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西凉(六)

河边草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将血最新章节!

    这一天,吐蕃人没有再攻城,诡异的平静之,本来被围的死死的西凉城也闪开了一道缝隙。()

    面向戈壁沙漠方向的北城这边,围城的吐蕃人收拾行装,退了开去。

    围三阙一,典型的攻城路数,趁势而来的吐蕃人,终于开始变得不那么张狂了,但理智的攻城者,在战争往往会显得更加可怕一些。

    这是西凉城被围之后,最平静的一天。

    但在平静的表相之下,城内外都是暗流涌动。

    在城外吐蕃大军当,一些准备好行装,想要离开的这里的人,都被捉了起来,随后,数十颗血淋淋的人头便挂上了高杆。

    太阳之在用鲜血宣示着自己的决心和不容任何人挑衅的威严。

    高地人咒骂着他的残暴和专横,也恐惧于这位低地王者的血腥手段,而低地人则俯下头颅,祈祷着他们的太阳之能够收敛他的怒火,再次带领他们夺得一场辉煌的胜利。

    而在西凉城内,守军依旧人心惶惶,一些谣言在快速的传播着,以指挥使李成忠为首的西夏将领们,一边在安抚着城动荡的人心,一边也加快了出逃的进程。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从吐蕃人吐蕃出现在西凉城下,这些深知右厢军司情形的军重将们,便没有一个人会相信能守得住这座西凉城了。

    相比那些像李大勇之类的低级军官,他们更加清楚自己,面对的是怎样一种内忧外患的糟糕境地。

    本来够右厢军司主力数年之用。并支应甘沙等军事重镇的粮草。早已在这几年被倒腾一空。尤其是去岁,以指挥使李成忠为首的军将领们,都在为自己的后路忙碌。

    金银细软,纷纷外运,交结朝权贵,作为西凉城,或者说是右厢军司军,最多也是最珍贵的东西。粮草军械等物,更成了将领们上下其手的重点。

    在他们看来,西凉城一旦划归秦人,东西留着可不就便宜了外人,不如都分了了事,只要朝的大人们能分上一杯羹,过后哪里还会追究什么,这样的事情在如今的西夏,也都是司空见惯之事。

    所以,这些右厢军司的将领们做的分外大胆。只给留下了过冬的粮草,其余都已不知去向。即便是李成忠自己,也不太清楚,这些粮食什么的,到底都流入了哪些人的口袋。

    可以说,右厢军司诸将,在其都分到了不少的好处,到了开春季节,李成忠还在想着,收了自己好处的那几位大人,应该能加把劲,往西凉城这边,再运上几批粮草,那样一来,大家伙的好处定要更多一些才对。

    可惜的是,他这里还没等到朝的消息,却已经将吐蕃人给等来了。。。。。。。。

    一连几日的攻守之战过后,如果说底下大胆一些的军兵,就像李大勇等人,多数会觉着番人蛮虽然来势汹汹,但接着坚城之利,就算不能将番人击溃,自保却应无虞,还能轻松的笑声几声的话,那么一到晚间,就聚在李成忠府的各部将领们,就可谓是心知肚明,死气沉沉了。

    外间没有援军,因为根本没机会派人出去请援,内无粮草,因为右厢军司的粮草多数都是经他们之手运出去的,他们到现在最后悔的也许就是没跟着粮草一起走罢了。

    在这些军大将看来,如今的情势,只能用险恶来形容。

    现在靠着各部积蓄还能勉强支撑一时,但实际上,只要吐蕃蛮等在这里,不用怎么打,城自己就会乱起来。

    吐蕃蛮没来之前,就已经险些酿成兵变,那就是明证,西北凉州地界,军人们向来胆大妄为,杀官造反其实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比之左厢军司更难管束,若非如此,朝也不会有人提议将西凉重镇送给秦人。

    历来右厢军司上下,也多有怨言,说是右厢军司是后娘养的,不能借着商道之便逐利也就罢了,粮饷上也无法跟左厢军司相提并论,守着这荒凉地界,着实眼红东边银夏等处富得流油的家伙们。

    当然,现在说这些都没什么用了,右厢军司势弱,也不是一日两日的工夫造成的,其的原因,也非是一句两句能说的清楚的。

    到得现在,右厢军司实已穷途末路,这个情势许多人心里都是明镜一般。

    从吐蕃大军来到城下,联营遍布十数里,李成忠带着众将只在城头看了一眼,心下骇然之余,头一个想到的便是,此城已不可守。

    事实上,跟他一样心思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三日以来,众将议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李成忠只是命众将安抚军心,却拿不出一点办法来退敌,而众将议论纷纷,说的虽多,却也只能说是坐困愁城,无计可施。

    。。。。。。。。。。。。。。。。。。。。。。。。。。。。

    “姑父,城南城西被围的死死的,看样是出不去了,咱们得。。。。。。。。早做打算啊。。。。。。。。”

    此时已是深夜,李成忠府邸,李成忠面沉似水,听着外甥在那里着急上火的劝说,只是一言不发。

    不过看上去平静,心里却已是在暗暗后悔,当初将亲眷送走,其实他自己也已有了离去之意,只是朝廷那里有人送密信予他,让他收拢人心,一旦议和事成,绝不会让他没个下场。。。。

    实际上,字里行间隐约透露出来的意思,李成忠再明白不过。

    时至今日,虽说右厢军司已呈穷途末路之势,但毕竟右厢军司驻守西夏西南久矣,多年以来,见的阵仗不比左厢军司少,和回鹘人还有着这样那样的牵连。

    换句话说,右厢军司的底,在西夏各大军司当,那要算得上是厚的,就算这些年情势急转直下,但军之精锐还是留了一些下来。

    而关节之处就在这里了,朝之事,身为党项皇族的他再是清楚不过,这些年来,朝风波实际上就是皇帝和国相之间在斗法。

    说起来也是可笑,自太祖元昊立国,除太祖元昊南征北战,国朝上下无有不服之外,以下历代帝王皆都受制于人,少有人能像太祖元昊般乾纲独断的,不是政出后宫,就是主弱臣强。

    这般一来,皇帝与外戚,皇帝与臣下之间的斗争,简直是无日或无。

    好在的是,左右厢军司以及各大军司相互掣肘牵制,从来没有哪个将军接着兵权在手,于朝堂上话事,不然的话,西夏也不能存世至今才对。

    当然,由将军而国相的人也不是没有,比如当今西夏国相李元康,就是如此,此人在平灭任得敬之乱暂露头角,以后二三十年间,率兵屡次攻秦,官位扶摇直上,先帝晚年倦政,此人也越发得势。

    上面联结朝重臣,下面各大军司司主不是出自其门下,便是甘为其驱使,所以,先帝驾崩,与秦人议和之际,此人趁机独揽朝纲,成了西夏又一大权在握,爪牙遍布朝野内外的强势国相。

    这话说的有些远了,回到当前,其实在李成忠看来,李元康叔侄两人一内一外,把持西夏军政这些年,也没什么不好。

    这叔侄两人本就是皇族,比那些外戚看着要顺眼的多的多,西夏皇族们的日不好过,那根本怨不得旁人,谁让历代先皇都那么能生呢。。。。。。

    当然,这些都是玩笑话了,李成忠看的很清楚,别说李元康叔侄掌权,就算是当今陛下拿到了权柄,皇族们的日就能好过起来?

    那才是真正的玩笑,说句大不敬的话,就算是当初太祖皇帝在时,杀起自己的侄兄弟来,也不带眨眼的,实际上,外姓掌权还要好些,总归要忌惮一下皇族脸面,不会对皇族弟大开杀戒。

    实实在在是皇族掌权,要更加忌惮这些叔伯兄弟一些呢。

    而李元康叔侄皇族出身,这些年下来,却没对皇族弟大动干戈,只是将他纷纷贬至外方,其实已经算是宅心仁厚的了。

    在这一点上,李成忠是看的分外透彻。

    但话说回来了,身为西夏皇族,有些时候。。。。。。你不争,却指望旁人心慈手软?做梦去吧。

    就像之前,密信到了他这里,他左思右想之间,还是决定在右厢军司等一等,右厢军司看上去是完了。

    但所谓破家还值万贯呢,何况成军百年的右厢军司了,而这里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西凉精兵。

    这些在黄沙戈壁之间纵横多年的军汉,只要掌握住了他们,任是到了哪里,都能卖出去好价钱来。

    而密信的意思,是要他选出精锐,去京师汰换一些京师近卫下来。

    到了这里,熟悉朝局的李成忠哪里会不明白,等到朝廷旨意下来,他可能就会一头扎进京师那个越来越湍急的漩涡去了。、

    那里其实是一处险的不能再险的险地,一个不慎,他李成忠的人头很可能就要飘荡在兴庆的城头,陪着他的,也断然不会少了,但他能不答应吗?能不去吗?

    答案显而易见。。。。。。。。。。(未完待续。。)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