士兵,杀鸡儆猴,向别的士兵们警示,他们除了胜利和死亡,别无他途。
李烨不想看见这样的事情在太平镇发生,不管是自己的士兵也好,是对方的起义军也好,他们都是整个华夏儿女的一部分,是这个土地的正在主人。每次当汉族人口大量减少之时,就是草原民族在华夏大地上肆虐之日,三国后期的晋朝发生了五胡乱华的残局,唐末以后的五代十六国,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给中原带来了几百年的苦难,宋朝之后的元朝,难道不都是如此吗?
唐代巅峰时期的九千万人口,到了五代十六国时,已经十不存二三,是谁在屠杀华夏的儿女,是黄巢、是秦宗权、是无数的军阀将华夏儿女推进了无底的深渊。这又能怪谁了,如果不是汉人之间的自相残杀,契丹人会在北方肆虐吗?不能怪契丹人,契丹人只是结果,并不是诱因,正在的原因还是汉族自身让契丹人有了可乘之机。
李烨从来就不想推卸责任,也无法逃避,因为自己已经开始慢慢的融入到这个时代中。如果不能奋起搏击,那么只能随波逐流,就像鲁迅说过的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也许只有面对真正的巨大压力的时候,人才会突然的爆发出无穷的力量:“来吧,让风暴来的更猛烈一些,只有经历过风暴的洗礼,才能看见雨后的彩虹”。
起义军没有让李烨失望,就在三天后,尚让带着五万起义军来到了太平镇,换走了已经病入膏肓的林言。林言走了,手下的军队和将领却没有离开,全部归尚让统领,现在太平镇的起义军达到了六万人。
林言的突然生病,让一直想东进偷袭沂水县的尚让看见了机会,王仙芝也想借机提高自己在起义军中的威望,黄巢突然的沉默并没有引起王仙芝和尚让的怀疑。六万起义军对阵三千官军,这本来就是狮子和野兔之间的博弈,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战斗在太平镇的上空悄悄的蔓延开来。
临沂城中的宋威,难得给李烨送来了一批粮草,足足够三千士兵吃上半个月。押粮官是刘鄩,李烨的老朋友,看见李烨的时候却没有丝毫的笑容:“李帅,能行吗”,这是刘鄩看见李烨的第一句话,这也是发自刘鄩内心的忧虑和担心。
刘鄩是李烨的朋友,但不是李烨的同盟,出于对李烨的关心,也是出于对这场战斗的担心,李烨已经很感激刘鄩。李烨带着刘鄩来到沂河岸边,指着对面连绵不绝的起义军大营道:“刘兄请看,整整六万起义军,你说能行吗”。
刘鄩能说什么,痛斥宋威,骂宋威无耻,不能也不会,只好劝解道:“李帅,事可为而不为,谓之懦夫;事不可为而强为,谓之蠢汉。如今敌强我弱,李帅应该保存实力,以图将来”。
“没用的,某已经签下军令状,如果放弃太平镇,则整个沂州不保,这个罪名某担不起”
李烨故作悲痛的道:“自古男儿流血不流泪,马革裹尸又有何惧,虽然起义军有六万之众,但是想从太平镇过去,除非踏在某的尸体上”。
见李烨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刘鄩也无话可说便问道:“李帅,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起义军人数虽众,但是武器装备不精,而且缺少粮食给养,只要拖住起义军数月,便可不战而胜”。
刘鄩讲的没有错,按照正常的情况,给李烨一万人马,借助沂河水,可以把三十万起义军拖到冬天,到时起义军就会因为缺少粮草,被迫退出沂州。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宋威不会给李烨机会,起义军也不会放过消灭李烨的时机,拖住起义军几个月谈何容易。
“刘兄,现在已经五月了,你觉得某能拖住起义军几个月的时间吗”
李烨惨笑的看着刘鄩,心头涌起无限的悲凉道:“马上就要到夏收的季节,起义军的粮草至少可以支撑到七八月份,到时就是秋粮收获的季节,起义军难道会不知道这个问题”。李烨说的也是实情,费县也是沂州的产粮大县,临沂周围也到处都是粮食,只要起义军不头脑发热,在沂州筹集一些粮草还不是什么问题。
而且沂水县就是一个巨大的粮仓,一旦起义军占领了沂水县,不要说一年,就是二三年的粮草都解决了。如果不在起义军立足未稳之际消灭,一旦起义军狗急跳墙,首先倒霉的就是李烨,所以说粮草是起义军的软肋,时间是李烨的软肋。
听到李烨谈到粮草,刘鄩眼睛一亮道:“李帅,听说费县是起义军的粮草大营,如果能有一支人马偷袭费县,把费县城中的粮草烧毁,到时起义军无粮可吃,起义军必败”。
见自己终于把刘鄩的话题引到费县的粮草上,李烨痛苦道:“刘兄此计甚妙,起义军的粮草多在费县,只要焚毁费县官仓中的粮草,起义军不出一月必败。可是现在某手中无兵可用,不然某轻率一支人马从后方偷袭费县,到时必然一战定胜负”。
李烨随着刘鄩的话题往下讲,好像这个主意就是从刘鄩口中讲出来的,听的刘鄩大为赞同道:“李帅也感觉此计甚妙,某这就回城与王指挥使商量,到时再一起劝说宋相出兵偷袭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