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小弟

王平子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苍茫的青春最新章节!

    五小弟

    一个老师用普通话讲课,这是一件多么平常的事,就像一个战士就应该会拿枪一样简单,但是令我没有想到是,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料,仅仅一个月后,从我还在上小学的小弟弟那里,我就知道了传播速度之快,和传播范围之广。

    那天,我做好午饭,等地里干活的母亲和上小学一年级的弟弟回来,不一会儿,弟弟回来了,背着小小的书包,虽然天气转暖,身上的棉衣还没有褪去,正午的阳光很好,热得满脸通红。

    我正在喂猪,看见弟弟进院,刚打算开口,却听到他自言自语地在嘀咕着什么,于是,我想听他在说什么,就没有开口。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英语老师,我叫王平子……”弟弟还在嘀咕,全程用普通话,还是我的语气。

    我的脸一热,这是我说的呀,是我第一次在张崾崄中学上课时的自我介绍,我想,弟弟怎么会知道,他在樊学小学,只上一年级,这也太奇怪了。

    我刚想拉过弟弟问,这时候,妈妈回来了。也许碍于面子,我们没有去追问弟弟,就一边给他们盛饭,一边在心里琢磨,心不在焉地和他们东拉西扯。

    饭吃完了,我也想明白了是怎么会事,张崾崄中学,是四个相邻乡镇的联合中学,这里上学的孩子,也都来自周边四个乡镇,农村家庭,每户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孩子,除非特殊情况,也就是说张崾崄上学的这些孩子,把我说的这些话,回家后说给了他们的弟妹们,他们的弟弟妹妹又把这些带到各自的小学,像一个新奇的顺口溜一样碎碎念。他们就像以张崾崄为中心的一张网,蔓延扩散到这四个乡镇。

    想想这个范围,我不仅倒吸一口凉气,辛亏,这不是什么坏事,在这片讲着古老方言的地方,讲普通话,在孩子们的眼里,是新奇,或者是怪诞,但是,我心里明白,用普通话讲课,这是要求,是教育的大势所趋。

    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连交通都时断时续的地方,什么事都靠口口相传,这虽然让我难堪,但至少没有变味。我想起了在我十二三岁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说是一户人家,家里有鬼了,鬼很厉害,抽烟喝酒什么都干,不高兴了还把锅给掀翻了。那段时间,我一直听着大人们在谈论着这件事,并互相讨论着哪里有捉鬼的大仙。

    这一切传的就和真的一样,因为有地名,距离樊学不远,还有关于那家人的具体情况。我是一个孩子,又喜欢看小人书,什么《杨家将》、《西游记》、《封神榜》等,甚至还看了《聊斋》,里边讲得真真假假的事,根本无从分辨,认为这一切都是真的。加之,孩子的好奇心又非常重,总喜欢听这些,记得有次,奶奶家来了一个年轻人,我已记不起他是谁了,是来干什么的,只记得他坐在炕上,边吃奶奶给他做的荞面饸络,边大谈特谈捉鬼的事。

    他的饸络吃了一碗又一碗,听得人也越来越多,有孩子,老人,还有村里的女人,后来,他打着饱嗝儿,面堂红红的说,那鬼很厉害,警察来了,还和警察讲条件,警察不停地递烟,鬼就不停地抽。

    “那鬼在哪里抽啊?”好奇的我问。

    那人愣了一下,说:

    “在空中,”顿了顿,又补充道,“就是在空中嘛,常人看不到嘛!”

    我们听得很认真,都说那鬼真厉害,女人们还说,辛亏没来樊学。

    现在想想,那个满嘴跑火车的家伙,真是可恨,吹牛能把天吹破一个洞。但是,闹鬼的事,也不是他最先说的,他充其量也只是其中的一个传播者,那段时间人们都在谈论这件事,如果这样说的话,谈论的每个人,都是其中子虚乌有的滚雪球者,直到最后这个雪球越滚越大,大到流言满天飞。

    今天看来,这件事是多么的荒唐,但它确是真实发生的,是我亲身经历的,绝无半点添油加醋,我写实主义的风格,还无法产生背离时代的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在那个落后的年代,就有人们相信。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言,而且有模有样,时间太久,已无从去探究,我想,可能是最初一个人忽然心智失常,最后就被人们传的面目全非,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合理的解释。

    话说回来,听了小弟的嘀咕,我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了语言的速度,这也无形中警醒着我以后的教学,为人师表,一定要严于律己,今天这或许算不上是一件好事,但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那么如果是一件坏事呢,我想,传播速度一定比这不知要快多少倍,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况且,我的那些学生,就是超级传播者,而我就处在这张大网的中心。

    明白了这些,我就再也没有去追问小弟,即使妈妈不在身边,他什么都不懂,我问什么他会答什么,这一切已经没有必要了,就像答案就写在纸上,还要求别人再写一遍一样,没有意义。

    说到了小弟,我也很想写点什么,这好像在我心中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点,在我的这部小说里,我会写到很多人物,那么就让我的小弟,作为一个小主人公,走进我的这篇故事,从他的故事里,大家也会看到我成长过程的一些影子,是他的故事,其实就是我和我家庭的故事。

    我家有三个孩子,我是老大,有两个弟弟,大弟弟比我小四岁,小弟却比我小了十几岁。

    生他时候,母亲已三十七岁了,也算高龄产妇,父亲不放心,就去医院叫来了两个医生,男医生是樊学医院的看病能手,至于那个女医生,估计连药品名字都拎不清,在那个人才奇缺的年代,各种各样的人,都能混进正规编织的队伍。

    等到两个医生上来的时候,弟弟已经出生了,是我的七十多岁的小脚外婆,和同样七十多岁的奶奶接生的,让那个女医生剪脐带,结果不会,最后还是外婆剪得。

    孩子出生了,要熬小米稀饭喝,但是医生来了,总不能什么都不吃就走,外婆行动都离不开拐杖,早已不能做饭,平时都是妈妈在做,奶奶没有和我们住在一起,所以父亲就让我去做,我能做什么呢,那位女医生估计我做的饭也不会好吃,所以她就亲自下厨,农村家庭,没有什么,最好的东西,就是腌猪肉和自家的土鸡蛋,于是这位女医生就开始做腌肉煮荷包蛋。

    我添柴烧火,她切猪肉打鸡蛋,家里鸡不多,农村的土鸡,在产蛋的季节,都是隔天产一枚,差不多已经是最理想的产蛋率了,多数都要产产停停,家里有六七只鸡,除了平时的食用,母亲留给自己的也不过六十多枚,被那位女医生全煮了荷包蛋,因为蛋皮是不能乱扔的,那样的话,会被鸡捡食,从而鸡就会吃蛋,所以只能扔进炉灶里烧掉,我只记得,那天,我的身边扔满了蛋皮,由于位置的原因,每次扔蛋皮都要掠过我的头顶,因而,我的脸上和头发上都糊满了蛋液,我得不时地去擦除。

    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很低,包括医生也一样,两个人,六十多荷包蛋都吃了,今天说起,好像不可思议。鸡蛋,这在今天是多么平常的食物,但是在那个年代,却是平常百姓口中最美味的食物。

    弟弟出生后,没有什么可给母亲去滋补身体,加之,我也不会做什么,就是一些最简单的家常饭,所以,母亲没有奶水,弟弟天天饿的哇哇大哭,仅仅四十多天,外婆就一点点的开始给喂面糊,甚至煮得很烂的面片。

    那几年,父亲刚刚经历了一生中最大的浩劫,被骗得一无所有,他想东山再起,奈何毫无起色,不甘心的父亲四处赚取我和大弟的学费,虽出生在农民家庭,但是父亲却把我们都送到了县城,让我们接受较好的学校教育,而我们的开销,绝不是一个农民家庭能负担的起,为了不让我们辍学,他吃的苦不知有多少。

    弟弟的出生,除了给他带来短暂的当父亲的喜悦外,接下来,就是更多的负担,先是计划生育罚款五百,让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好在弟弟很好养活,从没买过奶粉。

    爸爸还要外出,我在家里粗茶淡饭的侍候母亲,直到开学,我要走了,母亲恋恋不舍,她还没有满月,我一走,她就要开始照理家里的一切。那时候太小,不懂事,只想快点回到学校,又能见着同学们,合大家一起玩,很开心,哪里去顾及还在月子里的母亲,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自己真是没心没肺。

    后来,我不知道母亲是怎么过来的,我没有问过,母亲也没有提起过,直到我也结婚生子,经历了这些过程,我才深深地地体会到母亲的不易,心里有些后悔,后悔那时候自己的无情无义。

    随着弟弟地渐渐长大,家庭情况也是越来越空囧,他从出生后就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月子里仅有一件红布肚兜,每当母亲把他提起来的时候,都是浑身光溜溜的,像一只小猫一样四肢乱踢腾。

    不知那件肚兜他穿到了什么时候,再后来的衣服都是母亲缝缝补补的旧衣服,要么就是从集市上买来的旧衣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农村的情况有些像今天的非洲市场,一堆一堆的旧衣服就那样乱七八糟的堆在地上,等待人们挑选,买旧衣服就像今天人们买日用品一样平常,大家拿起这件,又拿起那件的比划,每个旧衣服的堆前,都围满了妇女儿童,热闹非凡,无论多少旧衣服,在收摊的时候,几乎都倾销一空,因为价格便宜,下次集市,尝到甜头的小贩又会带来一堆。而且,那些旧衣服到了农村市场,都不知道被筛选了多少次,没有几件像样的,不是这破一个洞,就是那里有一道口子,就这样的货品,小贩还视每件衣服的破损程度,从而开出不同的价钱,往往小贩不松口,扯着这头,妇女扯着那头,半天讲不和。

    今天,我看着社区的人们把一卷一卷的衣服塞进义捐箱,包括我自己也一样,那些衣服都很新,很漂亮,我就想起了当年集市上的场景,感谢祖国的繁荣富强,否则,我们依然挣扎在贫困的泥沼里。

    记得弟弟刚刚会走路,嘴里也能勉强地说出一个字的时候,父亲回来了,因为春节到了,别人家杀猪过年,我们家里什么都没有,因为弟弟还小,母亲不能种太多的庄稼,所以没有多余的粮食喂猪。好在父亲带回了一颗猪头,那猪头很大,是父亲用一根绳子背回来的,没错,是背回来的,临近年关,没有了车,即使有,一辆荷载不过二十人的小中巴,往往会塞进五六十人,像沙丁鱼罐头,连转身都不可能。不过县城发往白湾子的客车还算正常,白湾子到樊学就没有车了,父亲就背着这颗猪头,从白湾子回到樊学,六十里的山路,空走都累,何况那么大的一个猪头。那猪头是父亲花了三十元买的,三十元在今天,连一个小猪头的一半都买不到,但是,在当时已算不菲的价格了,猪头太大,也值那么多的钱。

    有一句俗语,“背着猪头找不到庙门。”当年行走在蜿蜒山路上的父亲,那孤独的背影,就像天地间一个虔诚的礼拜者,他背着空囧的生活,也背着对家人沉甸甸的爱。

    时至今天,我从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猪头,我的村里曾经宰杀过四五百斤的猪,但是也没有那么大的猪头,无疑,这颗猪头就是我们五个人的年夜饭。毕竟是猪头,即使再大,也没有多少瘦肉,我们三个孩子吃过后,留给母亲和父亲的就只剩下一些肥肉了。

    刚拿回来的时候,小弟很害怕那头,或许是脖子血呼啦次的,看上去,的确有些吓人,放在窑洞的后面,前面挡一些杂物。每当小弟不听话的时候,我们就拉着他到窑洞后面去看猪头,吓得他哭着跑去给母亲告状,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头!头!”

    别说,这招还真管用,直到猪头已经被吃了,他还是不敢去窑洞后面,在以后几年的时间里,只要不听话,我们问就会说:“看头来了,再哭就叼走你!”包括妈妈也会这样说,这个头,就是当年拿捏小弟的法宝,每次都非常灵验,什么狼啊鬼啊的,远没有头的效应。

    后来,直到他慢慢长大,上了小学,这个头才慢慢地淡出了他的童年话题,时至今天,我们在一起回想往事的时候,还会提起当年的情景,每次都会有人说出那些别人不知道的,发生在小弟身上,关于头的趣事,逗得大家一阵大笑,记得有一次,我很好奇地回头问他:“你为什么那么害怕头?”

    这个如今已一米八八的北方大汉有些囧,什么也不回答,只是微笑着听着大家对他的打趣。

    物质上的空囧,并不影响家人对他的喜爱,他像是家里的开心果一样,有他在,一会儿哭闹,一会儿笑。他常常迈着蹒跚的步子,追赶在每个人的身后。我们也喜欢带着他,我带他到河边抓蝌蚪;妈妈带他到菜园里,妈妈干活,他就捉菜青虫玩;大弟去驮水的时候,他也喜欢跟着,由于驮水的地方在一个很深的沟里,下去轻松,回来的时候就困难了,一路都是上坡,他的小腿走一会儿就累了,大弟只好背着,背一会儿,大弟也累了,就把他放下来,可他还是不走,一路哭哭喊喊,穿过一条公路的时候,就开始耍赖,睡在公路上打滚,刚好有两人背着猎枪穿过公路去山上打兔子,大弟就吓唬说:“看,背枪的人过来了,再不走就打枪了。”

    小弟听后,一骨碌爬起来,赶紧往家走,再也没有哭喊。从此,只要大弟驮水,他还要跟着去的话,大弟就会说:“拿枪人就在路边等着呢!”小弟听后,就会乖乖的待在家里。

    家里的头,外面的背抢人,就是小弟心底的怕怕,这比什么都管用。

    随着小弟的成长,家里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空囧,父亲再也找不到活了,他开始种地了,虽然是农民,但是之前父亲一直在社会上闯荡,家里甚至没有一套完整的农具,加上母亲要在家里照顾年幼的弟弟,地里的活,都是父亲一个人干,有些活必须是两个人才能完成,比如种荞麦、土豆等,一个人点种,一个人耕地,但是,父亲就一个人做了两个人的活。

    即使这样,我的父亲在他当农民的五年期间,也赢得了连年的丰收,这一点,我非常的佩服,他种的每一块土地,庄稼长势都非常的好。记得有一年,他种的一片麦子,成熟的时候,一片金黄色,又非常的整齐、密实,一根木棒扔进地里都会浮在麦穗上,这在水地,可能习以为常,可这是旱地,就难能可贵了,谁见了都要称赞,乡政府专门来人拍照,作为当年上报的丰收材料。

    但是,我和大弟在县城上学的费用很大,即使这样,家里也入不敷出。小弟每当遇集前几天,就开始在父亲的耳边嘀咕,让给他两毛钱,父亲总是满口答应。为了小弟每集的两毛钱,也为了我们上学的开销,父亲又开始挖甘草,那时候,甘草很便宜,一斤一块多,樊学的甘草虽然多,却是很深,挖起来并不容易,我家的地不多,有时候就到别人的荒地里去挖,为此,村人就责骂父亲,父亲默默地承受了,为了他的儿女,他只好寻找别的赚钱门路。

    他给樊学的电网工程抗过水泥电杆,给联通公司扛过信号塔的铁架,一个铁塔,几十米高,几百个铁角钢,有些一根就上百斤重,这种信号塔选址都是在周边最高最险的山上,越高信号越好,那时候联通只是在初步的筹建过程中,老百姓并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一个铁塔全部扛完,也只有一百二十元,一般人都不愿意干,因为那铁家伙太重,扛在肩上生疼,就是这样的活,父亲也干,他用两天扛完了所有的铁架,而这个铁塔,今天就矗立在樊学最高的东山上。

    这些只是我知道的,我不知道的还有多少呢,我从别人那里听说过,父亲还从水坝里打捞过死人,因为家乡认为这样横死的人是不吉利的,所以没有人愿意干,但是父亲干了,他一共打捞了两个,对这件事,父亲不愿意说,我也就不问了,但是,我知道这是真的,因为打捞的过程中,别人给了一把伞,而那把伞,至今还在我的家里,虽然已很旧了,但是依然很结实,每当下雨的时候,父亲还会打着这把伞去往水窖里储水。

    今天,父亲已七十岁高龄了,我不知道,拿起这把伞的时候,他是否还会记起那些往事,或许,他早已忘了,因为他的一生,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太多了,就显得平常。

    即使这样的生活,弟弟每集的两毛钱却从没有少过,他会买他自己想买的东西,一只上发条的蹦蹦跳跳的青蛙,或许这只青蛙没到家就被他搞坏了;或许是几颗糖果,总之,那两毛钱,会带给他无穷的快乐。

    倒是父亲不在的时候,这两毛钱就断供了。有一次,好几次集,母亲都没有给他一毛钱,母亲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她会想着这两毛钱,还可以买两盒火柴呢。终于有一次,弟弟哭闹不止,母亲还是给了他两毛钱,弟弟就买了一小瓶绿色的饮料,甜甜的,还有一股香味,他喝了几口,然后又懂事的给母亲喝了几口,刚喝下去,两个人肚子就疼的受不了,哪顾得逛集,干紧回家,走在路上就坚持不住了,两人蹲在路边的草丛里拉稀,用母亲的话说,肚子一阵一阵的,拧着疼,母亲一边拉一边责骂小弟,怪他嘴馋,小弟知道自己理亏,一声不吭,只是疼得直咧嘴。

    那天,两人的肚子都很疼,晚饭也没吃,可能母亲是大人,抵抗力强,第二天就好了,倒是弟弟拉了很长时间,像水一样的大便,从黄色到黑色,再到绿色,一连几天都是如此,直到脸色都已蜡黄了。家乡的孩子,只要不是特别厉害,有什么病都是自己扛过去了,最后,还是奶奶用烧焦的面团,捣碎后和着开水,让弟弟喝下去,又用别的一些单方,才止住了拉肚子。

    现在回想起来,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好在农村孩子普遍抵抗力和自愈能力强,才免去了一场更糟糕的结果,记得任正非先生在回忆他的父亲时,就说道,他的父亲正是因为在集市上买了五毛钱一瓶饮料,最后救治无效。那样的饮料,其实就是自来水勾兑的,时间长了就会滋生各种细菌。

    直到今天,这种不安全还依然存在,我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校门口整天守着一个中年妇女,卖各种各样的饮料,五毛一瓶,辣条两毛一条,还有各种各样的小零食,都是三无产产品,这还是在宝鸡市区,在偏远一些,又不知道是一个怎么样的糟糕情况了。

    我父亲的一生,起起落落,八十年代,他就做起了个体生意,买了一辆卡车跑运输,很快就成了别人眼中的万元户,为此,我和大弟也是跟着享口福,常常吃到全国各地的美食,柿饼、核桃酥等,甚至有一次,我还吃到父亲带回来的糖浆,这些在当地是见都没有见过的的美味,核桃、花生、红枣更是成麻袋的往回带,而这些东西在喜宴上也是一桌只放几颗的,核桃更是每人只有半个,可见父亲当年有多么风光。

    如果一直这样,我想我的家庭条件会越来越好,但是,祸福相依,不久后,父亲做了一笔生意,这笔生意搭进了他的全部积蓄,还有六年多的大好时光,最后被骗得一干二净,心力交瘁。

    那是因为邻村有一个人,也是我们的远方亲戚,他拉着父亲去买黄金,而卖黄金的则是更远处的一个村民,说他挖出了祖上埋在地下的金条,有好几根。黄金,在当时可算是稀奇物,村里人都没有见过,不像现在的金店,大街上随处可见,金首饰更是结婚时必不可少的物件。那时,民风普遍淳朴,自己说有黄金,谁还会想这是假的,没有干嘛要说有呢,况且都是本地人。

    其实,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骗局,我们的远方亲戚已被骗光了积蓄,但误认为自己财力不够,于是就拉上了父亲这个远近闻名的万元户,而父亲也就跟着上当了。我的父亲并非没有头脑,只是他为人耿直,没有什么花花肠子,又很容易相信别人,所以才会越陷越深,直到最后一无所有。

    这个骗子比他俩都要小,却把他俩耍得团团转,每次来了只要钱,从不带东西,从父亲这里拿到钱后就走了,挥霍完了就又来了,来了还是要钱,在随后三年多的时间里,源源不断地父亲这里拿走了不可计数的钱财,因为次数太多,又不打欠条,所以,究竟有多少,父亲也不能准确的说出,只能有个大概的估计。直到把家里的所有钱都拿光了,父亲再也拿不出一分钱的时候,这个骗子才算罢手,又打算去骗下一个的时候,父亲才算彻底的醒悟。

    在随后的几年间,父亲开始了漫长的要账过程,要的急了,骗子就会拿一些东西搪塞他,第一次带来一包工艺品,说是挖出来的玉石,有手镯、戒指,还有牛、兔子等,这些都是些玻璃制品,奈何,那时候,这些东西非常少见,父亲很高兴,小心收好,放在家里。因为没有见过玉石,又没有地方鉴定,就半信半疑地留在了家里。我假期回家后,看到这些东西,就告诉父亲,县城有一家小商店,里面就卖这些东西,父亲半信半疑,直到开学后,我把父亲带进那家店里,父亲看到橱窗里的那些东西,和骗子拿来的一模一样,脸色瞬间变得很难看。

    第二次,骗子又给他了一根铜条,仿制金条的样式,说是金条,父亲托人一看,是铜的。这根所谓的金条,就一直同很多杂物放在家里的抽屉里,前年我回家,无意中翻了出来,顺便带回宝鸡,就当我书画时的小镇尺。

    在几年的时间里,骗子从父亲手中拿走了无数的钱财,最终却只落下这些一文不值的东西,是可笑,还是可悲,或许,都有吧,包括今天的我回想起来,都觉得是那么的荒唐,然而,这一切都真真切切的发生在父亲的身上。这对我的家庭生活产生了长久的,不利的影响,它就像一片阴霾,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使我的家庭生活质量从此一落千丈,父亲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此走上了漫长的还债道路,他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还清了所有外债,终于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才迎来了生意上的东山再起,这是后话了。

    那个时候,买卖黄金是违法的,这些交易本来是私下进行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成了公开的秘密,十里八村都知道父亲买黄金倒灶了,倒灶是陕北方言,意思就是由福转穷的穷光蛋。

    头几年,是骗子频繁地到我家拿钱,后几年,是父亲找骗子要钱,为了找到骗子,父亲不知往骗子家来往了多少次,来回一百多里的山路,白天也是走,晚上也是走,那几年,我的感觉,在父亲的意识里,已没有了时间放概念,什么时候想走就走了。什么时候干完了活,就走了,可能,太阳落山的时候,还在地里,回家路上,就没了人,我们都知道,父亲又去找骗子了,然而,每次的结果都一样,天亮的时候,父亲又回来了,来回一百里的路,一个晚上就打个来回。母亲不问,父亲也不说,无怪乎两种结果,一种是骗子不在家;一种是骗子在家,可是在家又能怎么样呢。

    终于有一天,父亲回来了,那天下着大雨,我和母亲刚被大雨从地里赶了回来,父亲也浑身湿漉漉地回来了。无疑,他又从骗子家回来,脸色很难看,坐在炕边抽着老旱烟,良久,才对母亲说:“我看算了,再耗下去也是没用,我再谋划别的出路吧!”

    “我看那嘴脸就不是好东西!”母亲说,这话她不知道说了多少遍。

    “我去了家里,媳妇娃,吃了上顿没下顿,也是可怜。”父亲说。

    “骗子可怜,那谁可怜我们呢?”我在心里叫道,但是碍于父亲的威严,我并没有说出口。

    “钱早就被糟践完了。”说完,父亲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对于父亲的说法,我并不感到奇怪,因为我也早就风闻,骗子在县城吃喝嫖赌。

    母亲再没有说什么,其实她是一个非常节俭的的人,她亲眼看着骗子从家里拿走了很多钱财,其中还包括父亲给她的零花钱,但是,六年多的时间,母亲亲眼看着父亲一天天的消沉,家庭一天天的没落,到最后,连给乡里乡亲婚丧嫁娶的礼金都拿不出了。六年多的时间,无论有多少怨和恨,都已没有了当初的强烈感受,对这一切,母亲早已有了心理准备,或许,她早已料到是这样的结果。

    冷雨,让我们三人都湿透了衣服,但每个人的心里更冷,就像那年的绵延的秋雨一样,没有阳光,没有温暖,但那无边无际的日子,看不到希望,可还要继续。

    从那天起,父亲果真没有再去找骗子,烧掉了所有骗子打下的欠条,这些欠条只是所有拿走钱财的一部分,但是留着也没有了什么意义。

    就此,父亲和骗子没有了任何交集,他终于自己走出了这片荒唐的泥沼,开始回归正常的生活,当然代价是沉重的,不但荒废了大好时光,被偏光了所有积蓄,还为骗子借了很多外债,因而,回归正常生活的父亲,也走上了漫长的还债道路。

    我恨透了那个骗子,因为十几岁的我,早已有了清晰明白的记忆,和对事情最初的明辨,更是亲身感受了家庭生活质量的一落千丈,把我从一个生活富足的小公主,变成一个穷娃子。父亲在家里借大帐,我在学校里借小账,因为,那有限的生活费,父亲也不能给我按时送来,往往青黄不接,我只好去借同学的,等到父亲什么时候凑齐了,我再还给同学,这样的日子,几乎涵盖了我后来的整个学生时代。

    几年后的一天,我同那骗子同坐一辆卡车回家,我们坐在车厢的两边,一路无话,但是,我内心的愤懑,不时地撞击我的胸膛,我真想冲上去给他两耳光,这个——我曾经叫叔叔的人,骗光了我家里的所有积蓄,恬不知耻地从母亲手中拿走她一角一角集起的零花钱,此刻在我的眼里是那么的丑陋,我恨他,那是我第一次恨一个人。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再提起这些往事,我的内心早已波澜不惊,更没有了恨意,尽管,他曾经摧毁了我的美好生活,给我的家庭带来了灾难性的变故,使我的父亲,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打击。

    我今天把这些写出来,也是第一次详细披露了发生在我的家庭的变故,无论它曾是多么鲜血淋漓的伤口,三十多年的时间,足以平复一切伤痛。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从头至尾都没有公布他的姓名,甚至连他的村庄的名字都没有提起。

    如今,我的父亲已七十岁了,而当年的骗子也年过花甲,无论他还有什么样的花样,在这个网络如此发达,法治如此健全和透明的时代,他不会再掀起什么风浪了,况且,他也是一个老人了,要怪就怪父亲生在那个社会转型的大时代,打开的窗户,有新鲜的空气,也会有蚊子。

    这是父亲的灾难,也是父亲一生历程中一个大大的波折,同时,也是我成长的记忆,我的人生,我的故事,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接受,但是,谁也无法改变命运的车轮,更无法修改过去。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没有这样的人生,就会有那样的人生,其实,哪一样都是我们的经历,只是不同的过程产生不同的感悟,无论什么样的人生,我们学会享受,更要学会承受,因为只有困难,才会使我们真正的成长,也只有苦难才会使我们真正变得强大。记得高尔基说过,“苦难是最好的大学。”

    尽管这些记忆并不美好,但它却真真切切的存在我的大脑里,促使今天的我用文字记录下这一切——这段发生在三十年前,早已尘封往事。

    但是,相比小弟,我和大弟至少感受过,父亲曾带给我们的优越生活,在很多孩子还穿着补丁衣服的时候,我就穿过呢子上衣,那鲜艳大红色,甭提有多漂亮了;大弟的皮夹克、皮鞋,穿上甭提多神气了。而且,对于我们的所有要求,父亲都会一口答应,在他下次回家的时候,都会给我们带回来。他的每次回家,就会像过年一样,我们不但有美食,还有新衣服、新鞋子,甚至还有新玩具。尽管,这样的日子很短,但在我们的童年时代,都是最美的记忆。

    然而,小弟却什么都没有,他一出生就经历着家庭的贫穷,没有像样的衣服,更没有吃过什么美食。当很多外地水果,走进农村集市的时候,很多孩子都吃过,然而,小弟却没有,直到几年之后,母亲才给他用两毛钱买了一根,至于别的,他从不敢奢望。这只是其中的一件小事,像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家庭条件,比起很多一般的农村家庭,都要差太远。

    我和大弟都在外地上学,父亲要外出务工给我们挣学费,家务和地里的活计,就留给了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弟弟很早就参与了家庭劳作,从他刚会走路,还不会说话,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令,就已开始给母亲搭把手。比如,喂猪的时候,会替母亲去驱赶到处刨食的鸡;打扫院子的时候,给母亲拉来那对他来说十分沉重的铁锹。再长大一点,就帮母亲放驴、割草,甚至去抬草垛,草垛是母亲捆好,用驴驮回去,给牲畜晚上加草的,尽管母亲捆得很小,但是,相对小弟的年龄,那太大了,有时候路过的人帮忙抬起,就告诉母亲不敢再让娃抬了,会抬出问题的。其实,母亲也知道,也不想这样作,但是贫囧的生活,让她又不得不这样作,因为她一个人根本就抬不起。

    但是,贫困的家庭生活,并没有影响小弟快乐的成长。那时候,父亲已从那场骗局中走了出来,家庭生活,除了贫穷,一切都在正常渠道上行进,有阳光,有笑声。所以小弟会长时间地伏在草地,静静地看松鼠搬运早已超过它身体重量的苹果,也会揪前桌女同学的小辫,致使同学的妈妈来到我家向母亲告状。我还在雪地上看到过用木棍写出的歪歪扭扭的字,“王青是小瘦狗。”王青是我的堂弟,与小弟同岁,无疑,是小弟写的。另一行同样歪歪扭扭的,“王冠是小肥猪。”王冠是小弟的名字,无疑是堂弟写的,小弟很瘦,只是有一张圆脸,看起来,胖乎乎的。王青,也不瘦,只是长着一张清秀的小脸,他们两个,当年一块上学,一块长大。

    当然,他也挨打,我回家后,看到他的鼻梁上又添了一道新的三角形伤口,很深,周围还有些红肿,我问怎么回事,他告诉我,是老师上课时用书扇他,书是新的,书角很硬,所以就在鼻梁上留下了伤口。

    “为什么?”我问。

    “下课的时候,高年级学生给老师编顺口溜,我也跟着说了,被娃娃告了。”

    “就这?”

    “就这。”弟弟带着稚气的声调回答。

    “什么样的顺口溜?”

    “刘东红,干瘦猴,

    没有米,饿不瘦,

    他有米,我有猴。”

    刘东红,是樊学小学的老师,很瘦,我认识,也是我们亲戚,没想到,下手如此狠。编顺口溜,这对生活在这片生长信天游的土地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况且,这是高年级同学编得。

    “那你鼻子流血了吗?”

    “流了,”小弟边玩着手中的折纸边说,“后来就不流了。”说完就又开心地跑着去外面玩去了,好像这一切都是很遥远的事了。

    “以后再别给老师编了!”我追着他的背影喊了一句,“再编还要挨打。”我能怎么样呢,老师打孩子,在那个年代,是太平常的事了,孩子既然去了学校,就好像应该挨打似的。

    “知道了!”小弟头也没回的应了一句。

    无论是什么不愉快的,在孩子的眼里,都会很快消失,哪怕是疼痛,这都不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