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钟吕丹道概述

沈志刚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钟吕丹道修炼入门最新章节!

    人类之所以能够从适者生存的动物界中脱颖而出,并拥有文明,是因为上天赐予了人类能够产生智慧的灵性,把人类从愚昧中唤醒,并能够觉悟自我和认知世界。这些由灵性产生的智慧构成了人类的灵性文明,智慧的积累构成了人类的知识。

    人人皆具有灵性,只是表现在或隐或显的状态有所不同而已。绝大多数人的灵性处于隐态,只有极少数人的灵性处于显态。人们把灵性处于显态的人称为巫(女)觋(男)。巫觋是人类远古社会的知识分子和统治者。巫觋是灵性文明的承载主体,人类早期的灵性文明也就是巫觋文明。

    自古至今,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巫觋,文明古国尤为突出。由于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导致巫觋文明不但没有实现理性的积累、继承和发展,反而发生断代甚至灭绝。从众多的史前文明遗址中不难理解这些。这就使得人类不得不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地开创人类的新文明,直到今天的科技文明。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正是因为保持着古代文化的延续性,为巫觋文明的理性传承提供了绝佳的历史背景,由此也缔造了中国的天道文化。天道文化是继承巫觋文明的源头文化,形式上属于神秘文化,本质上体现了人类的灵性认知和理性积累的文化。天道文化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是从整体到局部、从高层到低层。这就使得人们对它觉得很好,但又琢磨不透,难以理解,仁智相见,致使很多概念混淆不清,比如天道、道家、道教、道学、丹道等。实际上这些概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天道是指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代表的巫觋文明理性化的过程或体系,道家是指以老子、庄子关于道的思想为代表的学说派别,道教是信仰道家学说、供奉太上老君为教主的宗教团体,道学是指关于天道、道家和道教及其衍生学术的总称,丹道是天道文化孕育出来的、掌握灵性文明的实践体系。简而言之,天道是道的自然展现,道家是道的系统论述,道教是道的宗教信仰,道学是道的学术思想,丹道是道的觉悟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道学与宋明理学没有任何关联。

    丹道是道文化的集成和浓缩,它继承天道的理性沉淀,接受道家思想的指导,依靠道教组织的传承,形成独特的方法体系,实现了人们通往灵性文明的路径和目标,达到了人类智能的最高层次和境界。从文献可见,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奠定了丹道的模式,而钟离权、吕洞宾的《灵宝毕法》建立了完整成熟的丹道体系,钟吕丹道是丹道的集大成者,也是丹道成就的标志和标准。研究和揭示钟吕丹道,有助于继承和延续人类的灵性文明,有助于认识道文化和中华文明,有助于深层次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体生命的本质。

    一、钟吕丹道的形成渊源

    钟吕丹道是指钟离权、吕洞宾所建立的丹道体系。在中国历史上,钟离权、吕洞宾在民间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被列入“八仙”之中;在道教有着崇高的地位,被誉为“大罗金仙”。钟离权、吕洞宾之所以得到如此高的赞誉,是因为他们有深厚的道学底蕴,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他们为世人留下了最具系统性的丹道体系。而钟吕丹道的渊源,则可远溯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即以上古三圣伏羲、神农、黄帝为代表的天道体系。

    1。天道——人类的灵性认知体系

    伏羲是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伏羲“仰观象于天”而创“先天八卦”,中国人把伏羲和“先天八卦”当作了中华民族的始祖和中华文化的起点。这里的“观”、“象”、“天”值得深究。观,分为睁眼观看和闭眼观看。睁眼看是用肉眼去看“有形有质”,闭眼看是用心灵去看“有形无质”、“有质无形”;象,分为有形之象和无形之象。比如,风雨雷电为有形之象,电磁波场为无形之象;天,分为自然天地和人的先天。由此而创的“先天八卦”的含义是:透过“有形有质”的现象界认知到“有形无质”、“有质无形”的隐象界,并认识到隐象界中存在着“先天八卦”的模式。以人来说,就是透过生理解剖意义上的人(有形有质)认知到人还有神(有形无质)和气(有质无形)的存在,并且人的神气在先天状态下呈现着“先天八卦”的模式。伏羲具有用心灵感应天地的能力,他能更深层次地感悟宇宙,是巫觋文明的集大成者。“先天八卦”是伏羲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源头。

    神农也是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他“俯视象于地”,遍踏三山五岳,尝遍千草百卉,识得四气五味,而兴中华医药。细究而言,地象也分为有形之象和无形之象。他用肉眼观有形之象,与现代人没有什么两样。他用心灵感知无形之象,知道人体内有寒、热、温、凉的变化,了解世间草木的五味药性,以及药归脏腑、运行经络的真切实情。实际上,神农认知到的正是地上万物的神与气的属性和运行规律,他也是巫觋文明的集大成者。

    黄帝也是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他遍访高士名师,修得真道正法。黄帝对内能透视人体气象,对外能除邪安邦定国,从而成就了华夏一统。细究而言,人象也分为有形之象和无形之象。黄帝为人中豪杰,他用肉眼观有形之象,与现代人没有什么两样。当他经过修炼之后,能够用心灵感应天地万物,尽悉天地之幽以示人,穷极人体之妙以应天,缔造中华民族之诞生,开创古代文明之先河。黄帝同样是由人经过修炼,从而达到巫觋境界的古文明集大成者。

    伏羲识天象,以地示之;神农识地象,以合于天;黄帝识人象,以合天地。伏羲创“先天八卦”,表明伏羲具有超凡的认知能力,能够认识到先天的存在,即天之道;神农能“尝百草”,表明神农具有超凡的味觉能力,能够认识到百草的属性,即地之道;黄帝访道于广成子,表明黄帝具有修道的证验能力,能够认识到人体的奥秘,即人之道。伏羲、神农、黄帝具有常人难以理解的智慧和思想,在探索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以天、地、人三个层面认知客观存在的“先天八卦”的天道思想,形成了天文、数学、历法、气象、观察、医学、造字以及治炼、养蚕制丝等专项学科的雏形,建立了建筑、货币、度量衡、划分土地以及政治体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等专门部门或机构。这一切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由形成时期转入了初期集成的时期,其中也暗含着灵性文明由自然状态进入理性沉淀、形成天道文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从中华文明形成的开始,就包含着一个“天道”的内核。在天人合一的氛围中,人们通过灵性的理性沉淀在不断地补充、丰富着这个内核,同时天道又推动着整个中华文明的进程。这一显一隐、一表一里、独一无二的文化结构真正体现出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它文明体系的特色。

    天道的核心是“气”。伏羲的“先天八卦”讲的是先天“气”的系统,神农“尝百草”讲的是万物“气”的属性,黄帝修道讲的是认知人体“气”的方法。在这里,“气”是能量,是“有质无形”的客观存在,人们通过“有形无质”的先天“神”能够很容易地认知到“气”的存在。

    2。《周易》——天道的体系

    继伏羲、神农、黄帝之后,尧、舜、禹三代继承了以“先天八卦”为核心的天道思想。一方面,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中,通过“人气”与“天气”、“地气”的感应,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天地日月的运行规律,从而推动了天文、历法等自然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天道以明人事”,形成了以《书经》为主体的人文思想。以治水为标志,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显示出中华民族顺天理以应自然,依天道以合人道的特性和气质;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为标志,呈现出中华民族从追求尚崇天地神灵的精神境界,开始逐渐步入创造平凡务实的物质生活,建立了中华民族的社会人文文化。

    继尧、舜、禹之后,为夏、商、周三代。夏朝继承了上古以来以“先天八卦”为核心的天文和历法,并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变换的原则,配合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人文思想,形成了崇尚朴实的夏朝文化特点。商朝时期,商汤一改夏朝文化朴实无华的形态,更偏重于“先天八卦”天道思想的发展。在天文、历法方面成就了阴阳合历、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组成六十干支的纪旬法;在算术数学方面,已经开始有了十、百、千、万的计数单位,多位数也已经能记到四位,并能进行一般的算术运算,能绘制一些较复杂的几何图形;在医药方面,由于巫医不分,巫既主持占卜祭祀,也兼给人治病,或者祈祷病愈,或者用药物治疗,或者用针灸按摩等等;同时也总结出了许多种疾病的症状、反应及治疗方法;在社会人文方面,整个社会崇尚天道,原始宗教大兴,从而形成了以神道设教、崇信鬼神的社会风气。

    西周时期,周文王和周武王在继承“先天八卦”天道思想的基础上,融会三代以来的自然学科、人文文化和殷商天道鬼神的思想,总结了兴周灭商的历史进程和成败因由,由文王重定八卦卦序和卦辞,创立了“后天八卦”,由武王确定了爻辞,形成了《周易》,陈述依天道而行人事之理,并完成了周代礼、乐、文教、刑政等人文文明的大系。西周集上古以来所有文化之大成,使中华民族在追求精神境界和物质生活方面达到了平衡,从此形成了稳定的中国古代文明文化体系的内核。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秉承的文化渊源各有侧重,在交流中取舍不一,加上环境、民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国所形成的文化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色彩,从而孕育出了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随着周朝的衰落,诸子百家纷涌而起,各述救世治国之道,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尽管当时的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其核心却不离由上古流传下来的自然学术思想和社会人文思想,都是在上承“先天八卦”天道思想的基础上,对其所侧重的某一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深入和扩延,都只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在某一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它们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鲁国延续着西周文化,是当时最为发达的文明社会,其人文思想和文学水准都凌驾于各诸侯之上。孔子生在鲁国,由衷地钦佩周公,全盘接受了周公的人文思想和鲁国的文学造诣。他又是殷人的后裔,潜意识中承受有殷人崇拜天道的成分。孔子见多识广,博学众术,综罗诸方,著作“六艺”,把当时的人文思想推上了顶峰,并形成了儒家学派。孔子集上古“先天八卦”和《周易》后天八卦之大成,完成了“十易”,始称《易经》。《易经》是经中之经。

    1周易的本象

    《周易》是观自然之象,以卦示象,以辞释象,以数运象,依太极之象概其全貌,演阴阳之仪交变法则,遵三才之道不误人生,揭示天地万物的形态、生化、变通及其玄机妙理的经典。

    ——《周易》之象,即宇宙之象,就是宇宙间的能量以不同形质存在、分布和变化的形态。古人认为,在能量与物质的相互交融和相互转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中间的过渡状态——即含有物质的能量流,并称之为气。《周易》之象实质上是宇宙之气象,是现象和隐象的统一。其中人的肉眼能看见的是现象,用心灵能感受到的是隐象。《周易》之象是宇宙之象,能反映出宇宙的一些本质。当现代科学深层次地认识客观世界时,得出的结果与《周易》相同或相似,甚至灵感也来源于《周易》。

    ——《周易》之卦,是用来记录《周易》之象的符号,包括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及其重卦。先天八卦所记述的是宇宙的基本模式,后天八卦所记述的是天地的基本模式,卦卦相叠又构成了宇宙的诸点,并且都自成一个小宇宙。大宇宙中包含着小宇宙,小宇宙又和合于大宇宙。正所谓象中有象,象象相合;卦中生卦,卦卦相依。《周易》之卦记录着客观世界运行的轨迹,用它有可能推出其过去和未来。

    ——《周易》之辞,是用于解释《周易》之卦的。宇宙万象,变化多端。言辞丰广,难以致极。仁智相见,终有不合。无拘于义,以象效之。由卦悟得,方为正意。《周易》之辞描述的是宇宙之象,难免不尽其意,所以,悟性在此尤为重要。

    ——《周易》之数,用于计算卦象运行。其数天成,人人有之。变通之妙,感应天地。穷尽生化,不离术数。启生示死,河图洛书。《周易》之数是天成而就,非人所为,故天数难违,人力难为。《周易》乃真人所创,圣人成之,故有“易传圣人经”之说,常人难懂、难学、难成、难精。圣人成就了《周易》,《周易》成就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明文化,《周易》是中华文明内核之魂。

    2周易的文明

    从天道文化的角度看,《周易》是灵性文明由整体到局部、实现理性化和系统化的结果。

    ——“先天八卦”的提出,说明古人通过灵性“看到”了“先天”能量状态的存在;

    ——“五行”的提出,不是表示五种基本元素物质的含义,而是表示能量的五种状态以及相生相克的关系,说明古人通过灵性“看到”了“先天”能量的五种状态,以及相生相克的运化状态;

    ——“河图洛书”的提出,说明古人通过灵性不仅“看到”了能量的五种状态,以及相生相克的运化,还“看到”了“五行”运化包含着数字的变化;

    ——“阴阳”的提出,说明古人通过灵性“看到”了“先天”能量变化的基本层面是阴阳的变化;

    ——“后天八卦”的提出,说明古人通过灵性“看到”了“先天”与“后天”能量状态的区别;

    ——无极、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概念的提出,说明“先天”、“后天”的能量状态呈现着多层次的结构体系,人们笼统地用大宇宙、小宇宙表示。

    综上所述,《周易》构成了天道的核心体系,它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多层次的“气”构成的结构体系;另一方面,由一系列概念、理论和知识构成的理论体系。实际上两者是一体的,每一个概念都对应着特定的“气”的运行结构。只有深入到天道内核的人才能够认识到这些内容,而绝大多数人仅认识一些《周易》的概念和知识而已。

    3。《黄帝内经》——天道的实践积累

    《黄帝内经》是以天道认知体系为基础,结合人类数万年认识生命的经验积累,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中认识人体精、气、神的集大成著作。如果说《周易》是天道的理论模式,《黄帝内经》就是天道的精理、气理、神理的论述,两者同源而异名。

    从天道而言,《黄帝内经》是在天气和地气之中论述人气的著作。这里所说的“气”是指能量、能量流和能量场。运用目前的科学技术,人们可以认识到“气”(能量)的存在,但无法认识“气”的属性和规律。运用传统的丹道修炼,人们不仅可以直接认识到“气”的存在,还可以认识到不同层次、不同状态的“气”的属性和作用。《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天气、地气、人气,以及藏气、经络、穴位、气化、阴阳五行等概念都变成了可以直接认知的客观存在。因此,《黄帝内经》同样是天道经典。

    由于天气、地气、人气与人体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一些有识之士把《黄帝内经》用于人体的健康事业,《黄帝内经》又派生出了中医学,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之一,是中医学的祖典。《黄帝内经》的价值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至今还在发挥着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作用。

    4。道家——对天道的概括和升华

    道家是以老子《道德经》为核心的学说派别,道家也是对天道的系统概括和认知升华。《道德经》已经说明了这一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明确指出:“道”是可以用心感知的,是用心感知的异乎寻常的存在。所以,“道”就是妙,就是玄,不妙不玄不足以为“道”。玄妙是“道”的特征。就天道而言,天道是用心灵认知玄与妙。就“道”而言,天道是心灵认知“道”的过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的生成是有层次性的,不同层次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万物遵循“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存在势态。这是对《周易》气理结构的系统概括。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人认识“大道”的方向和过程,人想要成就为“四大”之一,必须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也进一步指明了认知和认识天道的方向。

    《道德经》是集东方古老的华夏民族的天道思想、宇宙哲理、思维智慧之大成,并把它推到了人类智慧最高的境界。在世界思想史上,极少有人能达到老子的境界。许多著名思想家只能认识到现象界,他们只知道相对而不能了解绝对。《黄帝内经》和《周易》作为阴阳之道,把人们引向了隐象界,并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老子之“道”这一超绝古今的伟大发现,是世界上最具有智慧的学说,因为它不仅把握了现象界,超越了隐象界,还达到了无象界——宇宙的本体境界。老子实现了从现象界到隐象界、再到无象界的个人超越和升华,又为后人指明了超越之路。由此促成了道家学派的产生,标志着中华文化的内核完美地建立起来了,中国的古代文明达到了鼎盛时期。

    由此也促使人们参悟天道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人类古代文明的标志不是物质文明,而是灵性文明。透过史前文明的遗址和文明古国的遗址,人们不难有所意识。在神人杂居的远古时代,神(巫觋)以灵性认知客观世界,人以意识认知客观世界,两者的相互结合开创了人类的古代文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或国家没有实现灵性认知的理性化,也没有使灵性认知与意识认知的结合得以延续。人们不得不依靠主观意识认知客观世界,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积累,才有了今天的物质文明。庆幸的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实现了灵性认知的理性化、系统化,经过由整体到局部、由轮廓到精细的漫长积累,形成了以天道文化为核心的内核文明。它与表象的人文文化相结合,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天道文化进一步延伸,形成了道家文化、道教文化、丹道文化等。天道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文化,是根就不表露在外,它承袭上古,以隐象和无象为研究对象,从更高的层次深入认知客观世界,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积累,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方法体系,人们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却不甚了解,称之为神秘文化;是根又不断地滋养于外,它支持和辅助着社会人文文化的发展,形成儒道相兼相容的文化构成,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政治上,参与和推动社会的进程;在思想上,影响和渗透在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医学上,创立中医并推动其发展;在民族性格上,体现出对天地万物有着特殊的感受和理解;……正是因为拥有丰富、多层、深邃、博大的内核文化,中华文化本身就具有着超强的向心力、凝聚力,表现在文化的自主性、整体性、稳定性。这是中华民族特色的根源所在。

    5。《周易参同契》——道、易、法三位一体的丹道体系初建

    天道文化经过长期的理性积累,形成了《黄帝内经》、《周易》,经过老子的集大成,形成了《道德经》。人们如何能够深入天道之中,达到高深的境地,需要具体的方法,这便促使了丹道的形成。现存最早的丹道著作是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是以黄老之道为核心,以《周易》为理论,借外丹炉火之法,阐述凡人经修炼而能成仙得道的全部过程。“道”是宇宙的本源,它可生化为一、二、三和万物,又是天地万物的最终归宿。它包含着宇宙生成之理,蕴藏着宇宙运化之机。人要参悟大道,修真成仙是明智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周易》是天地万物生成和运化的基本模式,其中包含着人们认识天地万物的思维方式。人欲与天地同在,必须顺天理而行,合人道于天道之中。由此,形成了修真过程的基本原则或系统,为后人修炼指明了方向。《周易参同契》融道、易、法于一体,它告诉人们:人体是一个宇宙,其中又包含着诸如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经络脉路,内外窍穴等无数个小宇宙;同时,人体又是地球中的一个小宇宙,是太阳系乃至天体宇宙中的一个小小宇宙。小宇宙只有顺应大宇宙而生化,方可与大宇宙同在。具体来讲,修炼五脏六腑之气与地球自转相合,修炼任督二脉之气与月亮运行相合,修炼十二经络之气与太阳运行相合。按照这条思路进行探索,就一定可以修真成仙,入虚合道。

    《周易参同契》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建立了一个道(思想)、易(理论)、法(实践)于一体的完整思维模式,为探索人体奥秘和宇宙奥秘,提供了一整套独特的世界观、认识观和方法论,初建了丹道体系。它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思想源泉,也是东方思想文化的精妙典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永久性的价值和支撑力量。

    6。《灵宝毕法》——丹道体系的形成

    钟离权,字云房,生卒不详,咸阳人。师承王玄甫,得长生之道,乐于寻仙访道,云游四方。隐于终南山时,于石壁间得《灵宝经》,尽获修真奥秘。

    吕岩(公元798~?),字洞宾,号纯阳子,渭南西逸人。吕洞宾师承钟离权,得丹道修真全要。

    钟离权、吕洞宾之所以能够修真成仙,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套系统的、完善的修炼方法(这套修炼方法被王重阳称为“三仙功”)。为了说明这套修炼方法,钟离权传吕洞宾《灵宝毕法》,为了进一步论述《灵宝毕法》,师徒二人以问道传道的形式著《钟吕传道集》,“深达道妙,凡仙家不传之秘,于此尽情掬示,纤悉无隐,循环参修,此无歧误之弊,能入真仙之境,是成五祖七真、一切圣贤之要典。”吕洞宾完成了《灵宝毕法》的修炼后,又传世《太乙金华宗旨》。《太乙金华宗旨》是《灵宝毕法》的一部分,是专门修炼人的元神、灵性的方法。《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和《太乙金华宗旨》构成了浑然一体的性命双修的钟吕丹道体系。其特点是:

    第一,集以往之大成。

    《灵宝毕法》从六个方面的说明,《太乙金华宗旨》针对灵性的专论,《钟吕传道集》用十八个专题的论述,三者相得益彰,构成了一整套系统规范的丹法体系,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创绝世之新奇。

    《太乙金华宗旨》中关于识神、元神和灵性的修炼方法精巧无比,绝世无双(后人称之为“千古之秘”),它连接和沟通着《灵宝毕法》中的诸法诸段,使钟吕丹道的体系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第三,立丹道之正统。

    后世丹道诸派皆奉钟吕为宗祖,皆称是钟吕丹道的传承,这客观上确立了钟吕丹道的正统地位。

    第四,开精妙之绝伦。

    钟吕丹道包含着人类的三层认知(识神认知、元神认知、灵性认知)、三层思维(识神层面的理性思维、元神层面的灵感思维、灵性层面的特异思维)、三层文明(精理、气理、神理),开示了生命的本质和境界。

    总之,钟吕丹道以宇宙生化之理,阴阳演化之机,五行运化之妙,阐述了丹道的全部过程,系统、完整、透彻、精确地记述了道家修真的思想和理论,完美地建立了道家修真之理之法的体系;它犹如架设在凡人和“真人”之间的天梯,只要凡人能沿梯而上,就能实现“真人”之梦;它穷究人生之生死历程,完成了人体生命的自我超越和再生;它探幽人类之起源和归宿,实现了宇宙中不同种类生命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它透彻宇宙之生化玄机,悟得了宇宙本源的虚空和有无,使天地万物之灵——人——通过炼功、修德、悟道,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达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的人生最高的终极境界,映照古人、今人、未来人之心。

    二、钟吕丹道的主要经典

    钟离权、吕洞宾的主要著作有:

    钟离权的《灵宝毕法》、《破迷正道歌》,钟离权据《周易参同契》而作的《云房三十九章》,吕洞宾作《百字碑》、《沁园春》、《谷神歌》、《敲爻歌》、《窑头坯歌》、《指玄篇》、《太乙金华宗旨》等,钟离权述、吕洞宾集、施肩吾传《钟吕传道集》,施肩吾作《西山群仙会真记》,钟离权弟子陈朴作《陈先生内丹诀》,彭晓作《还丹内象金钥匙》,陈抟作《无极图》,后人辑作《吕祖全书》等等。以吕洞宾署名的著作很多,其中多为后人依托或扶乩降笔,甚至是伪作。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与钟吕丹道相关的著作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核心著作,即系统论述丹道的主要经典著作,有《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和《太乙金华宗旨》。

    第二类是论说著作,即针对丹道的某一侧面进行论说的主要著作,有《破迷正道歌》、《云房三十九章》、《百字碑》、《沁园春》、《谷神歌》、《敲爻歌》、《窑头坯歌》、《指玄篇》等。

    第三类是相关著作,即由他人写的与钟吕丹道相关的著作,有《西山群仙会真记》、《陈先生内丹诀》、《还丹内象金钥匙》、《无极图》、《吕祖全书》、《大丹直指》等。

    钟吕丹道对后代道教修持产生的影响巨大,南宋张紫阳为代表的南派丹法和金代王重阳为代表的北派丹法,均以钟吕为宗,再往后的三丰派、西派、东派、中派等也都奉钟吕为祖。关注各个道派的经典著作,有助于全面认识钟吕丹道。

    三、钟吕丹道的传承脉络

    按道家规矩,“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道士在古代分为六阶:一、天真道士,二、神仙道士,三、山居道士,四、出家道士,五、在家道士,六、祭酒道士。道士据道行高低另有道号,粗分之,道士有三类:山道(山洞穴居道士)、家道(道观道士)和居士(居家道士)。

    山道以修阴阳五行、五术(命、卜、相、医、山)、人与天之间的关系等为宗旨,主要寻找人的三世、三界之间的关系,方法是以自己的身体为实验对象,对证天体和人体之间的关系,总结人体长生的经验及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目的是要寻找宇宙的祖宗,最终达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目的。

    家道以修经文、礼仪,并继承道教传统的仪式、文化、传承为主,任务是保管、整理和学习道教经典,主要是寻找人类的祖宗。

    居士分多种,有山道居士、家道居士及信徒居士等之分,名号不同,其传承、信仰各不相同。山道居士的传承来自山道,其信仰及修炼方法与山道基本相同;家道居士的传承来自家道,其修炼的体系及信仰主要来自于家道。只要信仰道教,都可成为信徒居士,无论其有无传承。

    钟吕丹道有着玄妙神奇的特点,其传承的独具特性也是理所当然的。

    1。法脉传承与道派传承

    由于钟离权、吕洞宾都不是道士,而丹道又属于道教的修炼方法,这就有了法脉传承与道派传承之别。法脉传承是指丹法的传承者也可能是道士,也可能不是道士。道派传承是指道教内部派别的传承,一般都是在道士之间传承。道派传承中,极少数的道士得到了丹法的传承。

    钟吕丹道的传承脉络是:

    北宗始祖:王玄甫,名诚,字玄甫,号东华帝君或紫府少阳君,汉代东海(今山东兖州)人。幼慕真风,白云上真引之入道,遂居于昆仑山烟霞洞,韬光晦迹,又徙居代州五台山紫府洞天。后授度门人钟离权,嗣弘法教。全真之道由此盛行,故被尊为北宗第一祖。

    北宗二祖:钟离权修道前官至大将军,后因兵败入终南山,遇东华帝君授以至道,遂弃俗入道。世称东华帝君为北宗始祖,钟离权为北宗二祖。

    北宗三祖:吕洞宾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幼登仕途,屡考不第。遇钟离权,始知“黄梁梦觉,忘世上之功名”,于是入道,炼成仙道。常翱游人间,自称回道士。世称北宗三祖。

    北宗四祖:刘海蟾修道之前官至丞相,得自称正阳子的道人点拨,豁然醒悟,出家云游,专心修行,后得道仙去。世称北宗四祖。

    北宗五祖:王重阳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系京兆学籍。后应武略,中甲科。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功成丹圆后,前往山东布教,建立全真道。世称北宗五祖。王重阳先后收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为弟子,遂后建立了内丹派北宗全真教社团。后世称全真教七真人,由此开始北宗道派传承。所传丹法与钟吕丹法无异。

    史称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北五祖。

    南宗始祖:张紫阳尝为府吏,因触火烧文书律,谪戍岭南。得刘海蟾传金液还丹之诀,号紫阳山人。世称南宗始祖。

    南宗二祖:石泰以缝纫为业。张伯端曾得罪凤洲太守,被坐黥窜,途中于酒肆偶遇石泰,由于石泰得力相助,终得赦免,因此授石泰道术。此后石泰苦志修炼,终见功效。石泰师从张伯端学习金丹大道,后救济贫弱,常行医救人,不图报答,只要求受治者种植杏树一枝,时久遂成林,故石泰又号杏林。世称南宗二祖。

    南宗三祖:薛道光曾为僧,遇石泰,遂弃佛入道。世称南宗三祖。

    南宗四祖:陈楠以箍桶为业。自云“道光禅师薛紫贤,付我归根复命篇。”师从薛道光学习太乙刀圭金丹法诀,后又得景霄大雷琅书于黎姆山神人,遂入道,号翠虚子。世称南宗四祖。陈楠继承南宗传统,秉承“大隐混俗”,不倡出家。

    南宗五祖:白玉蟾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举童子科。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修炼丹道并致力于传播。世称南宗五祖。“南宗”自他之后,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由此开始南宗道派传承。

    刘海蟾道系流传张伯端、石泰(杏林)、薛道光、陈楠(翠虚)、白玉蟾,史称之为南五祖。加上刘永平、彭耜,史称为南七真。

    王重阳道系流传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史称北七真。

    南五祖和南七真为南宗,北五祖和北七真为北宗。

    在修炼目的上,道教各宗派都基本相同。道教认为,修炼的目的是求生、求长生、求永生。从三界理论来说,有三界三命:上三界,了命;中三界,知命;下三界,安命。并由此形成了道教的修炼体系。北宗和南宗同出一宗,都主张性命双修,只是流传的地域不同。北宗主要流传于长江以北,而南宗主要流传于长江以南。从人体修炼的角度来说,两宗在地球上所处的纬度不同,能到达的地球纬度范围也不同,所以在修炼上也就有所差异。南宗和北宗在断灵根上也有所不同,北宗主张在进入《灵宝毕法》的修炼中完全断灵根,而南宗则有所保留。由于在中国的南方地区,佛教很盛行。佛教在初进入中国之时,为了适应中国的文化及地域特点,在功法传承及其教义、经典的翻译过程中,大量借用中国道教已有的术语及概念来包装自己。这些最先出现在道教文化中的术语,随后还被其它宗教教派用以阐述自己的教义、教理。现在人们看到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经典中的术语,有的与道教的术语相同,就是因为在翻译其教义的过程中也大量借用了中国道教的术语的缘故。同时,有一部分佛教人士修炼道教功法,道教也有人修炼佛教的功法,这就出现了两教互相融合的局面,这一点也反映在了后来的道教南宗著作上。而北宗受佛教的影响较小。

    法脉传承讲的是福报道缘,纯属于人与人之间的感觉和情谊,往往以厚道为本,诚孝为先,道心为上。道派传承是把法脉传承纳入到道派中以延续丹道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是说,在道派中有专人秘修丹道以延续传承。

    2。亲传与灵传

    由于钟离权、吕洞宾都已修成了神仙,具有非凡的神通,这就有了亲传与灵传之别。亲传是指现实中师徒之间的传承,如南派五祖之间的传承皆为亲传,王重阳传北派七真的传承皆为亲传。灵传是指仙人与常人之间通过托梦或扶乩降笔等非寻常形式的传承,即仙人指路。常人对此不可思议、难以置信,但在丹道传承中确是很常见的现象。

    灵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修炼者能够主动沟通具有“灵性”的信息,并从中获得指导;一种是修炼者只能被动接受具有“灵性”的信息,并从中获得指导。它们的共同点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针对修炼者当下所需而予以具体指导,属于个性化指导。每个修炼丹道者达到一定程度,都会经历灵传,这又是丹道修炼的共性。

    3。显传与隐传

    由于肩负使命的不同,丹道传承又有显传与隐传之别。显传是指公开身份、广泛传授初级的养生保健方法,以扩大社会影响;隐传是指师徒秘密传承丹法,以延续道脉。钟吕丹道始终是隐传的,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由于丹道是认识和控制生命的方法体系,学成之后可以帮助人,也可以对人不利,故传承丹法历来都是严肃谨慎的大事。丹道不能普及,但它将忠实地服务于中华民族。

    丹道的传承还有一个特点:“明传段落暗传法”,即著书明说与方法暗传。所有的丹道经典著作背后都有暗传的具体方法。换句话说,只有实际修炼丹道有成的人才能够写出丹道的经典著作,只有实际修炼丹道的人才能看懂丹道的经典著作。没有实际修炼过丹道的人解读丹书只能是望文生义,充其量是学与术的研究而已。如果用《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和《太乙金华宗旨》去衡量所有的丹经著作、实际修炼者或学术研究者,就能够看出其层次和程度。

    四、钟吕丹道的传承主体

    道教正式确立之后,出现了许多教派。随着历史的发展,道教的教派变迁也很大。有些一度活跃的道派,如汉末的太平道、北魏的北天师道、金元的太一教、真大道等早已绝嗣,也未留下多少修炼方面的资料。传到后世的十几个教派,在修炼方法上也没有多大区别。南宋以后,魏晋道教的天师、上清、灵宝三大派别,在教义学说上结合为一,在修炼方法上也难以分别。总的来说,道教大体上可分为符箓、内丹二大体系。元明以来,二大教派中的各派互相联合、融合,逐渐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正一派为符箓系诸派的联合体,全真派为内丹术修炼派的代表。两大教派的方术也相互参入,正一道士不乏修炼全真派内丹者,全真道士亦不乏学行正一符箓者。

    钟吕丹道虽分南北两宗,元初合流于王重阳所创的全真道中。王重阳门下七大弟子(北七真)形成七大支派:马丹阳开“遇仙派”,谭处端开“南无派”,刘处玄开“随山派”,丘处机开“龙门派”,王处一开“嵛山派”,郝大通开“华山派”,孙不二开“清静派”。七大支派中以龙门派势力最大。明清以来的道教著名宗师,大多出自龙门派法统。

    龙门派开山之祖是金元时期的丘处机(1148-1227)。丘处机,原名丘哥,登州栖霞(今山东栖霞)人。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入道,次年自昆嵛山往宁海全真庵,礼全真道始祖王重阳为师,得修真成仙**。王重阳遂为他改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重阳祖师仙化后,丘处机与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四祖师护丧,归殡终南。庐与墓三年,乃入磻溪,凿长春洞穴居,昼夜不寐者六年。复隐陇州龙门山,苦行如磻溪时,远方学者咸依之。丘处机勤于修炼,经过隐居潜修,几经生死,修成正果,道冠诸天,被封为天仙状元。后受元太祖所赐的金虎符、玺书,掌管天下道教,特旨蠲免道门差税,并开创了全真龙门派。丘处机一生奔波,竭力于全真教的传播,弘扬道法。

    元世祖皇帝诏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皇帝加封“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

    清乾隆皇帝题丘处机曰: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丘处机一生著作甚丰,有《磻溪集》、《鸣道集》、《西游记》行于世。丘处机授徒众多,曾在天下开设多处道场,留下龙门系谱如下:

    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

    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宁。

    未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

    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新。

    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

    在龙门派的传承过程中,其功法传承虽从未中断,但其传人时隐时现。如龙门派传人陈通微、周玄朴、张静定、赵真嵩等几代宗师,皆隐居修炼,不显于时。至王常月得龙门派第六代宗师赵真嵩真传,为第七代宗师,才又显于世。

    从龙门派中也曾分化出许多支派,但龙门派始终是钟吕丹道传承的主体。

    五、钟吕丹道的当代传承

    现如今,正统的钟吕丹法传承在道教全真道龙门派中的山道之中。

    按照道门规矩,言丹道传承,必须报三代传承关系。

    无极道人张合道,生于1880年,全真道龙门派第十六代传人,原为清朝宫廷太医,世称“神医”。

    清静道人王教明,生于1890年,法号松灵子,为张合道弟子,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七代传人。原为黄埔军校早期教官,武艺既高,算机又妙,世称“神机”。

    清虚道人贾教义,生于1892年,法号阴灵子,与王教明同为张合道弟子,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七代传人。以针不进体治病叫绝,世称“无极针”。

    孤独居士王力平,生于1949年7月25日,农历六月三十日(己丑年辛未月丙辰日),名永生,法号灵灵子,为王教明、贾教义弟子,为张合道徒孙。经两代三师的心血浇灌,千苦万难的锻炼锤打,十三载春秋的出生入死,王力平终于成长为已有八百余年历史的道教全真道龙门派第十八代传人。王力平先生传承的正是由北五祖传下来的一支流派,专修《灵宝毕法》,其全名为“灵宝通智能内功术”。

    “灵宝通智能内功术”的含义是:

    “灵宝通”,是指以《灵宝毕法》为功理基础的修炼方法。

    “智能”,是指以智能法为主的九种法术。

    “内功”,是指修炼人体内由一个体炼到几个面,由一个面炼到几条线,由一条线炼到几个点;再由点到线,到面,到体,运行内炁,形成与身外不同宇宙相感应的有规律的行炁路线。内功炼好了,再往高深炼,就是“术”。

    “术”,是指用《易》理指导修炼的技能和方法。术有五种:命术、卜术、相术、医术、山术,又称“五术”。山术,即仙术、丹道。

    “灵宝通智能内功术”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功、九法:

    三功:即外动功、静坐功、辅助功。

    外动功:以“平衡功”为要,包括人与树对炼,人与人对炼,人与天体星系对炼,自我疏通经络、脉路,通过外功、站桩等形式进行人体宇宙与身外宇宙的信灵交换,是修炼人体内炁外放、外氣内收的诊治自己和他人疾病的方法。

    静坐功:主要有“引仙法”、“三仙功”、“女丹功”。“引仙法”是以还原、补漏、筑基为要,是修炼“三仙功”和“女丹功”的入门之法。“三仙功”即《灵宝毕法》,又称“金丹**”,是道家修真得道的正统根本**。“女丹功”是女子修真得道的根本**。静坐功是修炼中乘以上道家功的必备功(在佛家也是如此)。不修静坐功,永远上不了高层次。

    辅助功:主要有“睡功”、“自然换气法”、“盗日精月华归己法”等。“睡功”是以睡觉的姿势治疾、修梦、传灵的方法。“自然换气法”是以行走的形式治病、布阵、扩场的方法。“盗日精月华归己法”是以人体宇宙感应先天宇宙,通过人天合一,以补漏后天之元炁,炼就人体宇宙之日月。

    九法:即九种法术。包括智能法、断疾法、治疾法、传灵法、定心法、定君生死法、求仙法、断魂法、承像法等。法术是利用特殊的方法修成的特殊技能,俗称特异功能。

    “灵宝通智能内功术”分为炼身摄氣(采药),炼精化炁(丹结),炼炁化神(丹成),炼神还虚(丹用),炼虚合道(同化)五个阶段,是以内功和法术、《易》理和五术相互有机的结合,用九年面壁十年成、两年沐浴之功,来修炼《灵宝毕法》。这一代表道家修真悟道的金丹**的修炼体系,从宏观上看,它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范围广阔,充分体现了大道包罗万象的宏伟气魄;从微观理性上讲,它动静相兼,性命双修,天人合一,逆返童仙,并将其贯穿于修炼的整个过程,从而全方位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融道学、理论、实践于一体、独具特色的整体思维模式;从本质上讲,它以修炼氣、炁、氮的各自生化和相互转化为核心,运神化精、调和魂魄,从根本上揭示生命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揭示人体宇宙的玄机奥秘,揭示人体宇宙与天体宇宙的内在联系。

    总之,《灵宝通智能内功术》是不可多得的高品味的文化遗产。它的问世为各界人士展现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对于翱翔于其中的每个人都会各得其所,其乐无穷。对于拥有它的每个人都能体悟到生命的可贵,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