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奇特的中国山水名城古迹故事最新章节!
伊犁草原
如果说戈壁沙漠是新疆南疆的浩瀚天地,那么,草原森林则是北疆的奇异风景。伊犁的山水,伊犁的大森林和大草原,美得让人惊叹……尤其是那里的大草原,更是在绵延中起伏,在伸展中,不断翻滚着绿意。
谁也搞不清伊犁地区到底有多少草原,但有一个结论是可以肯定的:那拉提草原、巩乃斯草原、昭苏草原和唐布拉草原是最具影响力的伊犁四大草原。
如果说内蒙古的大草原是以它无边无际的平坦辽阔和花草独舞而遗世独立,那么新疆的草原则不是如此。新疆的草原是大山上的草原,是依赖山的本体而生存的草原。它凹凸起伏,旋律般高低绵延,或在山顶,或在山坡,或在山谷,与一片片森林、一条条溪涧共同组成大草原的交响曲。
那拉提草原海拔相对较低,它是栖息在天山峡谷里横向延伸的大草原。那拉提草原位于天山西段的咽喉之处,是南北疆往来的必经地段。据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率军由南向北穿越天山,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忽然,太阳破云而出,万道金光照亮了前面的草原,人们高呼“那拉提”(蒙古语,意为太阳),于是,那拉提草原就这样被命名了。
走进那拉提草原,你会被青青的茫茫草地所吸引,被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所诱惑,被既古老又年轻的榆树、云杉、白杨所感染。几十公里一马平川的花草地,簇拥着木屋、毡房和马群、牛羊,透着一种温馨的美,成熟的美,丰富复杂的美。
在巩乃斯河流域,面积达1100万余亩的巩乃斯草原,立身于海拔两千米高的天山上,与新疆另一个坐落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大草原——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一样,高傲地仰躺在天山顶上,亲近蓝天与白云、雪峰与雄鹰,展示一种超凡脱俗的品质和悠然自如的灵动精神。站在巩乃斯草原,你可以傲视群山和峡谷,傲视卑微与琐碎;你可以与蓝天对话,与流云嬉戏。
伊犁的草原是山的草原,也是水的草原,树的草原,天马的草原,雄鹰的草原。与新疆其他的草原一样,伊犁的草原不仅与荒漠对峙,而且与雪峰对峙,有一种丰富而复杂的美,多面而立体的美,大包容大深刻的美。这就是新疆,新疆的草原。
伊犁河谷
伊犁河谷--伊犁地区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角包括伊宁市,(是我国最西部的城市)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察布差尔县、霍城县。伊犁的名于伊犁河,伊犁河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国际河流,风景优美,植被丰富,被赞为塞外江南,俗称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道新疆之美。
伊犁河谷是西王母之都,西极天马的故乡,是丝绸之路北线和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及中亚人种的展览馆。
新疆伊犁河谷是亚欧大陆干旱地带的一块“湿岛”,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草原辽阔,物产丰富,享有“塞外江南”、“苹果之乡”以及“天马故乡”之美誉。
伊犁河谷北、东、南三面环山,北面有西北--东南走向的科古琴山、婆罗科努山;南有北东东--南西西走向的哈克他乌山和那拉提山;中部还有乌孙山、阿吾拉勒山等横亘,构成“三山夹两谷”的地貌轮廓。三列山系向东辐合于东部的依连哈比尔尕山汇,使伊犁河谷形成向西开敞的喇叭形谷地,可以大量接受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水汽。因此,伊犁地区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山青水秀,物产富饶,是著名的“新疆羊”、“伊犁马”的故乡。伊犁现有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其数量约占新疆自然保护区总数的三分之一,这里是开展生态旅游最理想的场所。
伊犁自古就是我国多民族栖息之地。先秦时为塞人牧地,西汉初年为大月氏所据;由汉迄晋伊犁地区为著名的乌孙国所在地。乌孙是现代哈萨克族的祖源之一。张骞凿空通西域,汉乌通好,汉公主昭君和解忧相继和亲嫁给乌孙王。隋唐为西突厥及回鹘地;元、明为蒙古诸王封地;明末清初为准噶尔部游牧地,1755年清乾隆平定准噶尔部,统一西域。1762年清廷在此设置“伊犁将军府”作为西域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总管天山南北和巴尔喀什湖及帕米尔诸地。历史上,伊犁曾是丝绸之路北新道的必经之地,遗留下大量富有草原文化特色的名胜古迹。
伊宁市横亘于伊犁河谷中部,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也是伊犁河谷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市总面积675.5平方公里,市辖8乡、1镇、1场、8个街道办事处。截止2005年底,辖区总人口43万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锡伯、乌兹别克、俄罗斯等32个民族。
哈萨克族
中国哈萨克族人口总数目前已超过120万(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有90余万;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已达111万)。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哈萨克民族主要由古代的乌孙、康居、奄察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大月氏,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共同融合而形成。从13世纪初铁木真为首的蒙古民族强大,到15世纪哈萨克王朝的建立,哈萨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联合的步伐。而哈萨克民族共同体的最终构成与历史上的"白帐汗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而其服饰带有较浓郁的草原畜牧生活的特征。其饮食习惯也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畜牧业紧密相关,以肉、奶、茶、面等食品为主;而奶制品在哈萨克族饮食中的分量很大。奶制品的种类主要有鲜**、酸**、奶皮子、奶豆腐、奶疙瘩、酥油、酥酪、奶糕、马奶酒等等。其中马奶酒是哈萨克牧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必不可少的饮品。
“穹庐为室分兮旃为墙”——西汉时远嫁乌孙的细君公主描述了古代中亚游牧民的居住习俗。2000多年来,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族在居住形式上继承了祖先的传统。穹庐即毡房,由于哈萨克族在春、夏、秋的三季牧场中要不停地迁徙,只有易于搭卸、便于携带的房屋,才能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毡房正符合了上述要求。“忒哈拉”(圆顶房)是哈萨克族的定居房屋,冬暖夏凉。
哈萨克族及其先民饲养的的伊犁马和巴里坤马闻名全国。由于长期从事游牧畜牧业,需要不断移动,马就成了乘骑的主要交通工具。哈萨克牧民离不开马,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游动迁移、从事狩猎,都需要骑马,他们有句谚语说:“马是哈萨克人的翅膀”。哈萨克牧民转场、运输货物,则常用牛车或骆驼驮运。
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信仰和伊斯兰教。哈萨克族相信万物有灵,因而天、地、日、月、星宿、水火都成为崇拜的对象。从15世纪开始,哈萨克族皈依了伊斯兰教,但在哈萨克牧民当中,至今仍保留着北方游牧民族原始萨满教的一些成分。
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很有特色,乐器种类繁多,乐曲丰富多彩。“冬不拉”为弹奏乐器,是哈萨克族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拉奏乐器以“库布孜”为代表,演奏起来声音类似小提琴。吹奏乐器主要有“思布孜可”等。哈萨克族的打击乐器也有很多,极有特色的是“阿迪托亚克”。这种击奏乐器由两个组成一对,演奏时互相击打,外形类似马蹄,加之所奏出的效果,哈萨克族称之为“马蹄音”。
哈萨克族民间乐曲十分丰富,古朴雄浑,优美动听。哈萨克族最善于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他们舞蹈的特点是用“动肩”,跳“马步”。其动作感极强,能充分表现出粗犷剽悍的民族风格和刚健苍劲而浓烈的草原气息。
哈萨克族人民喜爱的传统娱乐活动主要包括叼羊、赛马、姑娘追和摔跤等,其中男女骑手娱乐活动“姑娘追”更富有情趣和浪漫色彩。
哈萨克先民的传统节日是“诺吾鲁孜”节,流传至今,类似于春节,在阴历春分日举行。信仰伊斯兰教后,哈萨克族每年都要欢度“肉孜节”和“库尔邦节”。
哈萨克族的工艺是构成其游牧文化的重要方面,形式主要有雕刻、刺绣和手工艺品。其中雕刻艺术和民间刺绣相当精湛。哈萨克族金银匠手艺也有很高水平。他们常常用金、银、铜和宝石、玛瑙装嵌在马鞍、马衔、马镫带上,设计出各种赏心悦目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