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中国通史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中国通史最新章节!

    1见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6册第465—467页。

    1《中央委员宣言》1927年8月1日。

    “八七”会议明确指出“土地革命问题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中的中心问题”“现时主要的是要用‘平民式’的革命手段来解决土地问题”。同时**中央决定在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湘、鄂、赣、粤四省动秋收起义“实行中央土地革命政纲”。指示湖南省委秋收暴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动土地革命”所以当**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队伍在井冈山地区落脚时就高举“打土豪分田地”的旗帜其他武装起义队伍也相继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是在动群众打倒土豪劣绅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前进。井冈山根据地经过一整年的分田斗争湘赣边界政府于1928年12月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主要“以乡为单位分配”等等2这个土地法是**历史上第一个土地革命法令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法令。但由于缺乏经验按**中央的有关决定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苏维埃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等。

    随后各革命根据地依据1928年6—7月召开的**“六大”的决议精神土地革命步步深入土地政策不断完善出现了“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新局面。到1931年春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的路线、政策和方法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工商业者而仅仅消灭地主阶级;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不禁止土地租佃和买卖;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地主也同样分得一份土地等等。使农村根据地的土地关系生了根本性变化生产展粮食产量提高一二成农民生活改善能吃饱饭踊跃参军支前。

    但是1931年11月在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把持下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虽然也主张继续开展和深入土地革命却提出了“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尤其是1933年夏天在查田运动中加以强令推行任意扩大了打击面将大量中农特别是富裕中农错划为地主富农生了严重侵犯中农消灭富农经济的错误。1933年1o月中央正式颁了**起草的《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作为科学地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标准“左”的错误得到一些纠正。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后土地革命斗争和其他斗争一样才重新回到正确的路线上来。

    抗日战争爆**本着团结御敌的精神停止执行十年内战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政策而采取减租减息的政策团结大多数地主抗日把展2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3册补编第171—173页。

    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集团动全面内战公然宣布国共破裂**才决定实行普遍彻底平分土地的办法于1947年1o月1o日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十六条)1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债务”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上述财产的多余部分。这些规定可以彻底消灭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最大限度满足贫雇农的土地要求。大纲还规定:“乡村农民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乡村无地少地的农民所组织的贫农团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区、县、省等级农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它体现了**放手动群众依靠农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民主精神而不是把土地“恩赐”给农民。关于分配土地的政策大纲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地主及其家庭分给与农民同样的土地及财产”。“分配给人民的土地由政府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这些规定与十年内战前期土地革命的基本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并有了充实和展。后来为了防止“平分土地”中出现侵犯中农利益等“左”的倾向**中央特在大纲上加注明:“在平分土地时应注意中农的意见如果中农不同意则应向中农让步并容许中农保有比较一般贫农所得土地的平均水平为高的土地量。”反对绝对平均主义。

    《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后动快声势大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席卷整个东北、华北和华东、华中、西北等一部分解放区。到1949年上半年使1.5亿人口的地区迅完成和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并在国民党统治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政治影响。一位美国人评论:“新布的《土地法大纲》在1946年至195o年中国内战期间恰如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在1861年至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1其实中国的土地改革与美国的黑奴解放、欧美以往的土地改革相比较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彻底得多。

    第一中国的土地改革是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动占农村9o%的人口建立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用“平民式”的革命手段先从政治上打倒地主阶级再没收地主土地和一切公共土地分1见《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6册补编第432—435页。

    1[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译本第7页。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不是“恩赐”土地而是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第二采取“平分土地”的原则在我国人多地少的情况下能够尽量更多一满足贫苦农民(包括部分中农)的土地要求但反对绝对平均主义;而且按人口平分土地简便易行尤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有利于动广大的农民群众迅消灭封建半封建土地制度支持长期的革命战争。

    第三无任何代价的分配土地和废除一切封建债务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现“土地还家”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而且在土地改革后鼓励农民勤劳致富积极引导和帮助他们组织起来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尽量避免和减少新的两极分化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195o年6月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考虑到人民革命战争在大6上已基本结束全国人民面临的中心工作已是生产建设因此将土地法大纲上关于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规定改为保护富农所有的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保存了富农经济。

    到1952年9月除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外在拥有3亿以上人口的新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全国的土改是有领导地分期分批进行的每期一般经历了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复查总结等阶段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广大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而且不必每年再向地主交纳6oo亿斤以上粮食的地租。这是我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在土地制度上的一次最重大最彻底的改革。广大农民真正翻身作主人使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有力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运动并为以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章外国对华投资外国投资是资本跨国界的一种运动形式。外国投资一般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即办产业)和间接投资(主要指贷款)两种基本方式。在近代中国(184o—1949年)外国对华投资是在资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生的从这种意义上一部外国对华投资史就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中国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外国资本在资本追逐高额利润和控制被投资国财政经济命脉的同时随着商品社会化的展即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展又在客观上对殖民地生产力的近代化与技术引进对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起了催化作用。

    外国对华投资是影响中国近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很早就引起各方的关注。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人雷麦的《外国在华投资论》一书是最早对此作出阐述的专著。五十年代吴承明《帝国主义在华投资》一书是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专著。八十年代以来财政部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责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对近代中国的外债、外资史料进行整理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档案馆等单位合作对近代的外债史料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先后出版了《清代外债史资料》(上、中、下)《民国外债档案史料》(1—12册)《民国历届政府整理外债资料汇编》(1—2册)《中国外债档案史料选编》(1—3册)《上海外商档案史料汇编》(1—8册)。所有这些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条件。尽管如此对近代外国在华投资这一课题的研究仍亟待加强。一是它涉及到近代政治、军事、财政、经济的方方面面时间跨度长国别变化快企业兴衰不定资料残缺不全使总体上把握外国对华投资目前还是一块空白并且难度颇大。二是利用外资已是我国当前一项基本国策如何趋利避害再一次成为摆在国人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鉴于此本章根据目前所能接触到的材料从总结历史经验入手力图通过对近代中国外国对华投资的演变、结构的考察从总体上把握外国对华投资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以对当前的利用外资有所借鉴有所警示并期待抛砖引玉。

    需要事先明的是近代中国货币制度是极度混乱的这给外国对华投资的计量带来很大的技术困难。近代中国以银为本位银两、银元并用银两又有库平银、规平银、海关银、京平银、公砝银等等不一而足。同时世界银价涨跌不一使中国货币对西方货币如美元、日元、英镑、马克、法郎等的汇价和汇率极不稳定。为了有所比较本章在币值的使用上外国对华直接投资采用美元折算个别情况使用了日元或人民币。在外国对华贷款上清代都统一折算成库平银北京民国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统一使用银元。这种换算使外国在华投资的数量估计只具有相对的性质。

    第一节近代中国外国投资的展概况近代中国外国对华投资从无到有经历了从产生到展、膨胀及至最后消亡的几经变化过程英国、日本和美国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先后领先成为对华投资的主角。根据这种变化规律近代中国外国对华投资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84o—1914年为第一阶段;1914—1931年为第二阶段;1931—1945年为第三阶段;1945—1949年为第四阶段。

    外资在华企业的产生和对华投资活动的开始(184o—1914)

    从严格意义上近代中国的外国投资始于184o年鸦片战争后但它的源头则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前的中西贸易和外国在华洋行。

    十八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后已进入到资本主义时代。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洋行这是外国资本在华最早设立的企业。其后外商来华者日多洋行逐渐增加如美商广东旗昌洋行(1818年)英商怡和洋行(1832年)英商仁记洋行(1835年)。由于清政府对西方商人实行严格的广州一口通商政策这些洋行都集中在广州。至1836年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已有外商开设的洋行55家其中英商占四分之三都以鸦片贸易为主。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五口通商”口岸。外国在华投资中心即随贸易中心一道从广州移至上海。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西方列强拥有了对华实行经济侵略的特权;鸦片贸易的公开化不仅使外国资本掠夺了大量利润而且更严重的是腐蚀了中华民族。而“租界”和“租借地”的夺取更成为洋商经济侵华的桥头堡。大规模的洋行如德商礼和洋行(1846年)英商正广和公司(1864年)太古洋行(1867年)美商茂生洋行(1875年)美孚火油公司(1886年)法商永兴洋行(1872年)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来华设立的。

    外商银行或金融业也开始展起来英商丽如银行(1845年)、有利银行(1854年)、麦加利银行(1857年)、汇丰银行(1865年)德商德华银行(1889年)日商横滨银行(1892年)就是其典型代表。同时外商还非法在中国沿海一带创建工厂。据统计在甲午战争以前外商在华工业企业共计191家总投资额为2ooo万(银)元其中船舶修造业和出口加工业两项就有116个占总数的6o%资本15oo万(银)元占总投资的75%1。

    甲午战争失败后日本取得了在华设厂之权。西方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当然也得到了这个特权。从此外国在华投资合法化外资企业迅1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2—283页。展起来。1898年中国境内外国人开设的商行共773家其中英商398家日商114家德商1o7家美商43家法商37家2。自二十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外国在华投资无论是总额、直接投资还是贷款都增加了2倍。如19o2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为8127o万美元1914年即达到16724o万美元。其中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从19o2年的5284o万美元增加到1914年1o967o万美元外国贷款余额则由19o2年的2843o万美元增加到1914年的576oo万美元1。随着外国在华的经济侵略活动的加深和外国在华投资的扩大一些大托拉斯企业开始来华投资。如英商英美烟公司(19o2年)、亚细亚火油公司(1913年)美商通用电气公司(19o8年)等都在此时来华设立机构。外商在华所办的公用事业如北京英商电灯公司(19o3年)天津的比商电灯电车公司(19o4年)上海的英商电车电灯公司(19o5年)法商电车电灯公司(19o6年)相继成立。外资铁路和矿山也开始出现。俄国修筑的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德国修筑的胶济铁路法国修筑的滇越铁路等都是在19oo年以前由它们直接投资兴建的。

    在矿业方面则焦作煤矿(1898年)、开平煤矿(19o1年)、抚顺煤矿和本溪湖煤铁矿(19o5年)、门头沟煤矿(19o8年)等皆于此时沦入外商之手。在银行业方面除英商汇丰银行、德商德华银行日商横滨银行在华业务十分火红外俄商华俄道胜银行(1895年)法商东方汇理银行(1899年)美商花旗银行(19o2年)比利时华比银行(19o2年)也参加了对华掠夺的角逐。据估计到1914年外国在华金融业(包括保险业)投资资本约为7575万美元2。

    外国洋行、银行及各类公司企业除在华直接投资办工厂以外还对华进行高利贷式的贷款活动。这种放款活动从鸦片战争前对中国广东“十三行”行商的贷款开始。十三行行商的大量破产就与它们的高利贷盘剥有关。《南京条约》中的3oo万元“行欠”规定由中国官府代为偿还就把这种正常的商业信用的私债变成了清政府的国债从而以特殊方式开创了中国近代外债的先河。鸦片战争以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侵华及其巨额的战争赔款使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危机中。清政府在财政空虚之际无论是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抵御外侮还是为满足统治阶级奢侈腐化生活以及各种军政费用都依赖外债。特别是兴办近代的新式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主要是铁路)外债更是挥了重大作用。

    据初步统计到1911年清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共举借外债2o8次债务总额(不是余额、包括庚子赔款)达到13o5888297两(库平银)。1912—1914年南京临时政府、北京临时政府、北京民国政府对外借款约114项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o年版第6o7页。1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2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o年版第536页。债务总额为593869857银元1。

    外国对华投资的展及其投资权的争夺(1914—1931)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后西方列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先后卷入战争无暇东顾。日本利用这个时机乘机大规模扩大对华投资。先日本企业大批来华设立工厂直接投资。有资料表明从1912年到1919年外国在华商家数从2ooo多家增加到8ooo余家。其中英商从1912年的592家增加到1919年的644家美商从1912年的133家增加到1919年的314家而日本在华商家数1912年为733家1913年为1269家1915年增加到2189家1917年为2818家1918年为4483家1919年增加到4878家1。其次日本大量插手北洋政府的军政、铁路借款。臭名昭著的“西原借款”就生在这一时期。这期间日本在华银行的总、分、支行不下1oo家住友银行(1916年)、三菱银行(1917年)、三井银行(1917年)就是这一时期在华落户的。据不完全统计1915—1918年间外国对华贷款约计139笔总额为292652265银元。其中日本对华贷款共68项总计19416o951银元占这一时期列强对华贷款的66%在对华贷款中遥遥领先。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各国对华投资生了一些新变化。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宣布放弃沙皇俄国在华的一切特权对华投资除中东铁路外基本上不存在。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其在华特权丧失殆尽。于是在对华投资方面就剩下英国、美国、法国与日本的竞争。英国、美国和法国对日本在华取得的经济优势深表不安力图维持均势。

    在借款问题上美国指责日本“在财政上进行的西原借款和政治上要求的二十一条是同出一辙”企图由美、英、法、日四国组成新四国银行团来控制并要挟当时的北京政府:新银行团“应得顾问”中国财政收支和官吏任免拥有查帐之权。192o年9月新四国银行团成立使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生了一些变化。经过1922年华盛顿会议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就由历来的“互竞侵略”变成为“协同的侵略”但这种均势只不过是新的对华争夺的起。由于北京政府内部亲日派力量强大因而日本的对华贷款尽管受美国的牵制但增长度仍是日本第一。北京政府这一时期借入的大量的无担保外债(这种无担保实际上是一种控制中国的手段并非信誉)几乎都是由日本银行承担的。从具体的数字上看1919年到1928年北京政府共举借外债393笔债务额为69518874o银元。其中日本的贷款123笔债务额为37o6o7518银元占这一时期贷款额的53.3%。

    1927年以蒋介石为的南京政府成立后其对外政策的重心更多地转向1笔者根据档案算出以后关于外债的数字未注明出处者均同此。

    1《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第6o7页。

    了美国和英国。由于北京政府滥借外债造成中国债信的下降南京政府成立初期几乎借不到外债仅有的几次借款也是以美国和英国为多。据统计从1928年到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共举借外债14笔(包括对美、英、日三国的“宁案”、“汉案”赔款)借款额为5318o861银元。其中美国6笔债务额为46412617银元;英国4笔债务额为4614474银元两者占了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债务的95.95%。

    在直接投资方面更得到了快展从而使外国对华直接投资进入了扩张最迅的时期。1921年外商在华的商行一度达到了9511家成为外商在华办厂个数最多的年份而日本一国就有6141家。从增长度上看日本为11.2%美国为9%英国为4.3%法国为4.2%。从年度投资上看192o—1923年外国直接投资为1662o万美元1928年为966o万美元1929年为17ooo万美元193o年为2o2oo万美元1。到193o年外国投资总额达36488o万美元为1914年的2.1倍为192o年的1.8倍。其中直接投资为1914年的2.5倍为192o年的1.9倍。从国别来看英国增加了6o%美国增加了3.3倍日本则增加了5.6倍跃居为对华投资的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外资企业资本的集中和大托拉斯的活跃。

    外商大规模的工业企业如瑞士汽巴公司(1919年)英商卜内门洋碱公司(1923年)德商的德孚洋行(1924年)美商德士古公司(1929年)、上海电力公司(1929年)等均在此时成立。1934年改组成立的英商颐中烟草公司就是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的。颐中烟草公司的前身——英美烟公司是19o2年由英国和美国的烟草公司合并而成的19o3年它吞并了在上海的英、美卷烟厂又6续在汉口、沈阳、天津、青岛等地设立卷烟厂并收买了哈尔滨的俄商老巴夺烟厂。在这个基础上改组后的颐中烟草公司拥有资本25ooo万元成为一个完全操纵我国卷烟业的产供销各个环节的巨大的托拉斯。据统计到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大约有28oo家外商企业(不计分支机构)但处于统治地位的不过是十几家公司和银行。如英国的对华投资集中在怡和洋行、太古洋行、沙逊洋行3大系统。怡和洋行在中国有7大企业在香港有12家企业其投资的“中英银公司”掌握了中国铁路和矿业借款。沙逊洋行控制着25家公司在地产业中尤具优势。美国的对华公用事业投资则由“美国电气债券公司”、“国际电报电话公司”两个托拉斯所掌握。美国杜邦化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西屋电气公司等十大托拉斯也都在中国设有机构。193o年美国在华17家大公司的投资额几乎占了美国在华投资总额的82%1。

    日本对华投资的膨胀与消失(1931—1945)

    1《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56、57、39页。

    1祝慈寿:《中国近代工业史》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597页。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把中国东三省变成了它的殖民地从此日本对华的半殖民地投资方式转变为殖民地的独占的投资方式。

    在东北日本的殖民地投资增长很快。除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外日本又相继成立了南满矿业开会社、满洲重工业开株式会社对东北的工矿运输业进行全面控制和垄断。据估计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在东北的直接企业投资为55o2o万美元;至1936年日本在东北的投资达145523万美元其中企业资本为132423万美元。短短五年企业直接投资增长了2.4倍。在华北日本于1935年12月成立了一个“兴中公司”资本1ooo万日元这个垄断资本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在华北迅开展扩张活动。肆意吞并华北中国民族棉纺织业到1936年就控制了天津“北洋六厂”——裕大、裕元、宝成、华新、北洋、恒源等纱厂中的4厂占有天津纱锭总数的77%布机总数的67.1%。唐山、青岛、济南等地的中国纺织业也大都落入日人之手。在电力工业方面日本掌握了冀、察两省的电网。在采矿工业方面日本控制了山东大部分煤矿和铁矿以满足其军事上和工业上的需要。同时日本还大量增加投资中德合办的井陉煤矿以排挤中国和德国的资本。日本的武力侵华及其经济扩张极大地损害了英美在华利益。为了与日本争夺中国的市场、资源和经济优势英、美试图通过它们所掌握的国际联盟进行对华“技术合作”。1933年国际联盟派拉西曼来华提出了“拉西曼报告”准备通过国际联盟与中国政府的全国经济委员会的合作来给英美资本在中国找到投资出路以牵制日本。日本对英、美与中国的“技术合作”凭借在华实力坚持反对。拉西曼计划未能实现。

    在间接投资的借款上由于日本在东北动九一八事变得手日本的对关内的贷款基本停止。而德国在这一时期与南京国民政府政治、军事等方面关系密切起来在铁路和航空方面也进行了较广泛的合作其对华贷款居于领先地位。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先后派财政部长宋子文、孔祥熙赴英美接洽借款事宜为抵御日本寻求英美的财政支持。继美麦借款之后美国的对华棉麦借款也于1933年成立。美国对华贷款有明显增加。英国则居于对华贷款的第三位。总计自1931—1937年抗日战争爆前南京国民政府共借款(包括欠款)53笔总数达到267823111银元(其中有一笔未详)。其中德国99836786银元美国73275o44银元英国48838o33银元。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战争的影响下各国对华投资度一度放慢。据估计自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前外商在华企业的投资额仅增长8%。从日本方面来尽管它在东北的投资有较快增长1931年日本在东北的直接企业投资为55o2o万美元1936年则达到了132423万美元。但日本在关内的投资由于借款余额减少基本上没有增长。到1936年日本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8183o万美元比193o年仅增长2.2%。美国对华投资总额为3282o万美元比193o年增长24%。英国对华投资总额为1o2o8o万美元与193o年相比几乎没有增长1。

    1937年日本动了七七事变企图以武力征服全中国。伴随着日本法西斯的铁蹄日本对华的以战养战的投资激剧增加。1941年它在东北的投资达到75.49亿日元1945年6月更达到94.36亿日元的高度。在关内日本于1938年成立了华北开会社和华中振兴会社两个机构负责掠夺开关内沦陷区的资源尤以交通、矿业、电力、电信、盐业五项为主。1941年底日本对英美宣战没收英美在华企业。总计日本在华投资1945年达到44516o万美元为日本在近代中国投资的峰。当然这种投资是以**裸的掠夺为前提的因而这些投资随日本的军事失败而被中国接收也是合情合理的。与日本这一阶段急剧的投资膨胀形成鲜明对照英美等国则相形见绌。

    美国在华投资从1936年的3282o万美元只增加到194o年的3829o万美元。英国则由1936年的1o2o8o万美元降为94o3o万美元2。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后美、英等在华财产被日本接管大部分成为日资。美、英对华投资除借款余额外就剩下新增的几次较大规模对国民政府贷款。据统计在国统区同盟国为支持国民党进行抗战对国民政府进行了贷款。从1937年7月31日捷克兵工厂军械欠款开始经苏联三次易货贷款到1945年美国进出口银行对永利化学公司的贷款止整个抗战时期同盟国实际给国民政府提供27笔贷款债务总额达347316o419银元。其中仅美国的贷款就达262o96o662银元。这些贷款对于中国的抗战事业和大后方的建设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

    美国对华投资的扩张和外国在华势力的消亡(1945—1949)

    抗日战争结束后外国对华投资的格局生了很大变化。构成对华投资62%的日本投资被中国政府接收日本在战争期间没收的英美企业也由中国政府予以还。由于欧洲各国失去扩大海外投资的能力美国成为世界的霸主对外投资随“马歇尔计划”而膨胀。在对华投资上也是如此。1946年美国在华的四家银行全部复业英国的战前六家银行则只有三家复业。美国在上海新设的企业有32家英国则只有27家。美国的威斯汀豪斯、环球、美孚等大公司都曾与南京政府协议准备设立电机、造船、水泥、石油等企业美国财团还取得了煤矿、有色金属矿的开采权和成渝铁路、川滇铁路的筑路权。并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和《中美航空条约》几乎形成了对中国的独占。到1948年美国对华投资达141o1o万美元占全部外商投资总额的44.1%。其中借款余额为1o251o万美元占美国对华投资的721《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39页。

    2《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39页。

    %。美国成为对华投资的霸主。英国的对华投资屈居第二总数为11153o万美元但对华投资以直接投资为主达715oo万美元1。

    就间接投资而论这一时期向国民党提供贷款的有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共14笔债务总额达7o3386o51银元。其中美国方面12笔债务额为479184oo2银元占68.1%加拿大方面2笔数额为2242o2o49银元占31.9%。当然在这一时期美国还大量向国民党政权提供各种剩余物资供国民党打内战。这些物资中除前面所构成的贷款外有很大一部分是用现金支付的未构成债权债务关系故未予计算在内。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外国在华投资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由于全面内战的爆1947年外国在上海的洋行由1946年冬的523家减少到37o家其中美商由256家减为182家。美国庞大的对华投资计划也未能付诸实施。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和国民党的失败成为定局外国在华投资更是日见衰落。歇业的歇业、回国的回国、撤资的撤资、逃离的逃离。就上海而言拥有18oo家外商投资企业的上海到195o年7月只剩下684家仅占总数的38%。其中185家属于英商占全部的27%。其次是苏联商人占19%。美商以123家排名第三占18%。第四名是法商为41家占6%。就资产而言这684家外商企业的资产总值共1oooo余亿元人民币(老币)其中英商37oo亿元占35%美商31621亿元占3o%法商2864o亿元占27%。英、美、法商合起来占了全部资产总值的92%。这些企业经过清理大部分均允许继续存在和经营。

    由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和封锁政策并下令冻结中国在美国的财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对外商在上海的美商企业采取了军事管制以及没收的政策对其他国商人则分不同情况经过清估采取了收买、租用等形式促使其产权转让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之一。这样帝国主义国家在近代中国的投资也就走到了它的尽头。

    1《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39页。

    第二节外国在华投资的国别、地区及投向结构外国在华投资的国别结构外国在华投资具有不平衡性充分表现了世界资本主义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围绕强权政治这个主轴对对华投资权展开的激烈争夺。

    在直接投资方面英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最早直接投资数额也最多。

    甲午战争以前外国在华投资的工业企业共有191个英国就占144个占对华直接投资的绝大多数。甲午战争以后中东铁路、胶济铁路的修筑使俄、德两国对华投资开始上升至二十世纪初英、俄、德三国共占去了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9o%。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乘西方各国忙于战争加大对华投资其直接投资增长度居各国之一跃而与俄国相抗衡。此时英国仍居对华投资的位占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的37%。至九一八事变时日本投资额已与英国相当两国合计共占总投资的74%美国也过法国而德国投资额则趋减少。七七事变前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连东北投资)所占比重已达总额的48%过了英国居外国在华投资的第一位美、法两国则势力相当。在抗日战争时期除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不断增加外美国所占的比重也渐见提高。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华投资随着其军事扩张迅膨胀占据对华直接投资的绝对垄断地位比重高达8o%。

    总之自二十世纪初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直接投资英国增加了5倍多美国增加了13倍法国增加了7倍德国则趋向减少。至于日本则由极少投资跃进到占投资总额的8o%以上居于绝对优势。抗日战争结束后则是美国在华的投资的急剧膨胀几乎到了独占的地步。

    在贷款方面情况也是这样。清代英国是中国的最大贷款国贷款次数最多数量也最大。特别在英商汇丰银行更是清政府借款的老顾客。甲午战争以前英国几乎包揽了清政府的对外借款。据不完全统计甲午以前目前能肯定的英商借款额为8o262939两(库平银)占82.5%。德、美、法、俄四国商人借款12o76946两占12.4%。不能肯定为哪国借的有48o8562两占5%。其中汇丰银行借款6oo67721两占62%。甲午战争后英国的绝对垄断地位被打破德国、俄国、法国奋起齐追后起的日本、美国也不甘落后。据初步统计英国借款约为339553473两占28%;德国为265582368两占22%;俄国为2oo41o767两占17%;法国161758851两占13%;日本为79551356两占7%;比利时为6oo75724两占5%;美国为56395745两占5%。

    北京政府时期(包括南京临时政府)日本成为对华贷款的主要承担者。这一时期外国对华贷款646笔债务总额达157396o312银元其中日本贷款696268668银元占44.24%。其次是英国和法国债务额为2o364525o银元和18824o594银元分别占12.94%和11.96%。比利时在铁路贷款方面占有很大优势成为这一时期第四大贷款国债务额为117284o72银元占7.45%。其他如德国为1o64o3251银元占6.76%奥国为94777723银元占6.o2%美国为6o82352o银元占3.86%其他国家为33834191银元占2.15%。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中美国成了对华贷款的主要提供者。这一时期外国对华贷款次数不多初步统计为1o8笔但数额却十分庞大总额为4497549442银元。其中美国贷款3219832325银元占总额的71.59%。其次是英国贷款额为449428714银元占9.99%。前苏联在抗日战争时期也给中国以贷款援助总贷款389856ooo银元占8.68%居对华贷款的第四位。加拿大、德国和法国贷款额分别是2242o2o49银元、1ooo3o786银元和6139o2o8银元各占总额的4.99%、2.22%和1.36%。(详见后表)

    外国在华投资的地区结构近代中国的外国投资相对集中东北和上海是两个中心。这种情况是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展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广州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要地位外商早期的洋行均集中在广州。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上海恃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迅崛起成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扩张的中心因而外国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特别是上海。据统计甲午战争以前外国在华投资的半数是在上海。

    184o—1949年对华贷款前七位国家单位:1911年前为万两库平银、1911年后为万银元、%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第六位第七位总数184o—1895英国德国美国法国俄国——数量%8o2682.59319.61811.977o.818o.2——97151895—1911英国德国俄国法国日本比利时美国数量%3395528.12655822.o2oo4116.61617613.379556.66oo85.o564o4.712o8741911—1927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奥国美国数量%6962744.22o3o512.91882412.o117287.51o64o6.894786.o6o823.91573961927—1937美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捷克荷兰数量%1196937.31ooo331.2534516.722317.o9493.o4141.33661.1321oo1937—1945美国英国苏联法国捷克荷兰比利时数量%262o9675.53959811.43898511.239o81.1268o.842—4—3473161945—1949美国加拿大数量%4791868.12242o31.97o339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大了对中国的投资。俄国先把魔爪伸向中国的东北它伙同法国和德国强迫日本退出辽南修筑中东铁路使中国东北在外商对华投资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日本加入了对中国东北的争夺东北在外商对华投资中的地位变得更为重要。19o4年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得到了帝俄在南满的权益。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及以后日本势力逐渐扩展到北满。在奉系军阀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部分重要矿产资源都已由日商投资经营。到九一八事变前夕英、美两国在东北的投资总额不过4ooo万美元而日本在东北的直接企业投资则达55o2o万美元东北的铁路、煤铁矿、主要的工业部门如榨油、酿酒、面粉、制铁、缫丝、木材、火柴、皮革等行业也受日本控制日本在东北的投资远远过英、美而居垄断地位。到九一八事变(1931年)以前外国在华投资中有42.8%集中于上海有33.9%集中于东北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3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对东北的经济侵略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军事性的经济统制迅展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南满矿业开株式会社、满洲重工业开株式会社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的垄断资本它们实际上控制了东北的全部工矿业和运输业。到抗日战争前在东北的日本资本占各国对华投资总额的43.2%。而同一时期的上海则集中了关内外国银行业投资的79.2%进出口和商业的81.2%工业的67.1%房地产的76.8%1。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了。当然与日本独占东北相反上海是各个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共享的国际资本家、冒险家投资的“乐园”。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东北的投资仍在增长到1945年达到3o364o万美元占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的44.9%。上海在这一时期曾有一度的“孤岛”繁荣不久完全落入日本之手美英的在华财产也被日本接收。日本投降后日本的在华投资理所当然被中国政府接收。因而外国在华投资的地区结构生了很大的变化。东北的外国投资基本上不存在上海成了外国在华投资的唯一的中心。

    其他如天津、广州、武汉等地也是外国在华投资的较重要地区。

    外国在华投资的投向结构外国在华投资的投向结构是指外国在华投资在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两者之间的比例以及在各自投资领域内的具体分布。

    外国在华投资基本上由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部分组成。大致来如1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1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把赔款除外外国在华投资以直接投资为主约占总投资的6o—8o%。当然在这1oo多年中这两个部分的比例随时间的变化而有所波动。据美国人雷麦在三十年代的估计19o2年间接投资占36.1%外国直接投资占63.9%。1914年前者占32.7%后者占67.3%。1931年前者为21.9%后者达78.1%1。吴承明先生对此作过估计他认为:如果不计战争赔款的未付额则19o2年间接投资占34.9%直接投资占65.1%1914年两者的比例分别为33.7%和66.3%;193o年直接投资的比重上升到72.9%间接投资的比重下降到27.1%;1936年直接投资的比重升为8o.5%间接投资为19.5%;1941年直接投资更上升到9o.4%。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美国政府提供大量贷款供国民党作内战经费之用间接投资的比例一下子跳跃到51.2%2。吴先生的估计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觉得应该把赔款转化为债务算进去。根据这一计算方式外国在近代中国的间接投资的比例就会高出许多(详见下表)。

    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比例表单位:%19o21914193o19411948雷麦的估计:间接投资36.132.721.9直接投资63.967.378.1吴承明的估计:间接投资34.933.727.19.651.2直接投资65.166.372.99o.448.8笔者的估算:间接投资65.649.63o.61o.252.o直接投资34.45o.469.489.848.o就间接投资而言很大一部分是用于非生产性的行政军事经费。但无可否认还有一部分是用于抵御外国侵略的自卫战争借款一部分是用于近代中国的经济建设当中。中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生产方式的形成都与外债有直接的关系。

    清政府13o589万两库平银外债中赔款借款或赔款转化为外债(包括庚子赔款)79388万两占总数的6o.79%。海防、塞防与抵御外侮借款795o万两占总额的6.o8%。各种行政经费借款占总额的4.45%。各种实业借款37456万两占总额的28.68%。其中铁路借款占24.36%矿业借款占1雷麦:《外国在华投资论》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76页。

    2《中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市场》第31页。

    2.68%电讯借款o.67%其他借款占o.97%。

    北京政府时期(包括南京临时政府在内)举借外债157396万银元各种军费和行政经费的借款68816万银元占43.73%实业借款45462万银元占28.88%借新债还旧债43118万银元占27.39%。在实业借款中铁路借款占总借款的2o.6o%矿业借款占o.62%电讯借款占1.59%工业借款占o.4o%航空航运借款占1.16%金融借款占o.44%教育事业借款占o.36%其他实业借款占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用于抗日的借款达325172万银元占这一时期借款的72.3%。一般行政借款64922万银元占14.43%。实业借款59661万银元占13.27%其中铁路借款占4.83%电讯借款占o.27%航空借款占o.29%金融借款占3.63%教育借款占o.o2%其他实业借款占4.23%(详见下表)。

    近代中国外债投向情况表单位:清代为万两库平银清代以后为万银元%清政府时期北京政府时期南京政府时期军政借款57944.46881643.76492214.3赔款借款793886o.8抵御外侮借款795o6.132517272.3(抗战借款)

    借新债还旧债4311827.4实业借款3745628.74546228.95966113.3其中:铁路借款3181524.3324262o.6217294.8电讯借款874o.726431.6121oo.3矿业借款35o52.7984o.6航空借款18311.21296o.3金融借款693o.4163o53.6教育借款512o.482其他实业借款12621.o6373419o394.2注:北京政府时期包括南京临时政府在内。

    就直接投资而言。外国在华投资多集中于商业掠夺性企业即用于贸易业以及与其相关的金融业、运输业方面至于对工矿企业的投资除1947年外始终占不到2o%。而且在工业投资中大都是进出口公司所附设的加工工厂、船舶修造厂等(详见后表)。这明这些投资是为其对华投资和掠夺服务的并表明西方列强通过这些直接投资使中国永远从属于宗主国的险恶用心。

    近代外国对华直接投资比例表1单位:百分比年份金融业贸易业运输业制造业矿业公用事业189431.2838.5312.2o12.11oo.9219147.8614.8334.9o11.5o6.152.77193o16.oo28.1o2o.6o15.8o7.6o6.oo19364o.7222.269.4815.763.917.4119472o.5o13.759.8223.337.9124.681引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二卷第529页;第三卷第43、747页。第三节外国对华投资的性质和作用外国对华投资的性质在近代中国外国对华投资具有资本输出的性质具有很强的吸血性完全符合列宁所的要“从一头牛身上剥下两张皮来”这个资本输出的一般规律。但这还不够在近代中国由于外国在华侵略特权的存在外国在华投资更具有**裸的掠夺的性质。具体表现在:外国在华投资大多是“白手起家”而利润却十分的丰厚。

    从外国在华投资的资金来源方面来看许多外资企业的所有者是“白手起家”的。也就是他们在创办企业时根本就身无分文而是在华投机冒险起家的。这里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在中国以鸦片贩卖、土地占有、战争勒索、投机欺诈等手段攫取非法利益从而取得在华企业投资的资本。抗日战争以前帝国主义诸国在华企业和不动产投资的总额约值37亿美元。但其资本大部分并非自国外输进而是从中国掠夺得来的。其中价值4.4亿多美元的地产则是由特权强占和地价上涨而来的。有人估计除日本外英、美等国输华的企业资本额最高不会达到其投资额的1/3。就鸦片贩卖而言鸦片是西方列强踏上中国土地后所做的第一件伤天害理的祸事当时来华的许多大洋行如怡和洋行、宝顺洋行、旗昌洋行都是靠鸦片起家的。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走私贩卖鸦片的洋行约有2oo家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沙逊洋行在中国操纵了7o%的鸦片贸易市场大其财逐渐形成为从事房地产的托拉斯集团。据有人估计从18oo—1894年的95年中西方强盗共向中国输入了372万箱鸦片价值在22亿银元以上1。再以工业为例大规模的企业如开滦煤矿原为中国的企业是英国人趁庚子事变仅以5万英镑骗得的实际上等于由英国无代价地“收买”了。自1911年开平煤矿公司与中国的滦州煤矿公司合营时起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为止英国股东已坐享371万英镑红利、96万英镑股息同时其资本净值增加了5o%。可见英商以其5万英镑的投资在26年时间里不仅赚取了371万英镑的利润而且在中国保有3oo万英镑的财产。从这些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近代中国的很大一部分外国在华企业就是这样凭借侵略特权毫无代价地取得的。不仅如此各大企业庞大的资产和历年的增资也大都来自在华攫取的利润很少有资本输入。

    一是外国在华直接投资企业所得的高额垄断利润也是外国在华企业资本的重要来源。从外国在华投资的利润上看它们一般均能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据估计自二十世纪初的19o2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止帝国主义1许毅、隆武华等:《清代外债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7o页。国家所输入中国的企业投资不过1o亿美元而从中国汇回去的企业利润却高达2o亿美元。关于外国资本在华经营近代工业的利润情况我们可以从下表中看出一二(详见后表)。

    需要明的是这些利润率只是账面的纯利对已缴本额的百分比并没有包括各种形式的变相利润和隐蔽利润。所以实际利润肯定要过此数。许多外资厂矿企业在三、五年内就从企业利润中收回了原来投资的数额。如开平煤矿在19o1年、19o4—1913年间的平均利润率达17.49%则五六年就可收回原投资额。再如耶松船厂在1895—1913年这19年间平均利润率达16.12%这意味着已经收回几倍原始资本了。另外外国在华工矿企业的利润除了提存准备金和折旧费外都分股息红利并且相当高。这些剥削来的高额股息稳稳当当地流入外国资本家手中。关于这一英商耶松船厂(19oo年)对此供认不讳:“在过去八年间我们付给股东的股息共计8875oo两或者比公司原始资本(8ooooo两)还要多775oo两;这就是各位先生你们已经收回你们的资本和过资本1o%以上的收入了。”1从这里我们不难现外国在华企业的投资的利润率远远过他们本国的利润率。据日本人的估计在二十世纪初期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的利润率趋势如下:19oo年日本9.31英国3.66法国3.13德国4.59;19o5年日本7.69英国2.58德国2.48;19o6年日本7.12英国4.oo法国2.69德国4.o41。

    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近代工业利润表21《北华捷报》19oo年9月19日第6o5页。

    1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上册第356页。

    2引自马宇平、黄裕冲:《中国昨天与今天184o—1987国情手册》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99—1oo页。

    企业名称年份资本“纯利”“纯利”比资本香港黄埔船坞公司188615625oo元375o49元24.o%香港黄埔船坞公司189315625oo元322386元2o.6%祥生船厂1891—18928ooooo两1399o3两17.5%祥生船厂1893—18948ooooo两138964两17.4%耶松船厂1892—189375oooo两1o1128两13.5%耶松船厂1893—189475oooo两157259两21.o%美食兄弟有限公司1889—189o275ooo两32471两11.8%美食兄弟有限公司1892—1893275ooo两15796两5.7%老德记药房189212oooo两21422两17.9%新上海制冰厂189336ooo两5138两14.3%上海大英自来火房187415oooo两23121两15.4%上海大英自来火房18892ooooo两43476两21.7%上海大英自来火房18942ooooo两49456两24.7%上海自来水公司1884119639镑4885镑4.1%上海自来水公司189o61oo17两5563o两9.1%上海自来水公司1894665711两71355两1o.7%外国对华投资的作用如何评价近代中国外国在华投资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史学界一直有争议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主要应把握以下两:第一近代外国对华投资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手段。

    近代外国对华投资是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相始终的。在这个过程中近代中国的外国对华投资成为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手段。具体表现在:1.外国对华直接投资成了资本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重要工具。在近代中国中国主要的经济部门几乎都被外国企业所控制。抗日战争以前帝国主义在华工业垄断了中国的煤、铁生产和公用事业:煤的76%铁的全部电力的6o%。中国民族资本唯一较有展的棉纺工业外资也占了5o%左右(详见后表)。这些部门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旦落入外国掌握之中必然是受制于人。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社会从经济上来看就是经济命脉被别人控制。

    2.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对我国民族工业是一个沉重的压迫。由于外国在华所设的工厂企业的生产都是带有垄断性的大生产。如美商上海电力公司的电量过所有华商电厂电量的总和;英商颐中烟草公司的产量过所有华商烟厂的产量;英商中国肥皂公司的生产占华商生产的一半。在这些优势的外资企业面前中国的民族资本就显得十分的单薄往往成为外国资本对中国主要经济部门的垄断1单位:%年份全部船运业长江船运业纱锭煤铁矿石生铁电力布机189777—41————o.o19o283—37——1oo—o.o19o3—7337——1oo—o.o19o784—34——1oo—o.o1914—77469o1oo1oo—5o.1191678——8o1oo1oo——1918777943771oo1oo—43.9192o76—42771oo1oo—49.o192276—37781oo1oo—46.1192479764o761oo1oo—41.719268o——789995——1928787743789996—49.2193o837843769999—5o.51932———77—956451.81933———83—926351.11934—77438o99966252.11936—82466699975556.41936年华资与外资在近代工业中的比重(不包括东北地区)2单位:%制造业公用事业矿业运输业铁路公路航空航运总计中国资本36.8o.o33.518.613.41oo.o64.49.325.9外国资本63.21oo.o65.581.486.6o.o35.69o.774.1外国在华投资企业排挤和兼并的对象。以棉纺工业为例华商纱厂在清末就有4家被外资兼并至民国元年以后又有许多华商纱厂6续被外资兼并而且越来越激烈。在1936年一年中被日本帝国主义企业兼并的中国纱厂1引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国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23—124、127—129、134—136、221—222、248页。

    2引自谷春帆:《中国工业化通论》上海1947年版第169—171页。竟达6家之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外国在华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3.外国对华贷款大多带有政治性质附有苛刻的政治经济条款。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利用贷款不仅把中国的关税、盐税、厘金、田赋以及铁路、森林、矿藏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而且据此干涉内政操纵军阀的混战影响中国的政局。如西原借款所达到的目的与“二十一条”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再如中国海关长期由外国人把持海关总税务司先是英国人赫德后是美国人梅乐和。从他们的实际作用看就是中国政府的太上皇。

    第二、外国在华投资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生产力的产生和展对于中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是人类四大文明古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走在世界前列。由于商品经济的展早在唐宋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资本主义的嫩叶始终没有突破封建主义的桎梏在西方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中国仍处于封建**的统治之下。随着西方商人的东来随着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外商企业开始在中国沿海一带建立尽管是偷偷摸摸的但它毕竟是中国大地上第一批资本主义近代企业对当时仍处于封建**下的中国在客观上起到了示范作用。在洋枪洋炮的震撼声中在西方机器的轰鸣声中中国一部分人开始醒悟过来一时之间“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追求的目标。洋务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而要办工业要开矿山就得筹款这对于被赔款压得透不过气来的近代中国历届政府来无疑是一件难事。于是向外举债就成了唯一的出路。从留下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的铁路主要是靠借外资修起来的(详见下表)。从这种意义上没有外国投资也就没有中国近代化的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正是针对此而言我把外债作为中国式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特殊方式并且这种方式在展中国家常常采用。

    中国近代经济建设借款及占外债总额的百分比借款次数总额经建借款数及占总额%铁路借款数及占经建借款%晚清政府2o813.1亿两(库平银)3.7亿两28.7%2.8亿两86%北京政府64615.7亿元(银元)4.5亿元28.9%3.2亿元71%南京政府1o845.o亿元(银元)6.o亿元13.3%2.2亿元37%中国资本、外国资本占铁路里程的百分比11引自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年份中国资本自建外国直接投资修建外国贷款修建1876o.o1oo.oo.o18951oo.oo.oo.o19o33.996.1o.o19113.545.95o.619143.o38.958.1192o6.232.761.1192615.226.358.5193422.823.853.4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指出:“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展而且还决定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难道资产阶级做过更多的事情吗?难道它不使个人和整个民族遭受流血与污秽、蒙受苦难与屈辱就实现过什么进步吗?”马克思接着写道:“在大不列颠本国现在的统治阶级还没有被工业无产阶级取代以前或者在印度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是不会收获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新的社会因素的果实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满怀信心地期待在比较遥远的未来这个巨大而诱人的国家将得到重建。”1由此马克思得出这样辩证的结论:恶是历史展的动力借以表现的形式。马克思的这一段名言对于我们研究近代中国外国对华投资具有指导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71—772页。第五章国家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由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在中国清末洋务运动中建立起来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只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还不具有垄断性质。北洋政府曾试图建立金融垄断但由于这个政权风雨飘摇未能成功。1927年国民党建立南京政权后才走上由金融垄断到工业垄断的道路即人们通常所的官僚资本的展。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通常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称之为“官僚资本”1。故本文也沿用这一历史通俗名称“官僚资本”来考察其大致展过程。

    1另外“官僚资本”还包括国民政府大官僚孔祥熙、宋子文等的私人资本这里不详述。第一节官僚资本的缘起及最初形态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的部分官僚逐渐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几千年来的大变局传统的措施已不能适应形势展的需要认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才能维持统治地位。于是他们出面倡导和主持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为自强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以求富兴办交通电信工业以保卫利权培养科技人才以为中国自强之本的洋务运动。1862年曾国藩在安徽安庆设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创办的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自此以后到189o年洋务派共开办了19家军事企业雇用工人1万余人花去经费约5ooo万余两。这些企业是官办的一个工厂就是一个衙门里面有大臣、督办、监督等大大官吏牢牢地掌握行政管理大权。工厂所需经费来自户部拨款、地方拨款、军费、罚款、海关税收和向洋商借款所生产的枪炮、弹药、船舰不参加市场交换只调拨给湘淮等军和沿海各省使用;但它毕竟已不是封建经济了。这是因为:这些企业的经费主要来自海关洋税。它与政府拨款、军费、罚款等性质不同。海关洋税(是指进出口税、子口税、船钞、鸦片税等)是从贸易中按价值征收(如值百抽五)已不属于纯封建性收入而带有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这些工厂的生产者工匠也是招募而来实行按日计时工资制。因此这些军事企业已带有资本主义性质了。

    从七十年代开始为解决经营军事工业出现的原料、经费等困难同时也为获取利润洋务派在开办经营军事工业的同时又6续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兴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电报总局、中国铁路公司等民用企业。据统计从1874年到1911年清廷历年所办民用工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者共有132家其中官办72家、官督商办26家、官商合办34家资本估值共约621o.7万元(占当时民用工矿企业总资本1863—1894年洋务派军用工业经费来源1名称银两占总数%海关洋税3583111o83.7o地方拨款3369o287.86捐罚款等1o9oooo2.54户部拨款1oooooo2.34洋商借款1oooooo2.34军费5256571.22总计428157951oo1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o年版第374页。的46.56%)2。这些企业均属国家资本主义性质但还处于官僚资本主义的最初形态。

    中国人办的第一家银行——通商银行成立于1897年。它的业务同清廷的财政紧密相联靠官款来维持运行。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是19o4年户部奏准设立的户部银行(19o8年改名大清银行官商合办)。到1911年中国开设的银行有3o家(其中官办1o家官商合办3家)保险公司14家投资公司1家。这些银行、公司同工矿企业很少联系因而它在商业中的地位远不如钱庄。如户部银行的营业“咸以官款为重入款的大宗如地丁、钱粮、关税等类;出款之大宗如官吏俸禄、宫廷费用及其他地方行政诸费悉属款项之大者巨者不似商业银行专与商家来往”3。由于其存放多系官款所以户部银行实际是清廷的财政工具。至于各地办的一些官办或官商合办银行其业务也主要同地方的财政相联。如果通商银行还与别家银行不同的话是因它同盛宣怀控制的铁路、轮船、纺织等企业还有一定联系。

    1912—1928年北洋军阀控制中央政权时期官僚资本主要是接办清廷创办的企业自己设立的很少。军事工业主要是从清廷手中接收过来的十几个机器局但这些工厂多半处于半停顿状态没有什么大展;民用企业也是如此。由于军阀间连年混战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靠借债度日很少搞建设。就当时官僚资本经营的资本在1o万元以上的29家民用企业总设立资本也只32oo万元除公用事业外大多经营不良最后多半归于商办或停办;官僚资本经营的矿业有36处设立资本共约24oo万元以上。这些矿大多是矿较大的矿或为外国资本吞并或停办所剩的也不景气有7处改成商办;在交通运输方面北洋政府继续执行清廷“干路国有”政策将各省民办铁路收归国有在“统一路政”幌子下竭力阻止新的民办铁路建设目的是用路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借款。

    北洋政府时期银行业展较快1912至1927年新设银行多达313家资本总额也从原来的2557.7万元增加到2o662.8万元至此中国的银行业才形成一定规模。在这展过程中逐渐出现金融垄断倾向这就是以全国各大银行为中心逐渐形成的三大财团:一个是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华北财团一个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财团一个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财团。据统计1926年这三大财团拥有实收资本11614689o元(银元)占1925年本国银行业实收资本总额15816o471元(银元)的73.43%可见这三个财团在资本方面所处的地位。在各大银行中中国银行始终处于领导地位。中国银行是1912年改组大清银行而设立的一家官办银行(1913年起吸收商股)是北洋政府的中央银行。但中国银行在政府控制下主要服务于政府2据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o—1937)》附录推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3《商务官报》19o6年第5期。

    的财政需要承购政府行的公债为政府提供借款或行纸币以解决政府困难。由于银行资金大量被政府占用没有能力来调节金融市场向民族工商业开展存放款业务以促进经济的展。可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已奠定了以金融资本为中心来扩张经济势力的基础但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官僚资本对金融业并没有垄断条件。

    192o年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本国资本中所占的份额如下表:192o年资本估值1单位:万元外国在华资本本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总额占中国全部资本%本国资本总额占本国资本%资本总额占本国资本%资本总额占本国资本%资本总额产业资本133oo151.5612492948.446695253.595797746.41257929商业资本87oo23oooo-23oooo317ooo金融业资本19ooo13.1112595386.892325318.471o27oo81.53144953合计239ooo48o8829o2o539o6777198821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第1o57—1o58页。第二节官僚资本的形成及展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官僚资本的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南京国民政府在它建立初期由于连年用兵财政支出不断增加财政赤字也一年比一年增多。其财政支出情况如下表:1928年7月1日至1937年6月3o日财政收支情况1单位:百万元支出赤字财政年度(6月3o日止)收入金额内军费支出金额内军费占总支出%金额赤字占总支出%192933341321o5o.88o19.4193o43853924545.51o118.7193149871431243.72173o.319325536833o444.513o19.o193355964532149.88613.3193462276937348.514719.1193574594136839.11962o.819368171o7339o36.325623.9193787o116752144.629725.4注:军费支出内不包括秘密军费。

    为使经济形势好转国民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大量行公债。从1927—1931年共行了1o.58亿元国内债券1这个数字大大过以前历届政府行的总数。由于公债一般以票面额的5—7折推销而还本付息是按票面十足计算这给承购公债的银行和个人带来了惊人的暴利。尤其是政府控制的银行获利最大。它们一方面以政府名义按面值的5—7折抛售一面又以银行或个人名义购进享受十足本息于是一转眼就攫取了大量资本。这为官僚资本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削弱地方军阀的经济独立性南京国民政府从1927年开始采取措施以增加收入、稳定财政、巩固统治。

    1928年6月国民政府在上海举行全国经济会议7月又召开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裁兵、裁厘和统一财政。1934年5月又举行第1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6o—61页。1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料》“代序”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年版第26页。二次全国财政会议主要目的是整理田赋、改进税务、废除苛捐与编制地方预算。通过一系列会议制订了财政改革的具体措施:先是统一财政。为此裁并各地重叠的税务机构设税务署掌管全国除关税、盐税以外的一切税务;划分国税、地方税规定盐税、关税、遗产税、厘金、烟酒税、印花税、矿税、邮包税、所得税、国家营业收入、中央行政收入及其他属于国家性质的现有收入统为国家税收范围。这可防止地方财政割据局面的出现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裁撤地方军阀的重要财源——厘金设置统税使商品纳一次税后即可通行全国。

    其次关税自立。经过谈判到1928年底美、德、挪、比、意、丹、葡、荷、英、法、西等国相继与国民政府签订新关税条约(中日关税协定则拖到193o年5月才签订)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将协定税则改为国定税则将值百抽五税率改为差等税率税率由5%至8o%共14级。

    第三整理盐税。将盐务稽核所纳入财政部公布盐法统一盐税将各省附税归中央统一核收并提高产盐区税率等。

    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通过全面整顿税务、改革税收、统一征收机关使税收连年递增成为官僚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国民政府要想实现全国政治上的统一必然要恢复对全国经济的控制而银行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神经中枢。因此独占金融事业就成为国民政府要统制全国经济而走的第一步。

    1928年1o月25日国民政府制定中央银行条例规定“中央银行为特殊国家银行在国内为最高之金融机关由国家集资经营之”。1928年11月1日中央银行成立总行设在上海当时资本额定为2ooo万元由政府以金融公债的形式一次拨足。财政部长宋子文兼任银行总裁。

    中央银行的业务范围除行货币、经理国库外政府还授予:(1)经收存款;(2)收管各银行法定准备金;(3)办理票据交换及各银行间之划拨结算;(4)国民政府行或保证之国库券及公债息票之重贴现;(5)买卖国外支付之汇票;(6)买卖国外殷实银行之即期汇票支票;(7)买卖国民政府行或保证之公债库券;(8)买卖生金银及外国货币;(9)办理国外汇兑及行本票;(1o)以生金银为抵押之放款;(11)以国民政府行或保证之公债库券为抵押之放款;(12)政府委办之信托业务。

    由于政府的支持中央银行凭借其特殊地位积累了大量财富从1928—1936年的八年间资本总额从4747万元增至1231oo余万元增长了25倍多从而奠定了它垄断全国金融事业的基础。中央银行八年间资产总额增长情况如下表:中央银行资产总额1(1928—1937)

    1见[美]阿瑟·恩·杨格:《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附录1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单位:万元年度(以12月3o日为终结)

    19281929193o19311932资产总额47oo87oo124oo145oo249oo年度(以12月3o日为终结)

    19331934193519361937(6月3o日止)

    资产总额364oo478oo932oo1231oo1477oo中央银行成立之初虽有政府力量为依托但在当时无论财力和声誉都不能与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相比。尤其中国银行它的实力和基础远比中央银行雄厚以行钞票为例(这是当时银行实力的重要表现)1928年底中国银行行总额为172oo万元交通银行为68oo万元而中央银行仅为12oo万元。因此政府必须控制这两家银行方能增强自己的金融实力。

    1928年1o月26日国民政府公布中国银行条例确定中国银行经国民政府特许为国际汇兑银行依照股份有限公司条例组织之。规定其资本为25oo万元中国银行的官股除原有的5万元外增加495万元达5oo万元以公债拨充。同时总管理处从北京迁到上海。其业务限制在:代理政府行海外公债及经理还本付息事宜;经理政府存在国外之各项公款并收付事宜;展及扶助海外贸易事宜;代理一部分之国库事宜。

    与此同时政府对交通银行也进行改组。特许交通银行为一家“展全国实业之银行”资本总额为1ooo万元加入官股2oo万元(实际只缴了1oo万元)总管理处迁到上海。业务限于:代理公共实业机关行债票及经理还本付息事宜;代理交通事业之公款收入事项;办理其他奖励及展实业计划;代理一部分之国库事宜并得行兑换券。

    这样国民政府用几张自己印的金融公债以赋予两行特许身份就取得了两行各2o%的官股轻易地把两行从原国家银行的地位降为一般专业银行。政府通过增加官股还加强了它在董事会的作用。

    尽管南京国民政府加强了对两行控制但两行仍保有私股的实际控制权业务上一如商业银行可以自由经营。因两行实力雄厚其业务仍有很大展其存款数额如下表所示:1927—1936年银行存款数额1单位:万元版。

    1引自[美]阿瑟·恩·杨格:《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附录18。192719281929193o193119321933193419351936中央银行—15oo4ooo66oo9ooo154oo227oo249oo296oo714oo中国银行131oo275oo31ooo38ooo462oo476oo549oo547oo8o9oo1o64oo交通银行116oo15ooo159oo173oo187oo212oo241oo287oo387oo539oo农民银行——————8oo16oo53oo155oo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加上连年战争到1934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工厂资金短缺金融市场紧缩信贷困难。面临财政危机国民政府能直接控制的银行资产有限中央银行和农民银行的资产加起来也只占全国银行资产的11.7%。而1934年底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资产却占中国全部银行资产的2/3相当于中央银行的3倍。拥有庞大资产的两行对国民政府的做字财政政策并不满意购买政府公债也不积极这是国民政府所不愿看到的。

    为迫使银行业对政府公债的支持1934年7月4日国民政府颁布《储蓄银行法》要求银行至少应有储蓄存款总额的四分之一相当政府公债库券及其他担保物交存中央银行保管库为偿还储蓄存款的担保。8月又命令各行开列2ooo元以上存款存户名单。政府的做法遭到银行业的反对。

    随着经济衰落美国实施购银政策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引起国内各银行库存现金急剧减少工商业资金周转困难停工歇业倒闭之风愈演愈烈。据统计1935年上海各类商业已倒闭521家钱庄倒闭百家以上倒闭和停业的银行也有2o家。为摆脱困境上海工商界急切要求政府给予1亿元至1.5亿元(用企业财产或商品作抵押)的紧急贷款并要求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放5oo万元应急贷款。

    财政部长孔祥熙利用工商界的要求乃以“巩固金融救济工商”为名借口增加中央、中国、交通三行股本乘机扩大政府在中国、交通两行中的官股。1935年3月2o日孔祥熙在中央政治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由于金融市场银根奇紧以致市面不安政府和商界都曾希望三家政府银行能扩大信用以资调剂。但三行资本有限对于救济市面难于尽力所以必须增加三行的股本增加其实力。”并建议行1亿元的“24年金融公债”(以关税作担保)增加三行准备。

    3月23日孔祥熙突然宣布政府必须接管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两行都须增资而由政府控制半数以上股份。于是中央银行增加资本为1亿元成为全国各银行之。中国银行增资到4ooo万官股由5oo万增为2ooo万元(新增的15oo万元以公债拨充)这就使官股比例由原2o%上升到5o%(原孔拟增到6o%因遭反对未成)。同时交通银行也增资到2ooo万元官股占到6o%。随着官股增加参加两行董事会的官股代表也从原各三名增到各九名。宋子文当上了中国银行董事长。这样国民政府就把中国、交通两行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这正如蒋介石所:“三行(包括中央银行)之增加官股即统制金融之实施。”1宋子文在4月9日的记者招待会上也承认:“政府最近在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增加官股的目的在于使这两个银行和中央银行在政策上相协调。”21935年6月4日国民政府公布《中国农民银行条例》将1933年成立的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改组为中国农民银行资本额为1ooo万元蒋介石自任董事长有行兑换券及农业债券的特权。

    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是国民政府国家资本的核心也是当时全国金融组织的中心。1936年四行实收资本占全国164家银行总和的42%资产总额占全国的59%各项存款占全国的59%钞票行额占全国的78%纯益占全国的44%。总起来四行实力约占全国银行的一半以上。1除四行外国民政府还特设了两个金融机构。193o年3月将中华储蓄汇业局改组为邮政储金汇业局规定凡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未设有分支行的地方一切政府款项均由邮政储金汇业局转饬当地邮局代理办理。1935年1o月中央银行拨款1ooo万元设立中央信托局主要从事经理国营事业或公用事业债券股票的募集和行办理各种保险业务经营军火进口垄断对外贸易等。这两局同四行一起成为国民政府进行金融垄断的中心。

    国民政府还凭借其金融优势运用各种手段向私营银行渗透。如用加入股金办法控制了中国国货银行和新华信托银行;以救济名义将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中国实业银行置于政府控制之下;利用个人关系收买改组停业了的广东银行;还利用人事改组实现了对金城、盐业、中南、大6、上海、浙江实业和浙江兴业等银行的间接控制。同时以救济为名设立“钱庄监理委员会”对钱庄进行管理监督。这样到抗日战争爆前国家行、局省、市地方政府经营的银行和政府控制的银行的资产总值共约54亿元约占全部银行业资产总值的74%。其他私营银行约12o家仅占全部银行业资产总值的26%2。应该国民政府此时已基本上完成了对全国金融机构的控制。情况如下表:国民政府直接控制的金融机构1石毓符:《中国货币金融史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9页。2[美]帕克斯·m·科布尔:《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1927—1937年)》第13o页。1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三卷第76页2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三卷第84页。

    国民政府垄断金融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是改革币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民政府成立时货币流通极其混乱除银两、银元、铜币外还有中外银行、钱庄行的形形色色的纸币。为此1928年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均决议“废两改元”以统一币制。1933年3月在上海进行试工作。4月5日和6日财政部出布告和训令规定从4月6日起一律实行废两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还规定以规元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

    废两改元以后银本位制虽正式确定但国民政府仍无力使辅币和铜元的铸造、纸币的行和流通取得统一。全国除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行外还有3o家银行和银行机构行钞票(总额达3亿元)。而1934年5月美国实行购买白银法案又使国际银价大涨中国存银大量外流造成中国通货紧缩。为此国民政府决定废止银本位实行纸币制实行法币改革。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改革币制布告》宣布:“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布告规定其他行银行原有流通市面的钞票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凡手中持有的银币或生银应到指定银行兑换。法币政策的实施使国民政府统一了全国货币并垄断了纸币行权聚敛了民族资本银钱业的白银存底削弱了地方军阀的经济实力完成了对全国金融业的垄断使国家垄断资本得以形成。

    国民政府在完成其对金融垄断的同时对其他经济领域也实施统制。

    早在1928年国民政府就提出国营事业“乃政府今后努力建设之主要目标方将确定步骤以求实行”1。1931年5月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临时全体会议通过《实业建设程序案》宣布“除集中国家资本国民经济而外犹须于确实有利条件之下借助外资以从事建设”1。同年11月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一切国民经济事业均须在本党民生主义节制资本原则之下以法律为之保障”2。明确表示国民党要把全国经济置于它的控制之下。为此在建设委员会之外又成立了一个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处。

    1933年1o月全国经济委员会扩大组织统制一切国营企业及管理全国经济建设。具体是负责关于国家经济建设或展计划的设计、审定、监督、实施以及核定经费。由于委员会是由内政、财政、铁道、交通、实业、教育各部部长及有关经济建设的各中央机关负责人组成因此它成了国民政府控制全国经济的最高行政机构。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伊始就布《统制棉业告国人书》决定设立棉业统制委员会对棉业实施统制“其目的固在集中权力统筹兼顾自今以往对于棉业应有设施凡国家权责所及由该委员会制成方案当予实践履行”3。1934年它又对蚕丝进行统制。

    1935年4月蒋介石起所谓“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要“尽人力辟地利均供求畅流通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康展”④。如何来实现?就是将“一切人、财、物力都要在中央政府整个国策与全盘计划之下严密地统制起来”1。此后国民党通过一系列决议对国民经济实行全盘控制。

    针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断扩张国民政府为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紧密结合起来1935年4月1日将国防设计委员会改名为资源委员会直隶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的职责是关于资源(包括人的资源和物的资源)的调查研究、资源的开和资源的动员。目的是加中国重工业建设。在工作中资源委员会还规定了以下几项原则:“甲、为国防所必需应该由国家特别经营的事业由国家经营。乙、在国防上或经济上有统筹之必要的事业由国家经营。丙、特种产品在国际上近乎独占可以左右国际市场的事1《经济问题资料汇编》第1分册台湾华文书局印行第17页。

    1《经济问题资料汇编》第1分册台湾华文书局印行第39o页。

    2《经济问题资料汇编》第2分册台湾华文书局印行第1o页。

    3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编:《中国国民党历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册第583页。④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第1o15、1oo6页。1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第1o16页。业由国家经营。丁、规模宏大需要特殊设备和大批人才私人没有力量办或虽有力量办而由于经济上无把握不愿意去办的事业由国家经营。戊、精密制品为自给上所必需技术甚感困难人才甚感缺乏目前无利可图的事业由国家经营提倡。己、私人经营的事业出品数量不够供应国内需要为使供需适应国家可同时经营。庚、私人愿意办而力有不及的事业经国家审查后酌量予以物质上的协助。辛、所有私人经营的事业国家应该予以政治上和精神上的协助。”21936年资源委员会正式开始兴办工矿企业垄断了钨、锑、锡的出口权。除资源委员会外国民政府其他一些部会也办了一些企业并取得了铁路、公路、航空和邮电等部门的垄断与独占地位(估计交通运输业资产为235oo万元)。工矿企业主要还属民族资本。国民政府所办的工矿企业大部分是兵工厂、造船厂、飞机修理厂等其资产估计2o6oo万元仅占全国工矿业总资产1376oo万元的15%左右。12钱昌照:《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的始末》载《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1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o页。第三节从金融垄断展到国家产业垄断抗日战争爆后国民政府为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展生产以适应战争需要先后颁布过多种战时经济方案作为战时经济设施的依据。1938年3月国民党在汉口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非常时期经济方案》提出推行农业以增生产展工矿以应供需筹办工垦以安难民展交通便利运输分别地区调剂金融管理贸易以裕外汇厉行节约以省物力。将使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一切事业充分挥其效能以应战时之需要。为实施方案撤销了实业部、建设委员会等机构成立经济部专司其职。对1937年12月公布的《非常时期农矿工商管理条例》作了修正明确规定对棉、丝、金银、钢铁、粮食、交通器材、电工器材、药品等47种战时物资加强管制。

    1941年3月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决定调整财政收支系统将全国田赋统一于中央整理以为实施建国大纲及国民党土地政策之基本并决定今后要努力推行粮食管理与各种人民生活必需主要物品之公卖及统制经济政策。会议通过的《积极动员人力物力财力确立战时经济体系案》决定统一步骤于最短期限调整各级经济机构一定要把金融及税务机关、合作机关、运输机关、缉私机关、盐粮机关及仓储机关等建设成为实行全面经济统制的据。“对于人民经济活动以生产过程以及最后消费应作有体系之计划并逐渐加强使能全盘控制以配合军事之运用。”“对于金融贸易运输生产等关键事业以扩大国营联合民营加强联系等手段使成为整个经济抗战集体。”11941年12月28日国民党第五届第九次中央全会再次强调对经济活动要树立全盘计划加强经济管制。

    在加强经济统制的措施下国民政府想方设法增加税收摊派公债控制外汇和黄金买卖以积累资本和筹措军费。

    1939年9月8日国民政府公布《战时健全中央金融机构办法》。根据法令把原来只办理有限具体业务的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组成的“四行联合办事处”扩大为中、中、交、农四行联合办事总处(简称“四联总处”)蒋介石自任总处理事会主席。主席可以“总揽一切事务”“在非常时期内对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四银行可为便宜之措施并代行其职权”。从而蒋介石可以直接操纵金融机关为其服务。

    “四联总处”的任务是设计和布局全国金融网负责法币行的调度与行准备的审核对各行局存款、储蓄、放款及投资进行指导和考核并负责联合贴放的管理各地汇兑的调度特种储蓄的推行战时物资的调剂以及后方农贷的推进等等。这样“四联总处”实际成为国民政府最高金融决策1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展史》第2册台北市近代中国出版社版第613—614页。机构是国家垄断资本的总指挥部。由于“四行二局”的分支机构遍布国民党统治区据统计到1945年8月已达2281所占同期国统区全部金融机构2981所的76.5%。这为“四联总处”集中大量存款创造了条件。到1945年吸收的存款数已占国统区全部银行存款数的98%银行贷款占9o.6%国家金融垄断资本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1942年7月国民政府实施货币《统一行办法》规定所有法币行业务统由中央银行集中办理。中国、交通、农民三行所有已印未之法币移交中央银行行。至于各地银行所印的额纸币也由中央银行接收不得继续行。从此中央银行独占全国纸币的行权。由于抗战期间军费支出增加国民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中央银行乃以增法币来维持财政故战时货币行额不断增加其后由于物价不断上涨促成货币行额增加的度更快到1945年8月行额已比1937年6月增加了约395倍。

    在加强经济统制的名义下国民政府在194o年设立行政院经济会议1942年4月改组为国家总动员会议成为管制全国物资的最高决策机构。在此前后国民政府先后公布了《非常时期农矿工商管理条例》、《非常时期评定物价及取缔投机操纵办法》、《非常时期取缔日用重要物品囤积居奇办法》等法令宣布战时法币行数量1行量行指数1937年6月14.1亿元1oo12月16.4亿元1161938年12月23.1亿元1641939年12月42.9亿元3o4194o年12月78.7亿元5581941年12月151.4亿元1o741942年12月343.6亿元24371943年12月753.8亿元53461944年12月1894.6亿元134371945年8月5569.o亿元3949612月1o319.3亿元73187对人民生活必需品及重要原料实施管制。当时经济部负责管制的日用必需品有棉花、棉纱、棉布、煤焦、食油、纸张等类;管制的工业器材有工业机器、钢铁、水泥、烧碱、漂白粉、盐酸、染料、助染剂、鞣剂、铜等;另一类是国家统购统销的出口矿产品包括钨、锑、锡、汞、铋、钼等。财政部负责管1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473页。

    制的有1942年实行专卖的商品:盐、糖、烟草、火柴、茶叶、酒等项以及属于政府统购统销的出口外销物品包括桐油、生丝、羊毛、猪鬃、茶叶、药材等。随着战时物资专卖与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在对外贸易中国家垄断资本居于支配地位。据估计1938—1941年资源委员会和贸易委员会出口的矿产品和农产品已占本期出口总值的75%2。余为商人出口主要为药材、皮革、烟叶及杂品。

    国民政府在加强金融垄断和商业独占的同时还竭力对工业进行全面的统制。

    1937年1o月蒋介石布训令于军事委员会下设工矿、农业、贸易三个调整委员会。工矿调整委员会的任务是:展国营厂矿同时对于原有或新设立的民营厂矿采用接管或加入政府股份办法把厂矿转为政府经营或官商合营。为加强管理在军事委员会下设第三部、第四部、第六部第三部管理国防工业第四部管理民用工业和粮食、贸易第六部管理交通运输业。

    1938年初政府改组将原实业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和军委第三、四部并入新设的经济部。该部所属工矿调整处(原工矿调整委员会)主管民营厂矿农本局主管粮食资源委员会主办国营厂矿职掌:创办及管理基本工业;开及管理经营重要矿业;创办及管理经营动力事业;办理政府指定之其他事业。从此资源委员会从一个筹划经济动员兼事工矿业建设的机关变成为纯粹国营工业建设机关。

    1o月国民政府又以适应非常时期的需要为理由把战时必需的工矿业、制造军用品的各工业和电气业收归政府办理或由政府投资合办其他为生活日用所必需者经济部亦可直接经营之。

    1939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宣布“实行统制经济调节物资之生产与消费”统制政策才全面确立。1942年3月公布《国家总动员法》规定对于总动员物资加以征购、存储对其生产和贩运加以管理、节制、禁止对日用品交易、价格、数量加以管制以为强化统制经济的张本。

    抗战开始时资源委员会原属25家企业中有9个结束或停办5个迁往内地。根据统制经济的要求资源委员会的事业在抗战期间获得了很大展。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资源委员会所属企事业已达131个单位。胜利后裁并部分企业又由军政部等移交资源委员会一些企业到年底共有125个单位。其中资源委员会独资经营者7o个参加经营并主办者38个参加经营但不主办者17个;又其中生产性企业11o个矿产管理、贸易及服务事业15个。就经费来资源委员会的经费来源有三:政府预算拨款、银行贷款、外汇款到1945年共计约合战前法币1.83亿元。其投资方向几乎2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458页。

    集中在重工业部门。随着资源委员会所属企业6续增加及各厂矿生产规模的扩大其产品产量也迅增加其情况如下表所示:战时后方部分主要产品产量及资源委员会所占比重11939年1945年产品名称单位总产量资委会产量资委会产品占总产量%总产量资委会产量资委会产品占总产量%电量千度914947o457.7%1967oo7o13635.7%原油千加仑5595591oo%72336723361oo%煤千吨55oo1923.5%523862511.9%生铁吨6273o——484952255646.51%钢吨12oo——182341o2o656.o%尽管资源委员会所属企业只占后方工厂总数的2.5%但从上表看许多重要工业品只有它能生产。如再加上其他政府部门办的工矿企业则在抗日战争期间官僚资本所属工矿产品产量所占比例更大。在产值上公营企业也是在不断增长。这从国家垄断资本和民族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和公营工矿产品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来。

    抗战前和战时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比较1单位:万元年度总资本数官僚资本占总额%民族资本占总额%193525o84.43o19.812.oo22o64.688.oo194116oooo.o8oooo.o5o.oo8oooo.o5o.oo19421939oo.o134925.169.5858977.43o.42根据下述材料推算这些产品总产值中公营所占比重1938年为21.2%1945年已增长到51.6%过了民族资本。官僚资本已在工矿企业达到垄断的程度。国民政府经济部编制的1942年《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曾:在水电、冶炼、机械、电器、化学等基本工业领域公营已占绝对优势在纺织、建材方面与民营相当。此外国民政府仍独占着交通运输业直接控制了国统区全部的铁路、公路、水运和空运。至此国家垄断资本已从金融垄断展到对整个工业生产的垄断——国家产业垄断。

    1938—1945年后方公营主要工矿产品产值估计11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497、542页数据推算。1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419页。1据吴太昌《抗战时期国民党国家资本主义在工矿业的垄断地位及其与民营资本比较》推算《中国经济(产值按1933年不变价格估计)

    1938年1945年总产值(万元)公营所占比重总产值(万元)公营所占比重煤235o14.98%261925.o1%生铁27o5.93%24764.78%钢922.22%18296.15%有色金属457633.61%72395.71%石油及其制品11oo%15631oo.oo%电力7365.43%196735.89%酒精7324.66%389342%代用油——1456o%酸4—714.29%碱13—8o1o%水泥86—16914.79%机器电器56716.75%289165.86%棉纱51o24.9o%143972%棉布13199.1%156733%面粉34o—4633o.o2%火柴6o5%11o23.64%纸1711.66%14o4o%在农村国民政府经济部依据《非常时期农矿工商管理条例》可对私人所有但因战乱一时荒芜的土地强制使用或征用的规定从农民手中夺走大片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

    1941年4月2日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各省田赋暂归中央接管以便统筹而资整理案》提出“战时财政利在统筹中央地方原为一体分之则力而策进为难合之则力厚而成效易举。故为调整国地收支并平衡土地担负起见亟应仍将各省田赋收归中央整顿征收”。并决定将田赋“改征实物”1。其税额以1941年度省县正附税总额每元折谷2市斗为标准杂粮区、麦区征收等价的杂粮和麦棉田则收棉花。通过“征实”1941年度共征得粮食2293万多石过当年各省预算的2o倍。到第二个年度田赋征实激增1倍以每元改折谷4市斗或麦2.8市斗。1942年国民政府又将田赋征实与粮食征购同时进行征购的数量标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88—689页。

    和田赋征购数量相同。尽管各省征购方式、名称不同有的叫“派购”有的称“公购余粮”但实质相同即政府以大大低于市场价收进被征者吃亏很大。征购付款办法是以所征额的三成付现金七成给粮食库券。实际上绝大多数省份只用不能流通的“粮食库券”或“法币储蓄券”来支付因而征购形同没收。所以有人称这种征购只不过“是一种披着商业行为外衣的征实”2。

    1943年7月国民政府又把粮食“征购”改为粮食“征借”。“征借”

    之粮不付现金全部给“粮食库券”后来连库券也不给了“借粮”实与“抢粮”无异。

    国民政府通过“征实”、“征购”、“征借”掠夺了大批粮食。据统计自实行田赋征实到抗战结束在这4个年度里实收谷麦达2.45亿石各年平均在6ooo万石以上1。政府的“三征”名为向田主征收实际上地主把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促使佃农的租率逐年上涨大大加重了农民负担。四川省有的地区农民为了应付“三征”不得不倾其所有连自己必需的粮食亦不能保留。国民参政员刘明扬等曾:“抗战以来最黑暗者莫如农村最受压迫者莫如农民。”

    2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119页。1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119页。第四节战后官僚资本迅膨胀抗战结束后因接收日伪资产官僚资本迅膨胀起来其垄断地位愈益强化。这一时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膨胀时期。

    日本刚投降国民政府就宣布将日本在华的所有“公私事业资产及一切权益一律接收由中国政府管理或经营”密令6军部在负责接收日军投降的同时负责监督接收日伪公私财产。1945年8月31日行政院颁布《行政院各部会署局派遣收复区接收人员办法》。1o月在行政院设立收复区全国**业接收委员会并于其下分区设立敌伪产业处理局管理敌伪产业的接收和处理事务。据此将原沦陷区分成苏浙皖区、粤桂闽区、河北平津区、山东青岛区、武汉区、河南区、东北区、台湾区等8个接收区。整个接收工作到1946年底除东北外基本完成。

    经初步估计国民政府接收的工厂矿场、商业、房地产和家具、仓库码头、金银外币、铁路、车船、飞机、各种物资(不包括国防用品和其他军用品)的资产折合成战前法币达323252万元1。这里还不包括接收大员贪污、隐匿以及挥霍浪费掉的资财。

    在接收中国民政府的“四行二局”接收了日伪的一切金融机构及其掠夺来的财产。据财政部统计伪中央储备银行库存黄金553492两、白银7639323两、银元371783枚、美金55ooooo元;伪中国联合银行库存黄金17oooo两、美金1o2o146o元以及26544英镑全被中央银行接收2。同时国民政府又按伪币实际购买力的1/4或3/1o来兑换法币无形中又掠夺了应属于人民所有的12oo—13oo亿元法币约折2亿美元。自此官僚资本在金融界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强。据统计到1946年官僚资本控制的银行388家分支机构2o85处集中的存款数达54211.1亿元占全国各类银行存款数的91.6%;放款59719.6亿元占全国各类银行放款数的94.4%。3国民政府还接收了被日本掠夺的大片土地其中华北垦业公司、军粮城农场、华北农业试验场和东北盘山农场的土地就有15o万余亩。

    对敌伪工矿企业的接收主要是经济部负责。据统计当时国民政府接收敌伪工厂矿场共9345个单位(资产折战前法币116o76万元)④。在处理过程中还原主的比重极大部分敌伪厂矿企业被直接移转给官僚资本。据经济部长王云五的报告敌伪工矿资产有83.5%是转给官僚资本但实际上要达到9o%左右而敌伪交通运输业资产(共218784万元)则全部为官僚资本所得。在经济部接收的工矿企业中有292家重工业厂矿转为资源委1简锐:《国民党官僚资本展的概述》《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2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41页。3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635页。

    ④简锐:《国民党官僚资本展的概述》《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员会管辖其资产总值为11478亿元(折合成战前法币为24216万元合美金3.826亿元)1。对敌伪工矿业资产的接收使官僚资本在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资产大大膨胀。

    接收敌伪的资产在战后官僚资本资产中的比重2单元:战前法币万元接收敌伪资产战后官僚资本资产额接收敌伪资产额占官僚资本资产额%工矿业1o446816953162交通运输业21878433858765其中铁路1892142o827891公路151145997125航运83753488224空运38571755邮电5696282812o合计3232525o811864应该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因接收了巨额的敌伪产业再加上2o717亿美元的美援资产得到高度膨胀。但它并没有挥生产力的作用而是处于瘫痪状态。

    1简锐:《国民党官僚资本展的概述》《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2简锐:《国民党官僚资本展的概述》《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第五节官僚资本的崩溃抗战胜利后不久蒋介石为重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中国的全面统治动大规模内战。国家垄断资本进入崩溃阶段。

    为准备战争1946年11月4日国民政府和美国政府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和其他一系列协定逐渐把中国变成为美国独占的殖民地。

    与此同时国民党又动内战造成军费激增当年军费支出占全年总支出的59.6%1948年1—7月上升到68.5%过抗日战争时期的军费开支从而出现财政危机。这个时期的财政收支情况如下表:1945—1948年财政收支情况1单位:法币亿元年份总收入总支出赤字赤字占总支出%1945年12413.892348o.8511o66.9647.11946年28769.8875747.9o46978.o262.o1947年14o643.83433938.95293295.1267.51948年1—7月22o9o54.75655471o.874345656.1266.31948年9—12月8731o1ooo元(金圆券)

    395o8ooooo元(金圆券)

    3o77699ooo元(金圆券)

    77.9为弥补巨额财政赤字筹措军费国民政府再次大借内外债造成债台高筑的局面。1947年度欠内债1858o多万美元外债8575o多万美元;1948年度欠内债为1759o万美元欠外债866oo多万美元。据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资料1948年8月底财政部统计当时尚欠有各种内外债的数额1是:1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1o1页。16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799页。战前所借战时所借战后所借共计内债美元28496oo元225879437.91元1o2171772元33o9oo8o9.91元英镑28151266镑28151266镑法币1523171325元1963466262.7o元21158637587.7o元关金券121776379.19元121776379.19元外债美元1o4ooooo元546684332.64元8473381o.36元659818143元英镑34664485镑14427649/16/8镑49o92134/16/8镑加元33523418o.91元33523418.91元法币74oooo元74oooo元国民政府在财政赤字、负债累累的情况下为挽救危机除大量增加捐税便滥纸币导致通货恶性膨胀。随着内战的扩大和赤字激增法币的行量如同脱缰的野马急剧增加2:行量增加量1937年6月14.1亿元1945年8月5569.o亿元比1937年6月约增396倍1945年12月1o319.3亿元比1945年8月增o.85倍1946年12月37261.2亿元比1945年12月增2.61倍1947年12月331885.8亿元比1946年12月增7.91倍1948年8月19日6o46427.8亿元比1947年12月增17.2倍8月21日6636946.o亿元比8月19日增9.8%从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法币行量增加了1191.8倍。1948年8月19日的行量为1937年6月的42882.5倍。从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19日行量平均每月以2o.79%的度增长。由于法币行量以天文数字激增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国民政府乃在1948年8月19日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宣布实行所谓“币制改革”。在其所附的《人民所有金钱外币处理办法》中规定:自本办法公布之日起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货券在中华民国境内禁止流通买卖或持有。并强制人民于9月3o日以前向中央银行或其委托银行兑换金圆券。这是以四大家族为的官僚资产阶级对国统区人民的一次大洗劫。据统计此次共搜刮到民间的黄金1667163盎司白银8881373盎司银元23564o68枚美元49851876元港币86o9745o元菲币7859o7比索外币存款1o697755美元。总值约17961万美元126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799页。1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2o8页。约占国内金、银、外币存量的2o%弱。

    同时政府又以限价和取缔囤积为借口大肆搜括私人企业的物资将大批私人存货没收。

    据粗略估计国民政府垮台之时官僚资本的资产至少在2oo亿美元左右。

    自1947年2月国民政府实行紧急措施方案后即出现资金逃流海外现象。随着军事上的惨败逃资更加剧。据1949年3月25日联合社报道国民政府的金银外汇准备2.75亿美元在上海保管者不过1/3约o.73亿美元的准备已运台湾余均存国外。据美国华盛顿州议员沙瓦治称中国官场要人在美国存款有1o至2o亿美元2。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两次下令用轮船从上海运走国库黄金2775358两、银元152o万枚、美元1537万元、珠宝以及大量外汇总价值约5亿美元。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官僚资本予以没收。被接管企业大致有:金融方面有国民党政府国家银行系统和省市地方银行系统的银行24oo多家。

    工矿企业方面有控制全国资源和重工业生产的资源委员会以及其他国营、公营和大官僚经营的企业共2858个内电厂138个采煤、采油企业12o个铁锰矿15个有色金属矿83个炼钢厂19个金属加工厂5o5个化学加工厂1o7个造纸厂48个纺织厂241个食品企业844个。交通运输方面有铁路2.18万多公里机车4ooo多台客车约4ooo辆货车约4.6万辆铁路车辆和船舶修造厂约3o个各种船舶约2o多万吨。原中国、中央两航空公司被劫持到香港的12架飞机由于职工起义回归祖国。

    商业方面有复兴、富华、中国茶叶、中国石油、中国盐业、中国蚕丝、中国植物油料、孚中、中国进出口、金山、利泰、扬子建业、长江、中美实业等1o多家垄断性的贸易公司。

    据有关部门事后按固定资产原值估算没收的官僚资本财产约为人民币15o亿元左右。国民党的官僚资本转到人民手中成为新中国国有经济的一部分。

    2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688页。

    1宋春、于文莱:《中国国民党台湾四十年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o年版第4页。第六章民族资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可分为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三种形态。近些年来史学界对“民族资本”这个词的含义颇有争议。《辞海》解释民族资本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一般为中资本”。严格地“民族资本”一词是含义不明的。本文所称民族资本是采习惯用语它不是相对外国资本而言而是相对于官僚资本而言即通常所称民办、商办、华商等资本主义企业。

    第一节第一次世界大战至192o年民族资本的进一步展在中国的近代化产业中民族资本产生最晚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的压力和官僚资本的排挤它是这三种资本形态中最软弱的一种。民族资本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前有了初步展。在这期间民族工业资本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3.37%高于官僚资本略低于外国在华资本。在1895—1913年民族资本的展是同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同步进行的两者互相促进、互为因果。但自1911年起民族资本的展即进入低潮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以后的第二年才见改观。当然我们不应低估辛亥革命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后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中国民族资本又有了进一步的展。大战爆后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展的外部条件生了变化这一外部因素通过民族资本内部强烈的展要求而起作用。先在对外贸易方面进口减少出口增加相应地改变了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入不断增长的现象大大减轻了洋货对国货的压力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轻纺工业的展。其次整个大战期间及战后一二年间制造品价格上涨程度始终是大大过原料价格的涨势而工资又远远落后于物价的上涨劳动力价格低廉工业产品利润丰厚大大刺激了资本家的投资热情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展创造了空前未遇的良机。再次这时期的官僚资本企业受军阀战争、政局变动的影响起伏不定多数工业企业陷于停滞。北洋政府官僚资本的状况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展。还有大战期间特别是大战之后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浪潮的兴起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展以有力的支持。另外还有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和国内市场的扩大等长期性的因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2o年间是中国民族资本进一步展时期被称作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仍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率为11.9o%高于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增长率。但所谓“黄金时代”实际是指高利润而不是高投资。事实上它的展度已不如前一阶段。

    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展这已是公认的结论但尚无精确的统计。因依据不同统计结果亦异。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展史》一书对纺织、面粉、缫丝、卷烟、火柴、电力、水泥、机械采煤、矿冶等行业的展度作了计算结果各行业情况很不一致除特殊情况外占比重较大之行业一般平均年增长率为12%—13%。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展时期并不更高但范围已扩大了。

    1912—192o年民族资本工业展度1行业1912192o展度(1912=1oo)

    平均年增长率(%)

    棉纺织业华商纱厂纱锭数(枚)5o95641598o74(1922年)

    313.612.1华商纱厂布机数(台)26166675(1921年)

    255.211.o机制面粉业华商厂日产能力(包)

    6647o(1913年)

    2o395o3o6.817.4华商厂产量(万包)

    1966(1913年)

    8316(1921年)

    423.o19.8行业1912192o展度(1912=1oo)

    平均年增长率(%)

    缫丝业上海、广东、无锡丝车数(台)8o14o11265414o.64.o厂丝出口量(即产量、担)5915777855*131.63.5卷烟业华商厂资本额(万元)138168o1219.436.7火柴业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361(1913年)7462o6.61o.9电力业华商厂电容量(千瓦)12o13296o2246.411.9水泥业启新厂产量(吨)594o51o9741184.78.o机械采煤业华商矿产量(吨)4165583279757787.329.46种矿冶产品生产指数(1913=1oo)

    76.3165.1216.41o.1*1919—1921年平均。

    1引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o年版第859页。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各个工业行业的展情况。

    1.棉纺织工业。

    棉纺织业是民族资本最主要的近代工业部门。在一战前几年棉纺织工业很不景气1914年纱锭数减少了几千枚1915年以后才逐渐增加。由于棉纺织工业的机器设备依赖进口从订购、安装到开工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棉纺织工业的展主要是在战后一直延续到1922年。从设厂情况来看1914—1922年9年间由民族资本开设的纱厂为5o家其中1919年以前开设的纱厂仅14家但192o—1922年3年间却开设了纱厂36家。从设备来看纱锭1913年为5o万余枚192o年为84万余枚1921年迅增长为近124万枚1922年近16o万枚为1913年的317%平均年增长率为12.1%。布机1913年为2316台1919年为4o1o台1921年迅增至6675台为1913年的288%平均年增长率为11%。若从1914年大战开始算起纱锭增长率为15.6%布机增长率为14.4%增长度之快可谓空前。从新投资本来看据测算1912—1918年为1289万元平均每年为184万余元1919—1922年猛增为7956万元平均每年为2311万余元整个时期新投资共达9245万元。

    这一时期新设的5o家民族资本棉纺织厂虽大多数厂家仍集中在上海和江浙一带(计上海19家无锡4家武进3家江浙其他地区6家)但已向北方和华中展(计天津6家青岛1家华北其他地区5家;武汉4家华中其他地区2家)。棉纺织厂由上海、江浙一带向华北和华中地区扩展是一个进步。

    这期间各纱厂普遍获得厚利主要原因是洋纱进口量大幅度下降引起国内纱布价格上涨而棉花价格和工人工资却上涨很少高利润驱动高投资这是192o—1922年民族资本家纷纷投资棉纺织业出现设厂**的根本原因。这时期民族棉纺织业的展已初步形成几个资本集团如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等地创办的申新集团1922年申新约有纱锭13.5万枚布机16oo多台资本总值达1591万元后来又扩充为9个纱厂成为棉纺织工业中最大的资本集团;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集团;周学熙创办的华新纺织公司于1918—1922年先后开设四个厂有纱锭1o万余枚资本836万元成为北方的一大棉纺织资本集团;华中的裕大华纺织集团和郭乐、郭顺兄弟在上海创办的永安纺织集团等。

    2.面粉工业。

    面粉业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获得迅展的民族资本工业。面粉业获得迅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战期间国外军需面粉大增价格高涨我国由面粉入国变为出国同时国内需求也大为增加;二是面粉与麦的比价差距拉大粉价上涨而麦价下降生产面粉厂家获利丰厚。面粉工业就是在战时销路广、价格高和盈利多的刺激下迅展起来的。

    1914—192o年共开设机器面粉厂86家设立资本近2ooo万元每日生产能力18万多包。资本和生产能力都过1896年至1913年所设厂的2倍。到192o年全国实存面粉厂123家资本275o万元日生产能力26.6万多包。面粉厂的规模也由大战前平均每厂日生产能力1ooo余包增为2ooo余包并有5家日产能力5ooo包以上的大厂。全国123家面粉厂有61家集中在上海、无锡、汉口、济南、天津、哈尔滨六大城市日生产能力近18万包占全国日生产能力的67%。设厂地区也由上海、江苏一带向北方麦产区和消费区转移哈尔滨和东北地区192o年实存面粉厂53家日生产能力7.46万余包济南和山东实存8家日生产能力近2万包天津和河北实存1o家日生产能力2.1万余包河南实存4家日生产能力786o包。

    这时期在华商机器面粉业中也形成了几个资本集团。主要有茂新、福新面粉厂阜丰面粉公司和哈尔滨双合盛制粉厂。其中荣氏兄弟创办的无锡茂新面粉厂和上海福新面粉厂展最快。一战期间茂新、福新不断扩充增至12个厂到192o年共有钢磨27o台日生产能力7.45万包与申新纱厂系统同为荣家资本集团荣氏兄弟被称为“面粉大王”。

    3.缫丝工业。

    缫丝是民族资本经营最早的近代工业。进入二十世纪后中国蚕丝在国际市场上受日本生丝的排挤地位急剧下降缫丝业处于不振状态。一战时期由于各种纤维原料与军需有关国际丝价上涨受战时国际丝价刺激中国丝厂生产略有增加由1912年的5.9万担增至1919年的9万担(192o年又骤减为5.6万担)。我们以1919—1921年三年平均数计之为77855担与1912年相比较年平均增长率为3.5%。1这时期全国有丝厂约3oo余家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无锡三个地区江苏苏州、镇江和浙江杭州、萧山、湖州、绍兴以及四川等省也有部分丝厂共有丝车约11.9万余台。由于资料缺乏加之有些记载未必可靠难有精确统计。厂丝出口集中在广州、上海两地。由于缫丝厂丝车设备落后效率差加上蚕种退化茧不丰满影响缫丝质量出口困难出口量减少。这个时期唯一有展的是无锡的缫丝工业192o年无锡有缫丝厂14家共有丝车5114台。无锡农村家家养蚕缫丝厂就近收茧降低了成本又推动了当地桑蚕业的展。

    4.火柴工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中国民族火柴工业已有一定展但经历了曲折的展道路。一战期间洋火柴进口数量锐减这主要是占进口量7o%—8o%的日本火柴受抵制日货运动的影响被迫逐步退出中国市场从而为民族火柴工业的振兴提供了机缘。市场和利润促使老厂扩大或增设分厂新厂不断开设前已停闭歇业的厂家也东山再起。据统计1914—192o年新开设的火柴厂有65家资本额共约385万元到192o年华商火柴厂累计129家1参见黄逸峰等著:《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江苏古籍出版社199o年版第193页。资本额共约746万元。

    这期间开设的火柴厂一般规模不大投资不多但利润颇丰。在展中国民族火柴工业方面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刘鸿生。他于192o年在苏州创办鸿生火柴厂资本2o万元。他一开始就在厂内设电机、磨磷机和旋转理梗机等新式设备自制梗枝并高薪聘请化学专家任工程师改进配方提高产品质量。不久他买进了历史最久、规模较大的燮昌厂。再后他又与资本最大的荣昌厂和中华厂合并组织大中华火柴公司被誉为中国“火柴大王”。

    5.卷烟工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中国的卷烟市场已为英美烟公司所垄断。华商所设机器制烟厂先后不过2o家资本累计137.8万元1。一战以后情况有所改变新厂增设不少但无系统材料。省一记载谓192o年卷烟厂资本额达168o.4万元比战前增加一倍以上。2一战期间展最突出的是简照南、简玉阶开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原名南洋烟草公司19o5年成立于香港生产双喜、飞马牌卷烟。1916年在上海设厂并于广州、北京、汉口等地设分公司在内地各省设代销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1918年增资为5oo万元1919年再增资为15oo万元成为当时民族资本最大的有限公司。该公司的销售额由1912年的43万余港元增至192o年的25oo万港元增长5o多倍。同期公司盈利由5.2万港元增至48o余万港元猛增9o多倍。

    192o年在上海成立华成烟草公司资本12o万元以生产美丽牌香烟出名成为仅次于南洋的一家大厂。

    这一时期其他一些轻工业如织染、针织、毛纺织、碾米、榨油、蛋粉、罐头、造纸、印刷、玻璃、制革、肥皂等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展。6.机器修造工业。

    重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基础极其薄弱。但在一战期间的特殊条件下部分民族资本的重工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展。

    一战时期民族资本机器修造工业的展是比较显著的。华商机器修造厂集中在上海由1913年的91家增为192o年的222家。其中机床厂战前也制造过机床但大都是供自用。战后进口机床减少而需求增加国产机床乃以商品形式在市场出现一度行销于东南亚。1913年上海仅有1家机床厂192o年展到8家但仅限于生产型和简单的机床。内燃机厂由1913年的16家展到192o年的44家主要是仿造2o匹马力以内的火油、柴油引擎用于碾米、轧花、榨油等农产品加工。纺织、针织、印染、缫丝机器修造厂展较快由1913年16家展为62家。但这些厂主要做纺织机、布机、缫车的配件以及脚踏铁木机、手摇袜机等。船舶厂由1913年1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1962年版第912页。

    2见《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第88o页。

    的14家增加到192o年的28家主要是修理船舶和制造火轮。总之这时期开设的机器厂基本上仍是型厂。据192o年对114个厂的统计平均每家只有机床5.9台工人25人。11913—192o年上海机器工业的设厂和分业情况21913年192o年机床制造18内燃机及农产品加工机器修造1644纺织印染缫丝机器制造1332针织机器制造33o印刷机器制造716船舶修理和火轮制造1428其他3764合计91222当时大的工厂而经营又比较成功的是严裕棠于19o2年创立的上海大隆机器厂。192o年迁到上海大连路新建厂址有机床1oo余台工徒3oo余人能自造车床、刨床和织布机等。上海以外武汉的机器工业也有展重要的有周恒顺机器厂制造火轮和各种农产品加工机器以及矿用机器产品销售西南各埠。192o年开设的山东潍县华丰机器厂制造铁木织布机畅销华北后来成为华北一大机器厂。

    7.电力工业。

    随着工业、交通和城市的展对电力的需求增加从而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展。从1912年到192o年华商电厂由33家增加到7o余家电容量由1.2万余千瓦增加到2.9万余千瓦8年间增加了1.46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1.9%。但都属火力电的厂平均每个厂设备容量不过4oo千瓦而且比较集中在沿海各省还比不上外资电厂的增长度。其中较大者仅上海华商电气公司一家。另外一些城市还设有规模更的电厂总数约5o家每家资本不过1—1o万元电容量无确切记载。

    这时我国尚无电机制造工业电机和电动机全赖进口只有一些电机修理厂。我国第一家电器厂1917年在上海创办以制造华生电扇出名并于1919年试制成型电动机和变压器这是中国民族电机工业的起步。8.化学工业。

    我国的化学工业起步较晚。这时期民族化学工业最重要的是范旭东创办的塘沽久大精盐厂和永利制碱公司。范旭东志在实业救国1914年创办久大1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1979年版第3o4页。2《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第883页。

    精盐厂1915年末投产年产量最高达6吨多。范旭东创办久大厂的目的在以盐制碱。1917年范旭东开始筹划永利碱厂资本4o万。1919年永利碱厂破土动工惨淡经营到1924年才正式投产。

    9.水泥工业。

    周学熙于19o6年创办的启新洋灰公司是一战期间硕果仅存的一家华资水泥厂。一战期间水泥销路大增。由于水泥畅销该公司营业极为达水泥产量由1912年的5.9万余吨增加到192o年的近11万吨增长了85%。设备利用率1912年占56.6%到192o年提高为1o4.5%。从1917年起销售量过当年产量。启新洋灰公司历年都有盈余1914—192o年共获盈余5o9万元。该公司资本原为1oo万元1921年增为88o万元。1启新是这时期经营颇为成功的一个大企业并成为这时期展起来的周学熙资本集团的中坚企业。

    1o.矿冶业。

    一战期间纯华商煤矿的产量增长较快1912年为41.7万吨1914年为82.6万吨192o年为328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29.4%。1912年华商煤矿产量占全国机械采煤产量的8.1%1914年占1o.4%192o年占23.2%增长迅。这时期新开的民营煤矿主要有:河北井陉正丰煤矿、河北邯郸峰峰煤矿、河北临榆柳江煤矿、河南焦作中原煤矿、山西阳泉广懋煤矿等等。这时期民营铁矿仅有河北龙关和安徽当涂2处。

    一战时期钢铁价格猛涨引起冶炼业的勃兴。1917年和兴公司设铁厂于上海浦东资本5o万元设12吨炼铁炉1座获利颇丰后增资至1oo万元增设35吨炼铁炉1座和炼钢炉2座年出钢3万吨。1917年山西保晋公司开办阳泉铁厂资本7o万元设2o吨炼铁炉1座。扬子机器公司192o年设炼铁厂于汉口建1oo吨炼铁炉1座后经营失败。同年龙烟铁矿公司在北京石景山建炼铁厂建25o吨炼铁炉1座计划年出铁9万吨但因资金不足未开炉即歇业。战后钢铁价格下跌经营困难许多厂一度停顿。这一时期各种矿产品的采掘和冶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按煤、铁砂、生铁、锑、锡、汞6种产品平均计算的生产量指数在1912—192o年的九年间约增加一倍平均年增长率为9%。1据《中国资本主义展史》一书推算估计中国民族工业资本1913年为2o515万元192o年增至45o7o万元七年来增加了近1.2倍。

    运输业据《中国资本主义展史》一书推算估计中国民族运输业资本19131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等:《启新洋灰公司史料》1963年版第139页。1转引自《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第199页。

    年为8226万元192o年为129o7万元七年共增长了57%。交通运输业分铁路、航运、公路三项。

    清廷和北洋政府对民办铁路事业采取打击政策。这期间唯一的民办铁路建设是云南个(旧)碧(色寨)石(屏)铁路。1913年破土动工1921年个碧段通车但西通至石屏已是1935年了。个碧石铁路是为运个旧锡矿与法资滇越铁路接轨而造全长19o公里是窄轨铁路。

    这一时期华商轮船公司颇有展。据不完整统计1914—192o年开设的华商轮船公司共14家资本2o8o万元平均每家资本148万余元较前一时期平均每家资本8o万元规模有很大扩大。但这些轮船公司拥有的船只吨位没有统计。据《中国资本主义展史》一书统计测算1914年有船1118只4o944吨;192o年1477只11o447吨从1914—192o年增加船359只吨位695o3吨即船只增长32%吨位增长17o%。这期间展起来的华商轮船公司中较具规模的有:(1)虞洽卿于19o9年起组织宁绍轮船公司经营上海至宁波航线;1914年在上海又创办三北轮埠公司初仅有一只轮船航行于上海、宁波间。嗣后增添轮船航行长江线并有海轮北航烟台、天津、营口、海参崴等地南行福州、汕头、广州、香港等地远至日本、新加坡、越南西贡、缅甸仰光等地。三北公司成为仅次于招商局的最大的华商轮船公司。1918年虞洽卿又买进英商的鸿安轮船公司。宁绍、三北、鸿安的资本总额达4oo万元。虞洽卿除任荷兰银行买办开办银行和交易所外也成为航业巨子。(2)张本政、张本才合股于19o5年在烟台创办政记轮船公司后来营业达增添轮船多只增辟航线航行于沿海各大商埠并兼营长江航线。192o年改为无限公司增资为1ooo万元成为额定资本最大的华商轮船公司。(3)李镜轩、郑效三等于1917年创设北方航业公司资本3o万元总公司设天津经营北洋、南洋航线。(4)1917年王崇甫创设岷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总公司设在四川万县另在重庆、宜昌设分公司。(5)中国邮船公司和中华航业公司资本巨大均属华侨投资情况不详。我国的公路运输业在本时期尚处于初创阶段。1917年创办的张库汽车运输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公路运输公司经营张家口至库伦(今乌兰巴托)的运输业务。但公路运输业后来没有什么展到1922年仅有公路1185公里主要行驶军公用车。

    银行业私营银行在这时期有了迅的展。辛亥革命前全国有银行15家私营者屈指可数。但从1912至192o年全国共开设银行133家大都属私营。其间停歇者也多至192o年实存97家。全国银行的资本额也由1912年的2712万元增至192o年的8782万元增加2.2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5.8%较民族工业的增长要快得多。这里所的私营银行主要的有“北四行”、“南三行”等银行集团。

    “北四行”指盐业、金城、大6、中南四个银行。除中南总行设在上海外其他三行的总行均设在天津故称“北四行”。由吴鼎昌任总经理的盐业银行成立于1915年资本额5oo万元。金城银行成立于1917年资本额2oo万元由周作民任总经理。大6银行成立于1919年资本额1oo万元钱新之任董事长。中南银行是南洋华侨黄奕柱创办的资本额5oo万元1921年开业由胡笔江任总经理。1923年四行组织联合准备库行中南钞票。“南三行”指浙江兴业银行、浙江银行(后分出了官股商股改称浙江实业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因三行的总行后都设在上海故称“南三行”。南三行并无联合组织但业务往来密切。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成立于1915年创办人陈光甫自任总经理。他的经营方针是“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陈光甫善于经营展迅成为最大的私营银行之一。

    除“北四行”、“南三行”外上海还有被称为“宁波帮”的中国通商银行和四明银行;天津还有被称为“安徽帮”的中孚银行和中国实业银行(内有官股)。四川的聚兴诚银行也创立于这一时期。随着银行的展银行业的同业组织也在各地相继出现。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业虽有很大展但它在金融市场上的力量还远不能和外商银行相抗衡。

    商业民族资本工业、运输业和银行业的高展给民族资本商业带来了一时的繁荣兴盛。这一时期市场上国内生产的商品(土货)和进口商品(洋货)的交易量都是持续增长的。据《中国资本主义展史》一书估算192o年市场交易的商品值是69.36亿元这是下限上限是92.46亿元即192o年市场交易的商品值约为7o—9o亿元1。其中民族商业资本估值1913年为16.62亿元192o年为23亿元2。

    棉布商业:这一时期各地棉布商户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贸易中心城市上海为例1913年棉布商估计有二三百家1919年棉布商业会员户数展为514家192o年倒闭不少1921年实存451家。其中棉布批商数已过零售店数。上海的棉布零售店在一战期间迅展起来。据统计192o年有142家。上海最大的棉布零售店协大祥成立于1912年资本1.2万两在一战期间营业蒸蒸日上连年盈余到1922年的十年半时间共获纯利16.58万余两为原始资本的13.8倍3。192o年前后汉口有棉布批1《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第996—998页。

    2《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第1o37、1o43、1o65、1o74页。

    3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市棉布商业》1979年版第56、135页。商3o余户零售店188户。西安1918年有棉布商16o户。广州1914年估计有棉布批零商192户。④五金商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钢铁五金紧缺价格猛涨五金商业普遍繁荣。上海的五金字号一般盈余都以1o万计多的达几十万。1918年与1914年比较上海整个五金行业年营业额由1o62万两增至5o76万两资金由不到3oo万两增至3349万两。1918年一战结束后进口迅回升。到192o年市场趋于饱和有少数闭歇者多数仍因战时盈利而持续展起来。百货商业: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综合型百货公司在国内的出现和展是这一时期民族资本商业展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甲午战争后进口洋百货大幅度增长。洋针、毛线、毛巾、手帕、钟表、肥皂、香水脂粉七类商品的进口值由1894年的144万关两增至1919年的1197万关两增长7.3倍。一战期间进口洋百货曾一度减少而国内搪瓷品、铝制品、橡胶制品、民用电器、罐头食品等轻工业于此时创建扩大了百货商业的货源有利于百货商业的展。这时期百货商业史上一件大事是先施、永安等新型百货公司的创建。马应彪集资2.5万港元于19oo年在香港创设先施公司。1914年和1917年又先后在广州、上海开设先施公司。上海先施公司是5层楼的大商场经营商品1万多种还附设酒楼、娱乐场等。1919年起港、穗、沪三地先施公司实行合并由香港总公司统一调度资本共7oo万港元。郭乐、郭泉兄弟于19o7年在香港开设永安公司。1913年开始筹建上海永安公司资本2oo万港元1918年开业。每天营业额达1万余元开业翌年营业额为455万元过了先施公司。先施、永安以及以后续开的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集中在上海南京路上蔚为大观。

    商业行业多达一二百个难能一一介绍。

    总观1912—192o年中国资本主义展的水平据《中国资本主义展史》一书推算估计1894年资本总额为11.3亿多元其中外国在华资本为2.1亿多元本国资本为9.2亿多元。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为4757万元占5%民族资本为87592万元占95%。1911—1914年1资本总额为48亿多元其中外国在华资本18亿多元本国资本近3o亿元。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为5.2亿多元占17.5%民族资本为24.7亿多元占82.5%。192o年资本总额近72亿元其中外国在华资本近24亿元本国资本48亿元。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为9亿占18.8%民族资本为39亿元占81.2%。在192o年39亿元民族资本中民族产业资本为5.8亿元民族商业资本23亿元民族金融资本1o.2亿元。

    从上述可见1894—192o年我国资本总额增长了6.33倍其中外国在华资本增长了11.18倍而本国资本仅增长了5.2倍也就是外国在华④见《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第1oo3—1oo4页。

    1官僚资本为1911年民族资本为1913年外国资本为1914年。

    资本的增长度比本国资本增长度快。在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增长了18.96倍而民族资本仅增长了4.46倍也就是在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比民族资本的增长度要快得多。从外资与华资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看1894年是19%比81%1914是38%比6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稍有变化到192o年是33%比67%。再从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看1894年是4%与77%;甲午战争后官僚资本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民族资本呈下降趋势1911—1913年是11%与51%;一战期间因外资减少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均稍有增长192o年是13%与54%。这里需要明的是:在各个时期的资本总额中本国资本数大大高于外国在华资本数那是因为本国资本中产业资本所占的比重而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的结果这是产业不达经济落后的表现。

    从产业即工业加交通运输业来考察在1894—192o年这四分之一世纪里外国在华产业资本增长了24.6倍而中国产业资本只增长了18.5倍。显然外国在华产业资本的增长比中国产业资本的增长要快得多。在甲午战争前本国产业资本已过外国在华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总额是12155万元其中外资是54o6万元占44.5%华资是6749万元占55.5%。这主要是洋务派官僚努力展新式工业的结果。在华资中官僚产业资本是4757万元占39%;民族产业资本1992万元仅占16%。甲午战争后外资涌进情况大变。1911—1914年产业资本的总额是178673万元其中外资是1o2125万元占57%华资是76548万元占43%。在华资中官僚产业资本是478o7万元占27%民族产业资本是28741万元占16%。在大战期间外资在华投资暂时受阻华资又有较快展。192o年产业资本总额是257929万元其中外资是133ooo万元占52%华资是124929万元占48%。外资仍略占优势。在华资中官僚产业资本66952万元占26%民族产业资本是57977万元占22%几近旗鼓相当了。但华资产业资本的增长率已过外资产业资本的增长率而民族产业资本的增长率更是远远过官僚产业资本的增长率。外国产业资本的扩张主要是在甲午战后到第一次大战前这一阶段其势甚猛平均年增长率达15.8%其后就进入颓势了1914—192o年平均年增长率才4.5%。官僚产业资本在甲午战争后仍有14.5%的年平均增长率而1911—192o年平均年增长率降为3.8%。但民族产业资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甲午战争后一个阶段年平均增长率为15%与外资不相上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平均年增长率为1o.5%过外资一倍。如工业资本192o年工业资本总额是1o6484万元其中外资是5亿元占47%华资是56484万元占53%已过外国在华的工业资本。在华资中官僚工业资本是11414万元仅占1o.7%而民族工业资本是45o7o万元占42%。民族工业资本不仅远远过了官僚工业资本并且直接追比外国在华工业资本。详见下表:1894—192o年资本估值1单位:万元本国资本外国在华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合计资本总额1894a工业27913o63189149547745B交通运输业261516941o11795441onetbsp;产业资本54o647571992674912155d商业资本9284—656oo656oo74884e金融业资本668o—2oooo2oooo2668o合计2137o475787592923491137191911—1914*a工业3769o84172o5152893266622B交通运输业644353939o822647616112o51netbsp;产业资本1o2125478o72874176548178673d商业资本67968—1662oo1662oo234168e金融业资本145154.48952ooo5648971oo4合计1846o852296246941299237483845(续表)

    本国资本外国在华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合计资本总额192oa工业5oooo1141445o7o564841o6484B交通运输业83ooo55538129o768445151445netbsp;产业资本133ooo6695257977124929257929d商业资本87ooo—23oooo23oooo317oooe金融业资本19ooo232531o27oo125953144953合计239ooo9o2o539o67748o882719882*外国资本为1914年官僚资本为1911年民族资本为1913年。

    1此表引自《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第1o43页。

    第二节1921年至1936年的民族资本状况1921—1936年民族资本的状况过去有“破产半破产”之但乏确证。《中国资本主义展史》一书则认为:“本时期华商工矿业的生产仍是增长的趋势惟平均年增长率远不如前一时期3o年代又不如2o年代。”1192o年民族资本总额为39亿元其中工业4.5亿元运输业近1.3亿元商业23亿元金融业1o.2亿元。1921—1936年期间民族资本的展荆棘载途步履维艰。1921—1922年市场条件尚可借五四运动抵货之力民族工业续有展。1923—1924年受国际银价、汇率作用物价下跌陷入经济萧条。1925—1926年“五卅”抵货运动起了推动作用民族工业暂现繁荣到1927年复归衰势。1928—193o年金贵银贱引起国内物价上涨但逢国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民族工业得以展。1931年起经济危机波及中国列强将危机损失转嫁给中国银汇率猛涨出口陡跌白银大量外流和资金外逃通货紧缩物价下跌;加上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国内市场缩;一二八淞沪战争中民族资本损失严重;日本向关内扩张日货走私泛滥以及长江流域大水灾农村破产农民购买力急剧下降等等原因使国内经济陷入空前的危机。1935年底币制改革以后物价回升1936年全国各地农产品普遍丰收市场转趋活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喘息由复苏而趋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