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超级穷人最新章节!
第三十章愿望
看完老九的那封信之后,康熙并没有立刻对此发表评论。沉默了一会儿,反问马齐:“ 这次赈粮还顺利吗?”
去朝鲜赈粮的过程,人还没回来马齐路上已经专门写了奏章飞马汇报。马齐不知道康熙此时再问起,是否有什么特别的用意。于是小心翼翼的回答道:“ 回皇上。奴才这次的差事还算顺利。九阿哥接到旨意之后五天后,就准备齐了一万石粮食。最近几年辽东许多地方都种植了九阿哥派人推广的水稻,因此尽管今年辽东的收成一般,关外的粮食依然还是很充足。所以奴才又在盛京筹集了一万石,而在山东只调集了一万石。”
马齐走时,康熙定下的方略是从胤禟的粮行平价购买一万石粮食,然后从山东海运两万石。
马齐心下犯了嘀咕,康熙不会因为这个而不高兴吧?
没想到康熙没有接着这个话题,而是忽然又问道:“朕听说现在辽东各地都有小九办的那个……医院,而且听说口碑很好。”
马齐进入上书房虽然时间还不算长,但对于康熙这种天马行空,说话时东一棒子西一榔头的方式已经基本习惯了:“ 回皇上。不仅是辽东。整个奉天,每个县至少都有一家医院。此外在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等各驻地如今也均建有医院。奴才听说现如今关外妇人生产八成以上都在医院,关外人治病也有将近六成人习惯了去医院。奴才听说现如今只有那些偏远之地离医院太远的地方郎中们的生意才好些。奴才回来之前还听说,漠南已经有部落来联系九阿哥,希望他去那里开设医院。”
“ 噢,是吗?”这些消息对于康熙来说算不上什么秘密,虽然因为几年前索额图的进言,这几年他冷落了胤禟,但是对于这个儿子,他还是很关注的。四位侍卫基本上每个月都要给他上密奏。虽然胤禟有些隐秘的事情例如小黑山岛的事情,侍卫们没有探知到,所以康熙并不知晓。又例如合和日本海贸的真实情况,康熙也不知道;例如胤禟船行的具体运作情况,康熙也不清楚;但这也怪不得康熙。因为康熙虽然重开了海禁,但是从骨子里他并不是一个看重海贸的君主,他依然将发展农业看作国家发展稳定的唯一途径,因此虽然他是个开明的君主,但清朝在他的治理下永远不可能跳出小农经济的圈子。也因此,尽管康熙认为自己已经很重视胤禟了,但实际上他还是远远低估了胤禟的能力。仅仅凭借四个几乎是半公开的密探怎么可能看的住胤禟呢?
当然仅仅是胤禟表现出来的让康熙看到的一面,已经让康熙对这个儿子很吃惊了,他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所做的事情已经比他其他的兄弟要强的多得多,这也使得康熙没有再去怀疑胤禟还有精力私底下再搞搞正。
医院的事情康熙早就知道了,而且可以说知之甚详。别的不说,奉天省的官员已经数次上报说是:这两年奉天的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了。这已经让康熙非常高兴了。当然婴儿死亡率这个新名词也来自于胤禟创办的医院。康熙一生子女众多,可是夭折的子女也多达十多个。皇家的医疗条件尚且如此,民间更不用说了。而妇女生产在这个时代的婴儿成活率实在不高,一尸两命的事情更是时有发生。但另一方面,荒谬的是妇女生产如此重大的事情却又得不到这个时代真正的重视,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妇产的医生。助产依靠的大多只是接生婆。而这些接生婆基本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大多数人也都不识字,从事这一行依靠的只是口授相传以及自己的摸索。遇上难产,绝大多数的接生婆其实都毫无办法。
胤禟创办医院,最显著的效果就是在妇产方面。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其他科系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原因其实一点也不复杂。
首先此时老百姓看病基本上的程序就是:找个郎中开药方,然后去药房抓药。先不论郎中的水平问题,仅以抓药来说,因为中药在这个时代几乎就根本没有成药,所以同一个药方,到不同的药房去抓,很可能就有不同的效果。这种随意倒不是说药房不负责任,而是因为各种中草药因为产地、节气的不同,药效是有差别的。有些的差别甚至相当大。而这个时代的药房如果不是特别珍贵的药草,很多并不标明产地。此外许多的郎中也因为自己的水平问题,药方中标注的也不详细。总之即便是同一个药方,治疗同一个人,也常常会出现相当大的差异。
胤禟创办的医院,虽然中成药还只研制出了有限的几种,但因为医院既能开方,同时也可以取药,而医生对本医院的药草也很熟悉,所以只要所开的药方没有错误,疗效一般都要比那些一般的郎中开药、药房取药的效果要好的多。
此外,胤禟创办了医院后非常强调,一是医生互相学习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一是强调专科,以达到发挥个人专长的效果。这使得医院的医生们进步很快。特别是医生这个行当是个以事实说话需要大量实践的职业。靠单打独斗,一名医生即便从医一生,所接触的医例也是有限的。可是医院创办之后就不同了。大家是群策群力,而且胤禟要求所有的医生都必须养成写医疗记录的习惯。尤其是那些罕见的病例无论最终是否能够解决都必须详细的记录下来,存档。
这样,几年下来,使得绝大多数的医生们的医术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而医学院培养的医生们也开始走上岗位,因此医院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同样又返过来促进了医生们水平的提高。而随着医院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也有越拉越多的郎中主动或者因为生计选择加入了医院,甚至许多原本对医院不屑一顾的名医们也选择了加入医院或者和医院进行合作。
因此,几年下来,医院已经走上了逐渐壮大的良性发展道路。随之,如今盛京医学院的规模也逐渐壮大起来。仅康熙三十六年就有九十八人新入学。而这些人全部都有一定的医学基础,有些是做过郎中的学徒多年,而有些则干脆已经是单独从医的郎中。而如今的医学院也发展出了三个系,一是临床。将来主要是作医生。二是药理学。主要是研究各种药物的药性,同时整理古代流传下来的各种药方。三是制药学,主要是制造成药。
这些消息胤禟基本上对康熙派来的四名侍卫没有任何的隐瞒。所以康熙所知甚详。当然胤禟这么做,也是有所图的。他所图的一是清朝的医疗水平实在是不高,但同时这个时代欧洲的医疗水平也不怎么样。所以,这个时候如果努力发展中医,建造完备的中医体系,也许将来就没有西医什么事了。
此外一个国家想要发展,他的医疗水平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这一点,康熙也是很清楚的。所以胤禟想着自己只要按部就班,稳步发展,想不出康熙有什么理由会来反对和阻止。胤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达到:整个中国所有的集镇都能够拥有一所医院,全国的医生基本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人才。
医生需要在医学院里进行专业的培训,那么其他行业呢?仅靠读几本四书五经就能炼钢、造船、开矿、造炮、纺织、理财、指挥战争了吗?而他的最终目的则是以医学这个特殊的行业为突破口,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各行各业中的技能都是学问,都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养,让上位者认识到专业的事情必须专业的人来干。最终打碎禁锢整个国家人们思想的儒学的这把枷锁,使整个大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
当然,这些如今只是胤禟的一个愿望,能否成功,他不知道。但是他相信如今每多做一点,未来的中国苦难就会少一点。
而康熙虽然被后人称为圣君,但此时他的目光没有那么深邃,无法穿透历史的迷雾。因此,看到了胤禟创办医院带来的可喜变化之后,他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想法,是不是在全国都开始推广呢?
其实这个问题他早就选择了是。但如何对待创办人胤禟则就成了一个困难。毕竟胤禟的危害只是存在于臆想中,说的不好听就是莫须有。对于一个一再立功的儿子不但不赏,而且多方冷落,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
后世有句话叫做“清随明制”。而康熙之所以能够稳定汉人士心,也和他大力提倡清随明制有关。基本上除了保护满族利益的政策之外,大体上康熙推行的施政方略都是从明朝沿袭下来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康熙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儒生们的认同。
不过,有一点康熙没有学前明,那就是他不主张象前明一样,将皇族子弟当猪来养。这话虽然有点难听,但却是实情。因为在明朝除太子以外,其余的皇族子弟尤其是皇子们基本上都是当成猪来养,“无才就是德”绝对是皇子们的写照。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朱棣以后,明朝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宫廷之争(当然英宗和景帝之争是个特例)。总体来说明朝的皇权从内部来说是比较稳固的,这一点历朝历代中大概只有宋朝和明有的一比。当然任何事情有利必有弊,皇权是稳固了,但是在这样的方式培育下的皇子们除了耗费国家的钱粮外对国家毫无益处,同时也造成了在历朝历代中,明朝是昏君出的最多的朝代。
尽管康熙早就立了太子,但是他对于其他皇子们的教育依然没有放松。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无论康熙的哪一个儿子接了帝位,都不可能成为像正德、万历之类的君主。而现在几位年长的皇子都已经成年了,康熙有意让几位年长的皇子都参与政事,以历练一下。虽然胤禟还不满十五周岁,但康熙却不得不考虑这个儿子的特殊性。他没有任何的职事在身,已经是让其他的兄弟黯淡无光了,如果再给他分配政事,那康熙担心只怕连他自己的光彩都会被遮盖的无影无踪。
康熙觉得实在有些头痛。于是,按下这个念头不提,又问道:“ 上月,于成龙奏章中提到说辽东现在出产一种新的石料,叫做水泥的。坚固异常,是修河工的上好材料,不知道爱卿可知此事啊?”
…………
三月辛卯,直隶巡抚于成龙上奏他派遣西洋人安多等人正在勘测浑河,并修筑河堤,清除淤塞、开通河道。同时还绘制了图样上呈康熙,康熙批复:“于六月内完工。”
这位于成龙也被人称为“小于成龙”。和“大于成龙”一样,在康熙朝他算得上是一位清廉的好官。但是清官、好官同样会犯错,而且犯大错。于成龙和原河道总督靳辅不睦,他认为靳辅治河乃是浪费钱粮,治河宜疏不宜堵(筑堤)。他的话听起来似乎不错,可惜只是个书生之言,泛泛之谈而已。正是在他的不断弹劾之下,康熙对靳辅这位鞠躬尽瘁的治河能手渐渐不满,最终康熙二十七年另一位康熙朝赫赫有名的大清官时任御史的郭琇弹劾明珠,顺便也稍上了靳辅。因治河九年无功,靳辅被免职。虽在康熙三十一年靳辅又复职,但积劳成疾当年病逝。
在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召见时任河道总督的小于成龙时,问他:“你之前上奏说减水壩不宜开,靳辅修建减水壩不过是糜费钱粮,现在情况如何?”小于成龙如今接了靳辅的河道总督的职位,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站着说话不腰痛了。这位清官老老实实的说道:“ 臣前诚妄言。今所办皆照靳辅而行。”
于是康熙又说道:“既然你所说的是错的,靳辅所做的是对的。为什么你不老老实实的上奏,难道想留到以后再陷害靳辅不成?”
之后康熙又传旨给大学士:“于成龙前奏靳辅未曾种柳河堤,朕南巡时,指河干之柳问之,无辞以对。又奏靳辅放水淹民田,朕复至其地观之,断不至淹害麦田。而王骘、董讷等亦附和于成龙言之。”于是大学士们商议后,将于成龙革职枷责。康熙传旨:“伊经手之工未完,应革职留任。”而当时一起弹劾靳辅的王骘休致,董讷革职。
这可以说是一直得康熙信任宦途顺利的小于成龙的人生和仕途上的一个大跟斗。自此,小于成龙对于治河那是相当重视。如今虽然他改任直隶巡抚了,但依然把河道看作第一政务。
…………
虽然小于成龙犯了错,但康熙没有一棍子把他打死,甚至可以说恩宠如故。因此小于成龙来信提到辽东的水泥乃是上佳的修堤材料,康熙也立刻派人去查证此事。要说康熙作皇帝这近四十年,所经历的大事中,河工虽然看起来不如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得士心、征葛尔丹重大紧急,但河工是一直让康熙头痛而且至今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一块大大的心病。但凡和河工有利的举措,康熙一项是从宽的。
这次听说辽东出产了一种坚固的修堤的石料——水泥,顿时很感兴趣。问了几位大臣,均不知此事。查证的消息还没有上报上来,因为马齐刚从辽东回来,所以他才有此问。
马齐踌躇了一小会儿,这才开腔。马齐作为一个刚入军机不久的重臣,许多人都把他看作大清未来的政治巨星。此时,明珠已经一贬再贬,基本上已经远离政治中心。索额图在朝臣中表面上一党独大。但是康熙已对他明显表现出了不满。马齐自然是不会向索额图靠拢。而索额图是铁杆的太子派。马齐不靠拢索额图,自然也就不为太子所喜。太子乃是储君,马齐明白在政治上不是朋友就是敌人。因此他知道他已经得罪了太子,所以他说话办事比以前收敛了很多。可以说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太子虽然名分早定,但那些年长的皇子们也纷纷成人,有想法的更是不止一个。马齐虽然得罪了太子,但是却不愿绞入这场皇权之争中去,至少在没有看清楚风向,而康熙又身体康健之前,他不会轻易的表态。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朝野都传说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康熙忽然不喜九阿哥胤禟,因而一杆子把他打发到辽东去了。但是政治上的事情风云变幻,有谁能真正看的清里面的迷雾呢?所以马齐此此赈济朝鲜,往返辽东之时,对于胤禟的态度始终是若即若离、敬而远之。奏章中但凡有不得不提到胤禟的部分,那都是尽量淡化,而且用的都是中性的口吻,绝对不含褒贬。
可现在康熙提到了水泥。对于水泥,胤禟并没有想隐瞒的意思,只是现在产量不高,因此所知的人不多。马齐去过胤禟在盛京的庄园,因此关于水泥他还是知道一些的。当然制造过程他就不知道了。而且胤禟对于水泥作坊也是一直采取严格保密的措施。这并不仅仅有保护专利的意思,最重要的是他可不想让水泥提前出现在欧洲。从而加快欧洲科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
马齐想了想,还是决定开腔,还是老办法,既不得罪,也不赞扬:“回皇上,奴才从朝鲜回来之时,路过盛京。九阿哥曾邀奴才去他的庄园赴宴。九阿哥庄园中的房屋和路面均都是用皇上说得这种新石材——水泥所建。奴才的马车经过这种水泥路的时候,感觉是又快又稳。据说这种石材不加水之前,乃是小颗粒状,加入水搅拌之后,坚硬如铁。九阿哥告诉奴才,这水泥乃是一年多前,庄园里几位工匠发明的。用之造房建路,又快捷又结实。只是制造不易。而且九阿哥说,现在的水泥强度还不够,还需要改进后方能大规模使用。所以,如今,水泥只是在九阿哥的几家庄园中铺路建房,还没有对外销售。”
“又是小九弄的?” 康熙皱了皱眉头。然后将李德全唤来,要他将胤禟身边穆哈等四侍卫最近一年的密折拿来。密折拿来后,康熙很快就从几十份密折中找到了多次提到水泥的字眼。只是也许是穆哈等四人均没有意识到水泥的作用,因此都是一笔带过。而因为四人的密折太过频繁,当时,康熙又正在远征葛尔丹,所以认为并无大事,只是粗粗浏览。
虽然穆哈等人思想不敏锐,有些失职,但康熙倒也没有怪罪他们的意思。只要他们能把事情如实地报了上来就好。康熙最担心的就是他们隐匿不报,这才是康熙最担心的。
“既然如此,那于成龙又如何知道的?”康熙的话既象是在问马齐,又象在自言自语。
马齐被晾了大半天。事情牵涉到阿哥,他不敢随便插言。而于成龙虽是汉臣,但是满朝皆知,他是康熙最信得过的几个人之一。不管此时康熙是自问还是问他,他迅速的考虑了一下。还是接了过来:“ 自盛京开办医院之后,曾经请过数位耶稣会的教士前去行医。奴才听说,九阿哥说西洋医学虽然和我朝医道有很多不同之处,但自成一体,还是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据说现在仍然有三位教士在盛京医院任职。此外还有两位教士被盛京医学院聘为教授。水泥虽然没有对外销售,不过九阿哥倒也没有刻意封锁消息。九阿哥虽然平素不愿意和官员打交道,但据说奉天的官员名士去过九阿哥的庄园倒也有一些,皆啧啧称奇。奴才猜想很有可能是那些传教士也去过九阿哥的庄园。而于总督的身边如今也有耶稣会的教士帮忙,消息可能是如此传出来的吧。”
“ 嗯。”康熙点了点头。可实际上他分明不关心这个问题的答案。
康熙的心里默数着这几年胤禟的事迹。先是肉罐头搞的轰轰列列,风生水起,后来康熙把它收归朝廷。可是不到一年,那些关外的王爷,蒙古各部落的台吉纷纷自己开作坊,一时间朝廷开的肉食加工厂所能收到的牛羊肉,寥寥无几。到如今,原来的九家肉食加工厂不是关了就是转手给了皇商——山西范家。总之,在这件事上康熙可是后悔不已。不但没有达到控制蒙古各部经济来源的目的,朝廷反而几年来亏了一大笔钱,而康熙本人还得了一个不好的名声,抢夺儿子的产业。
接着是榨糖。据穆哈等人来报据说那甜菜含的糖份比甘蔗还高,不过具体的过程他们就不清楚了。据说那榨糖作坊可是防守严密的很。一点消息也探不到。而康熙也指示穆哈四人在这件事上不要追查下去了。因为康熙本来就觉得有愧于胤禟,再加上收了他的肉食加工场,就更愧了。怎么好意思再去查榨糖作坊的事?这事要传出去康熙的脸往哪搁?当然了,实际上康熙内心还是想能够一探究竟的。在他想来,规模大不大可以保守的住秘密,规模一大,那什么秘密也守不住。虽然他不知道榨糖的过程,但是他还是知道榨糖的利润极高。当年郑成功父子在台湾能够坚持这么久,也跟他们到台不久就大力推广种植甘蔗有关,后来蔗糖贸易成为郑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现在甜菜比甘蔗的糖份还高,那不就意味着利润更高?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胤禟始终没有在辽东大面积推广甜菜。几年下来,规模始终没有扩大,而且除了自用一些外,全部运到日本去卖了。据穆哈等人透露曾听到胤禟说过:榨糖现在是奢侈品,所以昂贵。一旦数量多了,变成了普通消费品,就不值钱了。
康熙生气之余,对于这个儿子的经济之道只能佩服了。
之前,他派马齐去辽东另一件事就是希望胤禟派几个钟匠来造办处的作坊。没想到胤禟说这钟是在日本长崎的出岛上和荷兰人定的,来了个一推二六五。日本和清朝没有任何官方来往,这事情也就根本无法查证。虽然有些不满,感觉小九如今做事和他这个父亲有了一层很深的隔膜,可是也无可奈何。
现在他又搞出了什么水泥?而且奉天官员也多有来报,说是小九让人弄出的水稻已经在各地推广开来。亩产也就比江南的水稻稍逊一些。而这辽东的水稻他也亲自品尝过。颗粒大,煮出来的米饭柔软可口,虽然口味不能和他亲自种植并大力推广的御稻相比,但也算得上是上品了。
看来小九对于营造之事的兴趣还是颇大的。
康熙想了想老大胤禔喜爱兵事,而且也带过兵,让他到兵部去历练一番正合适。
老三胤祉,自幼酷爱学术,在书法、历法和数术上都很有才华。只是他对政事不太关心。那就让他去礼部吧。
老四胤禛,为人端正,但脾气太过暴躁,而且性子有些阴沉,不为康熙所喜。他和太子胤礽的关系密切,干事也很干练,而且有担当,勇于任事。就让他去刑部吧。
老五胤祺才能一般,为人敦厚,心性甚善,对于政事他也不热衷,而且在众兄弟中既没有和谁特别亲近,也没有和谁关系特别不好。对于有这样的儿子,康熙很欣慰,但是对于有这样老好人似的的皇子,康熙是很不满意的。不过呢,一个人的脾性是很难改的,前年征葛尔丹时,曾让他领正黄旗大营,倒也还算勤勉。那就让他继续管着吧。好歹有个职事。
七阿哥胤佑因为自小右腿疾,因此对于此子康熙历来是最宽厚的。前年之时,他奉命统率镶黄旗大营,倒也无甚差错,那就还让他接着干吧。
八阿哥胤禩自小伶俐,而且待人亲厚。裕亲王福全也曾在康熙面前夸他“心性好,不务矜夸”。虽然才十七岁,但做起事来一点也不毛躁。康熙想了想还是决定让他去内务府。
至于小九,就让他去工部好了。历来工部官员是最不好干的。吃苦受累不说,立功未必有份,祸事却常常从天而降。尤其是具体办理部务的四个清吏司,基本上没有几个正规科举出身的官员愿意去任职。不过,也许让小九去正对他的胃口。
当然如果小九真能干出点成绩,康熙也很乐意。毕竟他可是知道工部的事情费钱不说,还几乎没有一件事是可以短时间就能见到成绩的。这样不管如何都应该能磨砺磨砺小九的性子,杀杀他的傲气。因为在康熙看来,他这个儿子真是太顺了。或者不去工部那就去河道。倘若小九能把黄河给治理了,真要到那时候恐怕康熙做梦都会笑醒。
一夜的暴风雨,提前宣判了树叶的归宿。原本满树的苍翠,如今已凋零大半,那干瘪的枝枝杈杈只得在风中静静地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上书房里静极了。就像暴风雨之前那种静谥,让人内心惴惴不安
在看陈廷敬和王掞的联合奏折之前,康熙的心还是很欢畅的。
在四月的时候,康熙突然降旨让各位成年的阿哥们纷纷前往各部衙门历练。其中最让大臣们关注的是康熙同时召回了已经在辽东呆了七年多的九阿哥胤禟并派他前往工部帮办行走。对于康熙的这道旨意,朝中的大臣们大多数都是持反对意见的,尤其是那些阿哥们将要前去历练的各部衙门的主官们。谁也不想平白的多一个婆婆不是。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