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美育散论最新章节!
《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高教讨论会》报告指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因此,探讨美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对于深刻认识加强美育的历史必然性,完善美育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劳动理论是构建美育体系的理论基础
美源自劳动,美育必须与劳动相结合。劳动创造了美。唯物史观认为,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之所以能从动物中分离出来,关键在于人类学会了劳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们在论述美时,总是把美与劳动、劳动者、劳动关系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片面的畸形发展时指出: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为工人创造了贫民窟。
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马克思还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所有制条件下的异化劳动,这种异化劳动使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劳动者只是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由,而在劳动时则感到如坐针毡。繁重与强制的劳动自然难以给人美的享受,也不利于美的创造。由此可见,谈到美育,就不能脱离劳动。美育与劳动一样,受到一定社会的物质条件的制约。美源自劳动,美育源自劳动的创造与需要,而劳动总是劳动者在一定社会和自然条件制约之下的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活动。因此,美育必然受到一定社会的物质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指出:任何社会制度,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任何人的存在与创造,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离开了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谈美育,无异于纸上谈兵,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
美育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与生产劳动一样,需要而且应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具有能动反作用。马克思曾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马克思虽然讲的是古代希腊的文学、艺术,但对整个美育的发展又具有普遍意义。历史上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在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时代,由于受到特定的政治、哲学、文化等的影响,美育也可能相当发达,达到较高的水平。如古希腊,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古希腊生产力水平无疑是相对原始和落后的,但伴随着古希腊的意识形态的活跃,当时美育相当普及而且层次较高。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活跃,加上当时比较宽容的社会环境,美育达到了高潮,出现了诸子百家齐争鸣的局面。可见,美育虽然受到一定社会的物质条件,尤其是受劳动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并非与劳动的发展水平完全同步。因此,美育应当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劳动异化理论是正确理解美育功能的重要方法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什么感觉。”马克思正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关系的分析中,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下,工人劳动异化的必然性,从而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美育理论的角度来看,对劳动异化应当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当前学者们一般都认为,按照马克思的解释,劳动当然创造了美,可是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以来,人的劳动在依然使自然不断进化的同时,却使劳动者本身为劳动的对象所支配,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从而认为劳动异化根源于私有制。但笔者以为,绝不能由此得出只要私有制被消灭,劳动异化就不复存在的结论。
劳动异化根源于劳动本身,而并非仅仅是因为剥削制度造成的。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正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人类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对立的可能性。一方面,人类劳动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劳动产品,能够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使得人类能够在劳动中创造美,能够按照美创造性地劳动,另一方面,人类劳动的产品有可能成为自己的对立面,能够损害人类的美感,甚至于伤害人类自身。因此,理解美有助于理解劳动和劳动异化,反过来,理解劳动异化也有助于理解美,从劳动异化理论的视角来看,美育就成为人们防止和消除劳动异化的重要手段和最根本的功能,因而,劳动异化理论对于理解美育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美育能防止和消除劳动者劳动目的与自身需要之间的异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自身素质不断完善的历史。
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阶段,由于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同,对人才的主导素质的要求也不同。在农业经济时代,人才的主导素质是体力素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把人类社会由农业经济时代推进到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人才的主导素质是技能素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经济正在被知识经济所取代,并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型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代替资本和能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素质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主导素质。
然而创新必须与人类的需要相联系,如果创新与人类自身需要之间不和谐,创新不但不能创造美,反过来会伤害人类自身。
第二,美育有助于克服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当今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但是以信息技术、生物遗传技术等为内容的高科技在近年来的突飞猛进,在为人类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同时,也以其自身固有的程序化、标准化、自动化、格式化对人类活泼丰富的心灵产生挤压,造成人的感觉的迟钝、机械,使人类发展越来越倚重技术力量,人类精神越来越为科技文明所左右。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就是淡漠了对精神价值、道德观念、审美理想、文化传统的需求,使人的自身能力严重退化,成为技术异化的人。要消除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要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特别是实施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因为美育关心的是人的修养、人格,强调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性心理的健全,对于过分注重技术力量的现象具有制衡作用。美育活动提供和显现的世界是丰富和多样的,从而使人的心灵多姿多彩,开阔活跃。这种心理向技术渗透,则有助于提高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克服技术的千篇一律和机械单调。
第三,美育能够培育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社会性格。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在工业时代,儿童要为将来进入工厂做准备,群体化教育成为第二次浪潮,社会又一个结构中心。在以工厂为模特儿的群体化教育中,在表面课程之外,还有隐蔽课程,即守时、服从、死记硬背与重复作业。马尔库塞将这种教育制度与社会环境中培养的社会性格称为单向度的人。这种单向度的人是科学主义的实证主义哲学泛滥的结果,是技术拜物教的表现,它也是对人文主义、高雅文化、美学向度的一种清洗。马尔库塞认为:这个社会的成就与失败使得它的高级文化失去效力。对自立的人格、人道主义、悲剧的和浪漫的爱情的赞美,像倒退了一个发展阶段的理想。
由此可见,科学实证主义的泛滥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思维的狭窄、性格的失衡,而要拓展人的思维、平衡人的性格就必须恢复美学的向度,解放想象力。马尔库塞说:“美学的向度仍然保持着一种表达的自由,这种自由使作家和艺术家能够直率地表达人和万物,即说出那种按其他方式说不出的东西,又依靠着美学的向度,也就是依靠着美育,才有可能培养出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统一的,具有更高文明程度、更健全的人格与思维、个性高度发展的具有新质的历史主体,这种具有新质的历史主体,敢于负责,懂得自己的工作怎样同别人配合,能承担更大任务,能迅速适应变化的情况,以及能敏感地与其周围的人协调一致。当然,由于劳动的社会性,社会关系对于劳动有重大的制约作用,因而美育必须与改造社会关系相结合。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的状态,美育的作用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确立美育目标的基本尺度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述中,与现代美育理论关系最密切,对现代美育理论研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从人类思想史与教育实践看,古希腊时期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和以后的一些先进的资产阶级教育家们,也在不同程度上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但这些主张同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对立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存在着抽象性和空想性的不足,对人的全面发展缺乏具体的社会历史界定,未能揭示实现这一理想的现实途径。而马克思主义则强调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揭示了其社会历史的内涵和实现这一理想的物质条件,使之与现实的改造和共产主义运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地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人格理想,也是其构建社会理想的最基本尺度。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全面完整的理解,是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人手的,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他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以实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子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人则甚至摆脱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并且只有在他摆脱了这种需要时才真正地进行生产;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在这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是指人不仅为了自身的物质生活而生产,还会为了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而生产;人的产品不仅与自己的肉体相联系,还与自己的自由、意识、目的相联系;人可以在整个自然界打上自己的烙印,体现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本质,而人的需要和能力却是人类自由自觉活动发生与发展的主体,根据人的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需要与能力的总和,构成了人的本性的整个内涵,也就是人的全面完整的基本内容。然而,人的需要与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社会活动无时无刻不受人与对象的各种关系的制约与规定,因此,人的需要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又必须以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协调为前提。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马克思主义把个人的全面性界定为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社会基础与观念意识条件,由此阐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即消灭私有制,彻底变革旧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实现共产主义。只有在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关系真正形成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会充分地实现。当然,人的全面发展并不否定和排斥人的个性充分发展,而且是以个人的自由的发展为条件。总之,人是一个拥有丰富的、多方面本质的类的存在物,不仅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为了能更有效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为了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就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各方面的属性。因此,对人施以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美育,也就是必然的了。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潮.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