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内忧外患

月出于东山之上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活在新隋朝最新章节!

    开皇十一年七月十六ri,在祭天祭地祭祖之后,大军开拔。

    并州刺史、汉王杨谅为兵马大元帅元帅统兵出征,尚书左仆she兼纳言、齐国公高颎出朔州道,尚书右仆she兼京兆尹、鲁国公虞庆则出灵州道,右武候将军兼青州总管、落丛郡公燕荣出豳州道,其中高颎领兵二十万,虞庆则和燕荣各领兵十万。

    而突厥这方面,东(和谐)突厥的都蓝可汗领兵十万,西突厥的达头可汗领兵九万,总计十九万。

    诚然,隋军在数量上是突厥军的一倍,可是明眼人都知道,这一倍并不能带来什么决胜的可能xing,而这多出来的一倍人说句实在话,也就是炮灰,用来拖延时间,降低敌人体力的炮灰,仅此而已。

    七月十七ri,十九万突厥联军于尉州合兵,十八ri,攻下尉州,将尉州洗劫一空后再度分兵,都蓝可汗走朔州道,达头可汗走代州道。

    七月十九ri,隋军先锋朔州总管、河北郡公赵仲卿奉副元帅高颎之令,率领三千jing兵前去阻击都蓝可汗。

    赵仲卿,虽然名和焦仲卿一样,但他们完全就是两个人,他xing格粗暴,力大无比,北周时期很得齐王宇文宪的礼遇,曾经跟随他一同攻打齐国,攻下了五座城池,并且和北齐将领段孝先苦战于姚襄城,最后获得胜利,立下赫赫战功,论功行赏之时,封为上仪同兼赵郡太守。随后王谦作乱、开皇三年突厥进犯这些战役中,赵仲卿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堪称是身经百战的老将。

    而且这人立下的法令极其严猛,哪怕只是犯了一点点错他都不会宽容,鞭打犯了错的官员基本都是可以把人打的半身不遂的两百下,所以他的下属都很是害怕这位大人,不敢违犯他所立下的法令,盗贼也不敢违反,都乖乖地窝在山上,所以百姓都说他贤能。

    有这么一个老将带领三千jing兵去阻击突厥军,的确是很让人放心。

    赵仲卿在和都蓝可汗在距离朔州十里的地方进行了一场遭遇战,赵仲卿手持一把斩马刀,从朔方南门杀到朔州东路,手起刀落手起刀落,七天七夜,眼睛都没眨一下,将他力大无比的这个属xing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这是夸张版的。

    实际上三千jing兵遇上都蓝的十万突厥军,根本连塞牙缝都不够,所以隋军是边打边退边退边打,然后在其中不断地获得从后面急行军而来的生力军,接着再打上去,进进退退,退退进进,整个过程历时七天,他们就在那里上演了现实版的一出“论nai爸的变态xing”,没错,突厥军是变态,可他没能把隋军给一击击杀,所以被不断补血的隋军给击败了,当然,你别指望那不断补血的隋军能把突厥军一击击杀,只是将突厥击退,一共俘虏了两千余人,牲畜一万头,好歹获得了一个开门红。

    七月二十六ri,都蓝重新整编军队,和赵仲卿的方阵开始进入对持状态,假如按照正常的历史轨迹发展的话,应该是在他们相持五天,大大小小摩擦不断但谁都没把谁打趴下的时候,高颎带着二十万军队急行军来到,一顿肉夹馍之后,把都蓝给击退。

    但是也说了,那要按照正常的历史进程才行……

    实际上赵仲卿此时也是等待着高颎能够带领大军前来进行夹心饼干活动的,但是他不知道,他估计是永远等不到高颎的来到了。

    提问,行军打仗中有什么大忌?比如说粮草不济,比如说阵前易帅,又比如说——将帅不和。

    没错,白弘之所以认为这是一对注定失败的组合,就是认定这组合一定会导致一种后果,那就是将帅不和。

    将,指的就是高颎,帅,指的就是杨谅。

    实际上高颎和杨谅就有点像是天生的仇人,两人之间的生物电极端排斥,《隋书》上记载过一件事,说的也是杨谅和高颎一同出征,而杨坚因为杨谅年少,所以同样也把权利交给了高颎,杨谅继续做着震慑士兵的花瓶,不过高颎这人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好人当惯了,还是纯粹发贱,你权利得了就得了吧,天天跑杨谅面前说:“哎呀,王爷,在下认为……所以……”你说他这么做,花瓶杨谅怎么能高兴?杨谅本来就是一个xing格高傲的人,好不容易能够领兵打仗,可杨坚又给他上了一个名为“高颎”的紧箍咒,结果这个紧箍咒无论他做什么都要发作,然后杨谅就恼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仗输了,好不容易躲过被俘虏的杨谅连滚带爬的来到杨坚面前哭泣高颎对自己做了什么丧尽天良的事,杨坚虽宠信高颎,可看到自己儿子这种惨状,不免对高颎也有不满,随后就逐渐疏远高颎。

    而这次阻击突厥,只不过是把这件事提前了几年罢了。

    实际上,若是按照原本历史进程的话,应该是由高颎、杨素、燕荣分别领兵,撇去燕荣,高颎和杨素好歹还能相互制约,可把杨素换成虞庆则,整个大军就是唯高颎是瞻,而杨谅真的是连花瓶都不如。实际上假如就只是这样的话,那倒也不错,各军不会各怀鬼胎,只要主帅英明,这仗还是能打下去的,可问题就是——假如杨谅不愿意做那个花瓶了呢?

    那么就毫无疑问的会出问题。

    杨谅,男,十六岁,前不久刚刚加冠,算得上是成年人,按照历史进程的话,原本这次他是没有亲历前线的,只可惜因为白弘,或者说因为杨承这只哥伦比亚小蝴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一个大家庭中自然要求子孙繁多,而子孙繁多之后也就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继承问题,又比如说,父母到底宠爱哪个孩子这个问题。

    隋皇室很明显,两个问题都有,虽然杨坚一再洋洋自得地说:“朕独爱后一人,不会发生手足相残的事情。”但无论是历史进程还是现在所发生的事情,都能给他好多个耳光,毫无疑问,杨坚夫妇的家庭教育是很有问题的,好吧,貌似那些明君的家庭教育都很有问题啊,比如秦始皇,比如杨坚,比如李二,又比如康熙——假如要来一个真的没什么问题的,周文王,大概能算一个,99个儿子貌似还真的没有什么不和的事情吧……至少姬发和姬旦没什么问题,所以果然是人心不古啊,怪不得孔老夫子这么喜欢周礼,原来如此啊。

    然后就是父母的爱了,父母只有两个人,就算这两个人把百分之百的jing力投入到六个孩子身上,满打满算,那每个人也就只能得到33%的爱,更何况这对父母还不可能真的把全部的jing力放到孩子身上,因为这对父母的身份实在是没有办法实现把全部jing力放到孩子身上这件事,于是问题就出现了,一般来说,大家庭中长子和幼子是最受宠的,而当中的儿子就很尴尬,实际上也的确如此,杨坚虽然有时候讨厌杨勇的奢侈,但说到底还是希望他能够做一个好太子,所以很多事情上也都是以他为主的,并且虽然现在他对杨承起了jing惕之心,可毕竟还是很宠爱他的,宫里有什么好的东西也会第一时间赐下来,而独孤后宠爱次子杨广之余,更加宠爱六子杨承,于是他们剩下的四个儿子中,除了次子杨广受独孤后宠爱之外,好歹之前平陈战役中立有大功,说到底也是能在杨坚心中占一个位子的,可再剩下来的三个儿子呢?他们该怎么办?

    假如杨承不存在的话,那么杨谅好歹还有一个幼子的名分,历史上杨坚也对杨谅这个幼子很宠爱,领地极大不说,甚至还特授予杨谅遇事不必拘于律令限制,可自行行事的特权。

    只可惜,现在有了杨承,杨谅除了一个汉王,除了一个并州总管,他什么都不是,但他们又不能像杨勇杨承一样随时伴在杨坚身边,他们想要获得存在感,想要在杨坚心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方法虽多,但最好的方式,那就是获得战功。

    杨谅好不容易获得了能够得到战功的机会,怎么可能会放弃?诚然他假如只是窝在后面,一言不发待到战争胜利,他同样也能获得战功,可这种战功并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是像他六弟那样,亲历前线,靠斩杀敌人获得更加实在的战功。

    可是哪有这么简单?

    杨坚下旨让他可以不亲历前线,对这个,他钻了一个空子,既然说是可以,那么他也可以亲历前线,所以他在三路军队中,撇去离得比较远的燕荣部,他选择的,好死不死就是人数最多的高颎部。

    高颎,著名的死脑筋,在战略上寻求的是稳扎稳打,一个“稳”字贯穿他整个人生,而杨谅则不一样,杨谅立功心切,而且还是少年,少年心急,然后两个人就上演了一出“当青chun期遇上更年期”,杨谅身边有两员大将,一个是隋初四大名将的史万岁,另外一个就是前不久刚刚来的并州的萧摩诃,萧摩诃和杨谅一见如故,引为知己,开始了鞍前马后的后半生。

    杨谅和高颎起了冲突,冲突越来越大,杨谅一心想着无视朔方城被围,赶紧冲上去,最好能把对方的老巢给干掉,高颎却认为朔方城的围一定要解,最好在来夹心饼干策略。杨谅自然不同意,自己好不容易发出的帅令怎么可以就被这么驳了?那他岂不是很没有面子?于是他一发狠说道:“高颎,本王乃是兵马大元帅,军令如山,本王的帅令谁敢不遵?”

    问题是高颎鸟都不鸟他,眼睛一翻,说了一句:“殿下是元帅不假,但陛下在出征之前曾面喻下官,攻守军机等皆有下官做主,务必全胜凯旋,否则唯下官是问。”

    杨谅看到高颎把杨坚这座大佛搬出来,也不好说什么,只能气呼呼的一挥袍袖走进自己的帅帐,随后一阵猛砸,他越砸心里越不是滋味,他是什么地位?是王爷,高颎是什么地位?尚书左仆she,但这个尚书左仆she说到底,也就是他杨家的一条狗,一条狗什么时候可以和主子叫板了?

    这只是一个导火索。

    第二天杨谅在升帅帐商议军机的时候,有意无意得提出自己要亲历前线上阵杀敌之时,高颎自然是立即投了反对票,而且给出的理由是,王爷您还太小了。

    杨谅脸se不善的说道:“本王的皇弟承当年,以十三岁尚未加冠之龄,身先士卒,上阵杀敌,破建康得首功,为何本王如今已加冠却不可上阵杀敌?”

    “殿下,周王殿下当年面对的是疲软的陈军,而此次殿下面对的是士气正旺的敌军,而且实际上周王殿下回朝之后,陛下也对周王殿下几次责骂,所以……”

    “什么所以!”杨谅有一次被驳了面子,心中已经是极怒,他才不管杨承之后是不是被杨坚责骂,他只知道杨承因为上阵杀敌,是破建康的首功,然后在朝堂占据了不低的地位,在杨坚心中对他也更是宠爱,比起这些,受杨坚一顿责骂又有什么打紧?

    而且高颎这话的意思是在说他武艺不jing么?

    于是这几天积攒起来的怒火终于爆发了开来,他当即下令:高颎藐视元帅,无视军令,立刻扣押,待到回朝之时再奏明圣上。

    这道帅令一出,二十万大军整个都懵了,他们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不知道这几个将领的商议是出了什么问题。

    于是杨谅摆出兵马大元帅的姿态,高颎摆出拥有大元帅权利的副元帅的姿态,双方僵持着僵持着,就这么僵着不动了。

    高颎说东,杨谅就说西,高颎说急行军,杨谅就说速度慢点,高颎虽然不满,可杨谅毕竟是王爷,他也真的不敢对杨谅做什么,大军也不知道到底应该听谁的,这么一拖二拖的,原本赵仲卿所攒下的战机被浪费的一干二净。

    于是,八月初二,朔方城失守,赵仲卿全力抗敌,可他终究是人不是神,力大无比也终有力气耗尽的一天,于是他最后身中十刀,其中五刀都可以说是致命刀后,战死。临死时,他怒目圆睁的盯着大兴方向,似乎还在询问为何援军不到,随后被突厥人用刀割下头颅,献于都蓝可汗,都蓝虽然恼怒于赵仲卿的顽强,但也算得上是怜惜这个英雄吧,最后也没做出什么鞭尸的举动,为他搭了一个坟墓,也算是表示敬意了,之后朔方城被洗劫一空,烧为灰烬。

    两天后,一封急报送到了杨谅的帅帐中,杨谅神se惨白的看着军报,嘴唇颤抖着不知道该说什么。

    又过了两天,这份军报被送到了杨坚的案头上,与此同时,另外两封急报也送到了杨坚的案头上。

    其一,陈国旧境叛乱再起。其二,蜀地地龙翻身。

    杨坚在惊怒交加之中,在朝堂中昏厥过去,百官瞬间大乱,随后“二圣”中的另外一圣,独孤后临朝,才将形势控制了下来。

    现在的大隋,就像风雨中漂流的一片小舟,内忧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