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北京中山公园

胡元斌;李建学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建筑最新章节!

    北京中山公园位于**西侧,全园面积为22.5公顷。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万寿兴国寺”。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8年,由冯玉祥的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中山公园”。

    从中山公园南门入园,走过门厅,穿过曲折的彩绘长廊,迎面矗立着一座由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汉白玉石坊。放眼北望,古柏成林,大多是明代所植。其中有7株挺拔参天,要三四个人才能将其抱住。形态各异的古柏相传为辽时种植,迄今已有1000余年。还有一株槐树与柏树相抱而生,称“槐柏合抱”,至今仍枝繁叶茂,蔚为奇观。从这里往西走,就到了坛门外,一对雄俊的石狮为北宋遗物,是1918年从河北大名的一座古庙废墟中发掘迁来守门的。

    走进坛门,眼前是一条林荫道,周围种植有很多果树。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古人认为,五行乃是万物之本。坛台中央原有一根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称“江山石”,表示“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在土中,后来被全部掩埋,1950年被移走。坛的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东蓝、南红、西白、北黑,四面各立一座汉白玉棂星门,倍显庄严肃穆。皇帝把“社稷”看做是国家的象征,并自认受命于天,为了祈祷丰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举行祈祷仪式。坛北侧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白石台基,没有天花板。明露着梁架和斗拱,绘和玺彩画,这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接受各界人士的吊唁瞻仰。

    社稷坛东边,环境清幽,称“长青园”,园内叠假山、搭花棚、筑花坛、置盆景。在松柏苍翠、杉竹相映中,点缀着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等景点。西边的唐花坞是培育各种名贵花木的温室花房,一年四季春意盎然。

    此外,园内还从各地迁移来一些古建筑,如在唐花坞以西,著名的“兰亭碑亭”与“兰亭八柱”,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1917年迁来的。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立在中间的石碑上刻有“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图”和乾隆帝所写的有关“兰亭”的诗作,八根石柱上分别刻着历代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帖,是珍贵的石刻文物。1915年从清代礼部衙门移来的习礼亭,原建于鸿胪寺内,是各地初入京的文武官员和外国使臣朝谒皇帝习礼的地方。

    中山公园中有中国古典花园应包括的亭、台、楼、阁四部分,花园的设计反映了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崎岖对平坦,明对暗,大配小,刚柔相衬。园内既有铺满睡莲的平静湖面,又有小桥下的潺潺流水。花草树木中,松、竹、梅尤为显赫。前人赋予它们正直、友爱、坚贞的品格,给后人诸多启迪。山石凸凹,崎岖有致,小径石阶,参差不平。雕刻着花鸟虫草的长廊又齐又直,水榭与亭台的地面又方又正。公园虽小,但由于建筑师构思巧妙,使人在游览时,有一种景景连绵,顿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让人倍感新奇。每当夏日的夜晚,在水榭对面的华枫堂,常有中国民乐演奏会。一曲《春江花月夜》,在水色山光的映衬下,将人们引向遥远的过去,带向大洋彼岸,让人如痴如醉。

    1993年底,孙中山先生的铜像被隆重地矗立在公园门口,连同基座高约3米。他神情庄重,目光深邃,令人肃然起敬。铜像是由中国著名雕刻家曾竹韶教授雕塑,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赠送。铜像揭幕典礼那天,加拿大政府代表、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及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人等出席了仪式,并分别致词:孙中山的名字与中华民族同在;中山先生的铜像与温哥华的华人们同在;中山先生的思想与世界和平与进步同在。

    中山公园是华人故乡的缩影、中华文化的结晶,中山铜像代表着中华民族奋斗不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