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检验与临床医护最新章节!
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本菌属归属于放线菌科。棒状杆菌属种类繁多,主要有白喉棒状杆菌(C.diphtheriae)、干燥棒状杆菌(C.pseudodiphtheriticum)、化脓棒状杆菌(C.pyogenes)、溃疡棒状杆菌(C.ulcerans)、假结核棒状杆菌(C.pseudotuberculosis)、溶血棒状杆菌(C.haemolyticum)、J-K群棒状杆菌(C.jeikeiu group JK)o其中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是白喉棒状杆菌。除白喉棒状杆菌外,其他棒状杆菌多数分布在人或动物鼻腔、咽喉部、外耳道、眼结膜、外阴和皮肤等处,为条件致病菌。
(1)白喉棒状杆菌:是传染病白喉的病原菌,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主要以飞沫或污染的物品传播。该菌主要以所产生的强烈外毒素致病。白喉棒状杆菌存在于白喉患者的咽头气管及鼻腔的粘膜,几乎呈纯培养状态。另外有时于皮肤、结膜、女性**及浅表性创伤感染部位也可见到。
(2)其他棒状杆菌:多数是人类皮肤和黏膜的正常菌群。但近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现代化检查手段,如心导管术等,使这些条件致病菌可致医院内感染,引起组织和血行感染,包括菌血症、心内膜炎、骨髓炎等。
1.涂片检查:将检材直接制成两张涂片,分别作革兰染色和异染颗粒染色,镜检如出现革兰阳性棒状杆菌,形态典型具明显异染颗粒,立即可作“直接涂片检出具有异染颗粒的革兰阳性杆菌”的初步报告,供临床参考。
2.分离培养:由于棒状杆菌多数是人类皮肤和黏膜的正常菌群,单纯依靠涂片难以最终确定病原菌,必须经培养确认。
3.检验程序
临床标本采集、处理的注意事项
咽、喉、鼻咽拭子
异染颗粒染色) 涂片染色镜检生化反应毒力试验用无菌长棉拭子,从疑为假膜的边缘采集分泌物,未见假膜的疑似患者或带菌者可采集鼻咽部或扁桃体粘膜上的分泌物。如做培养,应在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品前采集标本。如不能立即送检,应将标本浸于无菌生理盐水或15%甘油盐水中保存。一般该标本应由临床专科医师采集。
需氧芽孢杆菌属(Bacillus)
需氧芽孢杆菌属是一群需氧、能产生芽孢的革兰阳性大杆菌。
其中之一为人畜共患菌炭疽芽孢杆菌(B.anthracis),另一类为类炭疽芽孢杆菌,包括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蜡样芽孢杆菌(B. cereus)、蕈状芽孢杆菌(B.mycoides)、巨大芽孢杆菌等(B.megaterium)和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等。本属细菌中除炭疽芽孢杆菌有荚膜无鞭毛外,其他杆菌均具有鞭毛而无荚膜。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类炭疽芽孢杆菌是实验室内常见的污染菌。炭疽芽孢杆菌对人的致病能力强。
炭疽芽孢杆菌(B.anthracis)o
炭疽芽孢杆菌主要引起食草动物患炭疽病,也可经一定途径感染人类,为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遍布世界各地,四季均可发病。本菌芽孢体抵抗力很强,在干燥土壤或皮毛中常温下可存活数十年。一般对碘及氧化剂较敏感。炭疽芽孢杆菌可经皮肤、呼吸道和胃肠道侵入机体引起炭疽病。临床类型有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病死率很高。这三型炭疽均可并发败血症和炭疽性脑膜炎,患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次感染很少见。炭疽杆菌是人类已知的微生物中致病性最强的。
1.皮肤炭疽:较多见,约占95%,多发于暴露的皮肤部位,卜2d出现症状,开始似蚊虫叮咬一样的痒,然后出现斑疹、疱疹、严重水肿,继而形成无痛性溃疡,中心有血性渗出物并结成黑痂。常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头痛,并发败血症,可发生中毒性休克。
2.肺炭疽:感染后12h即可出现症状。初期类似感冒,然后突然高热、寒战、胸痛、出血,咳血性痰,很快出现呼吸衰竭,中毒性休克死亡。
3.肠炭疽:感染后一般12—18h出现症状。主要为急性胃肠炎表现,恶心、呕吐、腹痛、发热、血性水样便,因中毒性休克死亡。
1.标本采集:皮肤炭疽取病灶分泌物;肺炭疽采取痰液;肠炭疽采取粪便;炭疽脑膜炎采取脑脊液。各型炭疽均可采取血液。
2.检验方法及鉴定:炭疽杆菌的检查要特别注意芽孢型的实验室感染,故应有专门防护的实验室,并对用过的器具、检材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1)直接镜检:将可疑材料涂片,组织标本可作压印片,用1:1OOO的升汞固定5min,再行革兰染色和荚膜染色。镜检发现有荚膜的革兰阳性竹节状大杆菌,可初步诊断。该菌是致病菌中最大的革兰阳性杆菌。荚膜荧光抗体染色,链状或竹节状大杆菌周围有发荧光的荚膜者为阳性。
(2)分离培养:一般标本接种血平板,37℃培养24h观察菌落特点。污染严重的标本可预先加热至65℃30min杀灭杂菌,或接种炭疽杆菌选择培养基——戊烷脒琼脂平板,培养时间稍长,菌落特征与血平板培养基的生长相似,但菌落较小。为提高检出效果,可选用2%兔血清肉汤增菌,然后分离培养。
(3)动物试验:将标本或培养物制成悬液,皮下接种于豚鼠(1ml)或小白鼠(0.2ml)。均可引起败血症。并于1~3d后死亡。内脏和血液中存在大量有荚膜的细菌。
(4)鉴定试验:1串珠试验:炭疽芽孢杆菌在每毫升含0.05~0.5IU青霉素的肉汤培养基中可发生形态变异,形成大而均匀的圆球形并相连如串珠状,而类炭疽及其他需氧芽孢杆菌则无此现象。本试验鉴别意义较大。2噬菌体裂解试验。3重碳酸盐毒力试验:将待检菌接种于含0.5%碳酸氢钠和10%马血清琼脂平板上,置lO%C02环境下,37℃培养24~48h,观察菌落形态,有毒力的炭疽芽孢杆菌能产生大量的谷氨酸物质,形成荚膜,菌落呈M型;无毒力芽孢杆菌不形成荚膜,呈R型菌落。4青霉索抑制试验:将待检菌分别接种于含青霉素5、10、lOOu/培养24h,炭疽杆菌一般在含5u/ml的青霉素平板上仍能生长,在含10、lOOu/ml青霉素的平板上受到抑制而不生长。5植物凝集素试验:近年来有学者根据炭疽杆菌菌体多糖是某些植物凝集素受体的原理,用凝集素试验检测炭疽杆菌。
(5)判定标准:革兰阳性、两端平整、竹节状成双或呈短链排列,有荚膜的粗大杆菌,或荚膜肿胀试验阳性,串珠试验阳性,重碳酸盐毒力试验出现M型菌落可作出诊断。
(6)炭疽杆菌的检验必须由专业从事炭疽杆菌检验的工作人员进行。
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
蜡样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尘埃、淀粉制品、乳及乳制品中,可引起食物中毒,并可致败血症。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有两种类型:腹泻型和呕吐型。多见于夏秋季,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有米饭、乳类、禽畜肉类、水果汁饮料等,中毒食物大多无**变质现象。
1.腹泻型:由不耐热的肠毒素引起,胃肠炎症状,潜伏期平均为10~12h.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偶有呕吐和发热,病程一般为1~2d。
2.呕吐型:由耐热的肠毒索引起,于进餐后1~6h发病,患者都有恶心和呕吐,仅部分有腹泻,病程平均不超过lOh。
1.标本采集:采取可疑食物或收集腹泻粪便和呕吐物进行检验。除作分离培养外,细菌计数对本菌所致食物中毒有诊断价值,因暴露于空气中的食品均在一定程度上受本菌污染。
2.检验方法:
(1)涂片镜检:将采集的标本用无菌生理盐水制成菌悬液,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2)活菌计数:将采集的标本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成lO^-1~10^-3。1涂布法:取各稀释液O.lml分别接种于卵黄琼脂平板上,用L形玻棒涂布均匀,置35℃孵育12h,本菌在该平板上产生蜡样光泽,易于识别。2倾注平板法:取各稀释液O.lml注入空的无菌平皿,将融化冷至45℃~50℃的营养琼蜡适量倾入并立即混匀,冷凝后置35℃培养24~48h,每个稀释度平行作两个平皿。计数时选择菌落数在30~300个之间的平板计数。一般认为蜡样芽孢杆菌>10^5个/g或>10^5个/ml时,即有发生食物中毒的可能。
(3)分离培养: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即可生长。血平板上形成明显的β溶血环,菌落似毛玻璃状。
(4)鉴定:根据形态、染色、生化反应等作出初步鉴定,之后可作血清学和噬菌体分型。
(5)药敏:本菌对氯霉索、红霉素和庆大霉素敏感,对青霉素、磺胺类和呋喃类耐药。
奴卡菌属( Nocardia)
本菌属有9个菌种,引发人类奴卡菌病的主要为星形奴卡菌(N.asteroides)、巴西奴卡菌(N.brasiliensis)和鼻疽奴卡菌(N.farcini-ca).我国以星形奴卡菌为主。它们是一类机会致病菌,其感染常发生于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哮喘、支气管扩张、结核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血色素沉着症、溃疡性结肠炎、酒精中毒、肝硬化、皮质类固醇治疗、接受肾和心脏移植的病人。本菌主要通过呼吸道引起原发性、化脓性肺部感染,可出现类似结核的症状,并可经血液播散,到达机体任何器官。奴卡氏菌病的病人大约有1/3患转移性脑脓肿,病人有头痛、癫痫发作、病灶神经缺陷或其他神经异常,但是血液和脑脊液培养总不能证实本菌的存在。有些患者痰培养奴卡菌阳性,但没有奴卡氏菌病的临床证据,星形奴卡菌可能是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因此分离物存在的意义有赖于临床诊断。巴西奴卡菌常引起皮下感染,经常累及的部位是足部和腿部,故称足分枝菌病( a),本病常发生在南美洲、拉丁美洲,墨西哥也有发生。
1.压片检查:将组织或渗出液等标本置于玻片上革兰染色镜检,可发现菊花状物,但末端不膨大,革兰阳性,抗酸弱阳性。本菌在脑脊液、脓胸穿刺液及痰中不形成菊花状物。
2.培养:接种沙氏培养基、血平板均可生长,不同种类可产生不同的色素。
3.鉴定:培养24~48h出现小菌落,粗颗粒样,表面干燥,涂片染色为革兰阳性纤细分枝菌丝,具弱抗酸性,可初步确定。星形奴卡菌45C可生长,与其他奴卡菌可鉴别。
4.药敏:首选青霉素,然后为红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和磺胺。
分枝杆菌属(terium)
本菌属归属于放线菌科。已发现的分枝杆菌有100多种,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人体和动物体内,主要引起肺部病变,尚可引起全身其他部位的病变,常见的有淋巴结炎、皮肤软组织和骨骼系统感染,对严重细胞免疫抑制者还可引起血源性播散。临床将分枝杆菌分为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麻风杆菌及腐物寄生性分枝杆菌(无致病性):
1.结核分枝杆菌:是人类分枝杆菌病最主要的病原体,因其胞壁含有大量脂质成分,抵抗力强、能耐低温、耐干燥,在干燥的痰中可存活6~8个月,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痰液的尘埃可保持8~lOd的传染性。该菌对湿热敏感,60℃半小时、80℃以上5min以内可死亡在煮沸条件下可完全杀菌,所以对于痰液污染物可通过焚烧灭菌。
另外,结核分枝杆菌对紫外线抵抗力差,日光直射4h即可死亡。虽然在70%~75%乙醇中数分钟即被杀死,但由于乙醇能使痰中的蛋白质凝固,因此不宜用于痰的消毒。
对人类致病的结核分枝杆菌包括人结核分枝杆菌、牛结核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统称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不同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引起的临床症状相似,治疗也相同。我国以人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等多途径感染机体,引起多种脏器组织的结核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多见,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咳嗽时排出颗粒形成气溶胶,当易感者吸入气道达肺中后,其中90℃的菌体可经粘膜纤毛运动而排除,只有一小部分进入肺泡,被肺泡中的巨噬细胞吞噬,因菌体的脂类等成分能抵抗溶酶体的作用,故细菌能够在巨噬细胞内繁殖,导致巨噬细胞裂解,释放出的结核杆菌可再度被巨噬细胞吞噬,通过巨噬细胞将细菌带至其他部位。这种渗出性炎症,即为原发性感染,原发病灶多见于肺尖、下叶的上部接近胸膜处,多能自愈,形成纤维化或钙化灶。机体内有潜在感染灶的人,一般来讲,有l0%可能复发,在感染的最初几年危险性最高。在AIDs病人中,肺结核多为原发性,进展迅速,经血流播散局部的纤维化和干酪样病变较少。93%的从未经治疗患者中分离到的结核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物敏感,对两药或三药治疗方案反应良好。但由于发生基因突变,目前2/3以上的临床分离株对多种抗结核药物产生耐药性。
2.麻风分枝杆菌:是麻风病的病原菌。麻风病是由于细胞免疫缺陷,使感染的麻风分枝杆菌大量繁殖形成局部肉芽肿所致,可影响皮肤、外周神经,表现为皮肤感觉缺失和周围神经增厚。从鼻肉芽肿上脱落的菌体是传播的主要原因,可因密切接触引起感染。麻风杆菌在体外不能培养。
3.非结核分枝杆菌(NTM):NTM属于环境分枝杆菌,主要来源于污水、土壤、气溶胶。流行病学显示NTM的感染率日趋上升。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具有以下特点:
(1)多发生于机体免疫力低下时,为机会性感染,患者多为老年基础肺疾病者、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者、AIDS患者等。
(2)该菌的致病力较结核分枝杆菌低,它所导致的疾病往往进展缓慢、病程较长,且病灶范围小,症状轻。
(3)多合并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NTM是AIDS的主要机会致病菌,最常见的感染是鸟一孢内分枝杆菌。
(4)可与结核分枝杆菌合并感染,多见于有空洞的结核患者身上。
(5)对抗结核药具天然的耐药性,临床疗效不佳。
(6)肺部症状与X线表现程度不符,非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症状较轻,但胸片可表现为广泛的病灶。
l,标本直接检查
(1)显微镜检查:1直接涂片检查:厚涂片,挑取痰或其他处理过的标本约O.lml,涂抹于载玻片上,经自然干燥和火焰固定后作抗酸染色,镜检。报告方法:(一):全视野(或100个视野)未找到抗酸菌;(+):全视野发现3~9个;(++):全视野发现10~99个;(+++):每视野发现l~9个;(++++):每视野发现10个以上(全视野发现1~2个报告抗酸菌的个数)。2浓缩集菌涂片检查:将采集标本离心,取沉淀涂片,或采用漂浮集茵法,集菌后标本经反复多次涂片使涂层加厚,一般取3~4接种环,涂片面积直径大约15mm,干燥固定后染色镜检。
(2)核酸检测:用PCR法快速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该法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大于95%。
(3)抗PPDlgG的检测: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抗PPDlgG抗体可作为活动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之一。肺结核病人的血清阳性率为80%~90%。
2.分离培养:固体培养基培养法和液体培养基培养法。
3.鉴定:PCR反向膜探针杂交ELISA法;DNA探针;16srRNA基因序列测定;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分枝菌酸。
4.药敏: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株的增多使结核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应做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产单核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产单核李斯特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水、土壤、人和动物粪便中,它隶属于李斯特菌属,该属包括8个种,其中只有产单核李斯特菌对人有致病性。人类李斯特菌的主要传染源是健康带菌者,传播途径是粪一口,产单核李斯特菌也可通过胎盘和产道感染新生儿,引起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性肉芽肿等,死亡率较高。与病畜接触可致眼和皮肤的局部感染。妊娠妇女感染后可引起流产。
该菌偶尔还引起成人心内膜炎、败血症、结膜炎等。
1.分离培养:将血液标本(3~5ml)或脑脊液的离心沉淀物接种两支脑心浸液(标本量的IO倍)培养基中。其中一支置10%C02环境中,37℃培养24~48h,各作一次血平板分离:另一支置4℃培养,每24h作一次血平板分离:连续4天,以后每周一次至四周。咽喉拭子、组织及粪便接种于肉汤培养基中,置4℃培养,进行冷增菌,转种和培养方法同上。从血平板上挑取有β溶血环的菌落,做涂片染色镜检并进一步鉴定。
2.鉴定:触酶阳性,在血琼脂上有狭窄的β溶血环可在4℃冷增菌生长,25℃有动力,37℃无动力或动力缓慢。CAMP试验阳性。
3.药敏:首选氨苄青霉素,此外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和红霉素等也敏感,磺胺、杆菌肽和多粘菌素耐药。
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
本菌属包括猪红斑丹毒丝菌( E.rhusiopathiae)和扁桃体丹毒丝菌(E.tonsillarum)o猪红斑丹毒丝菌是这个属中唯一感染人的一个种。
猪红斑丹毒丝茵( E.rhusiopathiae)
猪红斑丹毒丝菌是红斑丹毒丝菌病的病原,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鱼类、家畜、家禽和兔类,人类也可感染发病,但机会有限,主要因接触动物或其产品经皮肤损伤而引起类丹毒。以引起局部感染为主,全身感染者少见。偶可引发关节炎、心内膜炎和急性败血症。
1.涂片检查:革兰阳性杆菌,菌体细长,长短不一,单个存在或形成短链,有时可形成长丝状,且有分枝及断裂,与放线菌形态相似。
2.分离培养:初次分离要在厌氧环境下,传代后可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在含有葡萄糖或血液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
3.鉴定:触酶阴性,克氏双糖管中产硫化氢,分解阿拉伯糖,动力阴性。
4.药敏: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和四环素等均敏感。
加特纳菌属(Gardnerella)
**加特纳菌(G.vaginalis)是加特纳菌属中仅有的一个菌种。
1.**加特纳菌是引起非淋菌性**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诊断依据是:**排出物增多,稀薄、均质、灰白色,有恶臭味,PH>4.5;有线索细胞,即**上皮细胞被革兰阴性小杆菌覆盖;胺试验阳性:10%KOH滴到**分泌物上,立即出现鱼腥味和氨味。
2.一般在诊断细菌性**炎时,常作临床简易试验协助诊断,不需作分离培养,这是因为无症状的妇女也常可培养出**加特纳菌。患细菌性**炎的妇女**加特纳菌呈100~1000倍增加,提示在细菌性**炎中本菌可能起重要作用。细菌性**炎可导致多种严重的妇科并发症,如子宫全切术后感染、绒毛膜炎、羊水感染、早产等,还能引起新生儿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败血症等。
1.**加特纳菌革兰染色从阴性到弱阳性,一般说来,实验室保存菌株趋向革兰阴性,新鲜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菌株趋向革兰阳性,在高浓度血清中生长的菌株呈革兰阳性。
2.直接湿片镜检:取**分泌物加一滴或数滴生理盐水混合涂片,在高倍镜下观察,细菌性**炎患者可见大量**上皮细胞,少量脓细胞及无数成簇的小杆菌群集或吸附于上皮细胞表面,致使细胞边缘晦暗,呈锯齿形,即为线索细胞,提示**加特纳菌感染。
3.涂片染色镜检:取**分泌物涂片,干燥后固定革兰染色,若有革兰染色不定小杆菌及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弧菌或革兰阳性细菌,而革兰阳性大杆菌(乳酸杆菌)缺乏或仅有l~5个的混合细菌群,可提示为细菌性**炎。
4.药敏:所有菌株对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青霉素、万古霉素和甲硝唑敏感;对奈啶酸、新霉素、多粘菌素和磺胺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