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共和国战疫最新章节!
想念你的“家人”吗?记者说的“家人”,东南大学中大附属医院重症团队的所有“家人”。想念!邱海波说特别想念和问候“家人”,他说,“大家都辛苦了!在这次战‘疫’中,我们的团队得到更大的历练,无论在武汉、在黄石、在江苏,还有昨天赶赴黑龙江的出征,每个人都坚守职责、独挡一面、协同作战,都是好样的,而且各方面的锻炼是前所未有的。”
在武汉救治间隙,邱海波和同事也会连线意大利、英国、美国、希腊、巴基斯坦等多国的重症医学专家,“我们一起探讨、分享彼此在临床中遇到的新情况、棘手的难题以及交流应对措施,抗疫全球同心,作为医生,我们面对的是侵袭人类健康的共同的敌人,医学无国界,我们的武汉方案、中国经验也得到国外同道的认同。”
想对妻子说什么?本来相约回来一起看南京樱花的。面对这个问题,邱海波笑了,“我们每天都通个电话,哪怕只有一分钟,报平安。其实吧,她现在倒不像开始担心我了,只是到底哪天回到南京的日子不确定罢了。其实,即便回到南京,也是早出晚归、随时一个电话就去医院。嘿嘿。”
回来第一件事想做什么?“当然是赶紧回归医院的重症救治的日常。重症医护病人在等着我们,赶紧继续接续工作。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这就是医生的本职和宿命。”邱海波说的是大白话也是真心话。
郑瑞强教授,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从今年1月23日起,他作为第一批援鄂专家进驻武汉市肺科医院抢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对一线医护人员来说,ECMO、气管镜、气管插管等是高危操作,郑瑞强都是自己上。
这是郑瑞强在武汉的第84天。这天,已经解封一周的武汉逐渐恢复了往日生机,郑瑞强上班的路上堵车了,车水马龙的城市景象回来了。而郑瑞强和战友也迎来了他们最后的“攻坚时刻”。
4月13日,郑瑞强离开奋战了七十多个日夜的武汉市肺科医院,按照国家卫健委工作安排,与继续坚守在武汉的20名专家分成四组,分别到集中收治危重病人的定点医院巡诊、查房、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现有危重病人大部合并有严重基础疾病,治疗非常棘手,郑瑞强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疫情以来,武汉市协和医院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约1700人,现在还有在院患者四十多人。“这些患者中,大部分核酸检测已经转阴,但他们有很多基础疾病,且病情复杂。”郑瑞强说,有些患者自1月底入院后,由于并发症等较为严重,至今仍在医院治疗。
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被分在武汉市协和医院的5位专家分成了两组。“每天上午,我们两组专家都会和当地ICU专家一起查房。ICU里十几位患者,每一个人的病情我们每天都要过一遍,及时制定和调整相应治疗计划,一人一方案,对症治疗。”紧密作战、适时调整、双线配合,转战后的郑瑞强仍旧马不停蹄。
郑瑞强是国家卫健委最早派往武汉支援当地医院的四名专家之一。大年二十九,郑瑞强临时接到驰援任务,只身前往武汉。疫情初期,除了要负责驻点医院的危重症病人救治方案外,郑瑞强还要不定期前往其他定点医院巡查,筛选危重症患者,提高救治精准和成功率。有时,他还要带头做插管等高风险手术。
作为一个经历过“非典”的医疗老兵,郑瑞强直言,有了2003年的经历他不再会从内心恐惧这个高传染性新型病毒。“信心,一定要有信心。”他常常和他的病人说,“只要你们坚持下去,我们就有办法!”
“我从不认为我们是英雄,我只是做了一个ICU人应该做的事情,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郑瑞强说,这就如同战场,“你是战士,该你上战场时你就得上战场。这就是我们这个专业应该做的事情,这就是医者的初心和使命。”
前几日下班,郑瑞强专程走到武汉长江大桥上,“当看到灯光亮起来了时候,我满心感动,武汉重生了!”他说,最幸福的就是看到了武汉的重生,此刻,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潘纯教授。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咬牙扛住,扛住就能胜利!”这是潘纯常对自己说的话,而这句话在武汉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得到了最好印证。武汉整体疫情状况得到改善,根据国家卫健委统一要求,一支20人的专家团队将继续留守武汉。潘纯与邱海波教授、郑瑞强教授等专家组成一个5人团队,定点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进行指导。
“我们眼下的主要工作是尽可能挽救更多的重症危重患者。我们救治的大部分新冠肺炎病人基本已处于康复期,但对于很多本身就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新冠肺炎所遗留或引发的一些疾病可能还比较严重,因此,如何处理这些后续问题,让病人能够生存下去,也成为我们现阶段的工作重点。”潘纯说。
目前,武汉危重型病人全部集中到四家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武汉同济中法新城院区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由于这些病人大多数年龄偏大,并发症较多,且病程较长,如何对这类病人进行后期治疗无疑给这四家医院的医护人员增加了压力。专家团队的留守将给予武汉当地医院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也对病患的筛查管理提供了规范指导。
犹记得1月26日驰援武汉时的场景,疫情肆虐,各地专家纷纷前往武汉支援。那时武汉金银潭医院的病床基本上不得空,潘纯所在的南五病区一天中最多收治了近三十个病人,十几个有创机械通气,十个无创通气,三台ECMO同时运作。“那时候压力真的很大。按照重症医学的管理规范,三十个重症患者应该至少有九十个护士来轮流照看,但由于医护人员的人手严重不够,我们当时只有十几个医生和五十名护士。由于物资短缺,我们所有的医生每天只能分到8个口罩,这对于需要往返各个医院重症病区巡查的我们来说是极为紧张的。”潘纯说,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团队成员一次次调整物资分配和病患救治方案,正是为了保证病人治疗和医护人员“零感染”。
3月初,金银潭医院南五层出现了空床。潘纯回忆,那时虽然病人病情依然很重,出现床等人。这说明前期疫情防控起到了效果,上游管控得力,新发病例减少、病例转重率降低。这是从ICU病房观察疫情变化的拐点,南五交给其他医疗队时,病区内病患仅剩10余人。
4月5日,潘纯和团队成员迎来了金银潭医院第一例撤除ECMO康复出院的患者。使用国际最顶尖的治疗手段之一ECMO进行治疗,对医生和病人来说都面临巨大挑战。“在治疗的78个日夜里,患者经历了急性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和血流感染等多种并发症,这不光是医生医术的考验,同时也是对团队协作度的考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临时组建的、非整建制团队来说,能够将他成功治愈出院,是非常难得的。”目前,潘纯所在团队负责的武汉协和医院西院ICU病房中还有5个ECMO患者。“相信在我们团队的坚持努力下,我们很快就能迎来胜利曙光。”
在他看来,重症医生是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关口,就是要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只有战疫前线保住了,后方才安全。 随着武汉金银潭医院“清零”,潘纯又有了新的使命,坚守武汉,继续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