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邪影本纪最新章节!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是三国时代换过最多主子的谋士,因此不明究理之人往往认为他是个事主不忠之人,但事实究竟如何呢?
其实说贾诩事主不忠的人,多是以个人情感判断,而无理xing思考。事实上贾诩真正为人诟病之处并非此事。看看贾诩换过的主子和理由就不难了解。
(一)董卓→牛辅→李傕:
董卓死,其婿牛辅继之;辅又死,部将李傕继之,故诩事此三人自非叛主也。
(二)李傕→段煨→张绣:
若真要说贾诩事主不忠,也只有这段历程:(1)李傕:贾诩见李傕无道,也可能是对于劝李傕等人入长安一事感到内疚(详见后述),因此在削弱李傕兵力及帮助献帝逃离长安之后就离开(三国志贾诩传:傕等和,出天子,佑护大臣,诩有力焉。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2)段煨:当时贾诩已颇具威望,段煨虽然敬重却忌惮之,令贾诩感到不安(诩曰:煨xing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因此不久后即投靠早已熟识的张绣(3)贾诩在张绣底下终于获得重用,并且三番两次打败曹cao。
所谓良禽择良木而栖,甘宁如此(刘表→孙策),赵云也如此(公孙瓒→刘备),但何以赵云成了赤胆忠诚的代表,贾诩却是不忠的代名词?这个问题稍后再说。
(三)张绣→刘表→曹cao:
这段也没什么好说的,张绣先依靠刘表再投降曹cao,贾诩当然跟着张绣换主子,就像张辽、高顺跟着吕布从丁原之处跑到董卓手下。但是张辽、高顺之事没人问,而贾诩却得了跳槽高手的称号?我想是因为他说服张绣降曹不降袁的论述太著名的关系。
综合以上三点,说贾诩事主不忠根本不恰当。贾诩只是跳槽而非叛主,段煨更是心甘情愿让贾诩离开,还善待其家人,比之法正、张松的卖主行为好得多。不过这种想法的出现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他干了一件后人无法谅解的事。
董卓乱政期间,贾诩在其女婿牛辅手下做事。董卓死后全家抄斩,加上王允yu杀尽凉州人的传闻四起,贾诩既是董卓旧部又是武威姑臧人,自然也在黑名单之中,于是出了三国史上不下李儒火烧洛阳的馊主意:联合李、郭、樊、张四个董卓部将直取长安。
在贾诩的帮助下,李傕等人以为董卓报仇为号召,一举打败吕布攻下长安。但是四个臭皮匠,还是臭皮匠,照样赢不了诸葛亮(我爸告诉我的,意思是事情还是要交给懂的人做),李傕、郭泛毫无政治才能,把长安搞得一团遭,后来更因为争权夺利在长安城中开打,几乎把长安给毁了,因此贾诩的保命之计成了最为后人非议之事。
那么这件事与贾诩不忠的评论有何关联呢?理由很简单,就像政治人物行政效率差,会受到批评的不会只有政绩,有心人士还会把他私生活中的可议之处挖出来,并加以夸大渲染。若将贾诩攻陷长安视为不良政绩,则他的跳槽情形正是被夸大之处。
由于上述联四贼陷长安之计的影响,后人对贾诩的评价多是负面,顶多中肯,而唯一能为贾诩带来正面评价的只有能力。
贾诩的才能包括战况分析、揣摩主子和敌军心思以及离间计,至于战略规划则少有记载。对于战况分析最有名的应该是在宛城以败军追击大败曹cao。三国志原文如下: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jing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jing,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这是贾诩在宛城之战后第二次让曹cao败得莫名其妙。
后来曹cao和袁绍同时派人招降张绣,贾诩早看透袁绍的无能与曹cao的心态,因而斥退袁绍使者。除了贾诩对张绣分析的三点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之外,显然贾诩也跟郭嘉、荀彧一样看出曹袁之战曹cao赢面较大。(当然,我不得不承认这方面仍不及郭嘉。)
贾诩在曹营中的表现比较不抢眼,他没有如同郭嘉、荀彧献给曹cao完整的战略规划,也不像荀攸在官渡之战时用计大败颜良、文丑,但是他也有一定的贡献,三国志贾诩传提到: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但是贾诩这段劝曹cao作速进兵的建议在演义里却变成许攸提出。说到许攸,许攸来降的情形在三国志荀攸传中与演义所说的颇有差异,当所有魏将都怀疑许攸是以曹cao故人的身分使计欺骗曹cao时,贾诩与荀攸力排众议劝曹cao相信许攸,因而取得乌巢的胜利。
曹cao平定荆州后,准备发动赤壁之战南征,贾诩说: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着,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cao不采信,结果赤壁之战大败。虽然裴松之不觉得这是什么真知灼见,他认为曹cao败于运气不好,出兵时机并无不当。但是如此一来就把孔明的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以及周瑜对曹军的分析(1、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cao后患;2、而cao舍鞍马,杖舟楫,与吴、越争衡;3、今又盛寒,马无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4。诸人徒见cao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间接否定了。
此外,裴松之还说: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ri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赤壁之战)之类也。世咸谓刘计为是,即愈见贾言之非也。其中的刘晔之计是指曹cao平定汉中后的建言,大意是不要让刚入蜀的刘备有整顿的机会,劝曹cao不要顾虑粮草不继的问题,快速消灭刘备(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岛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ri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此种积极的战略,与郭嘉建议曹cao速攻吕布和乌丸类似,也就是说,裴氏认为迅速以威势压倒以防敌人壮大优于先安定人民将士再举兵,但是若配合上述诸葛亮与周瑜之言,便不会觉得贾诩的建议比刘晔差。
揣摩他人心思也是贾诩的专长之一。贾诩年轻时曾被氐族强盗捉住,差点要被强盗活埋,贾诩不慌不忙的说: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当时太尉段颎早年镇守边疆颇负名声,于是贾诩抬出段颎的名号吓吓强盗。贾诩当然与段颎没有什么亲戚关系,但是他料定强盗绝对不敢真的把他捉来当人质,因此想了这个办法保住一命。
至于曹cao,贾诩简直是他肚里的蛔虫,降曹论第三项不用多说,曹cao晚年曹丕、曹植争继承权期间,身为拥曹丕一派,他知道曹cao不喜见到朝臣结党,因此谢绝交游,仅暗中帮助曹丕,当曹cao问他继承人的问题时,他的回答也是点到为止: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他也告诉曹丕只要行为恭敬孝顺便能讨曹cao欢心,比起杨修写小抄给曹植的方法高明多了。曹cao听从贾诩的见建议后,开始翦除曹植党羽,丁仪、杨修和亲近曹植的名士之死,与其说曹cao妒才,不如说是为了减弱曹植势力,就连支持曹丕的崔琰,也可能是因为他的侄女是曹植的妻子(后来也被曹cao处死)加上其它因素,让曹cao对他埋下杀机。由此可见贾诩不结党是对的,如果曹cao不采纳贾诩的建言立曹植为继承人,政治风暴也难扫到贾诩。
离间计也是贾诩擅长的计谋。长安遭到严重破坏,贾诩自知理亏,因此除了减少李、郭之间的战争,也以朝廷的名义犒赏来自西凉的羌兵,说服他们背弃李傕,一夜之间大大削弱李傕兵力。
贾诩在曹营中贡献最大的战役是平定马超、韩遂。凉州兵势力虽然大大不如曹军,但是凉州骑兵勇猛善战,马超神勇无双,仅许褚勉强能与之匹敌,韩遂亦非庸才,杀得曹cao割须弃袍,狼狈之相不下淯水、赤壁之败。于是贾诩献上一计,建议曹cao写一封在重点处涂改的信给韩遂,并且让马超拦截到此信。马超果然中计,逼得韩遂投降,自己则变得势单力薄,不得不投靠张鲁。
至于离间庞德之事,由于我没找到史料左证,因此不予讨论。
总之,贾诩在三国也是一个杰出的智者,是一个不容小觑的人物。
;
--5623+d6su9h+446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