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最彻底的家庭教育方法:《弟子规》里的教育智慧最新章节!
“不学礼,无以立”,孩子如果不懂得基本的礼貌礼仪,怎么能立身处世呢?而在众多的礼节中,不可忽略的就是拜访礼节,特别是准备进入他人的家门、房门、办公室门时,该如何应对。如果孩子懂得应对的方法,那么一定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孩子总会登门拜访亲友、老师,关于入门的礼节,孩子知道吗?
在古代,人们居住的房子不是一开门就是客厅,而是在一个大院落中按顺序有门厅、客厅、后院等等,卧室坐落在两侧,即使小户人家没有那么多厅堂、走廊,但是进大门之后,也要走过院子,才能到达厅堂。
所以,这句“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说的就是准备进大门的时候,要“问孰存”,就是问:“有人在吗?”“某某在不在?”当准备进入客厅、堂屋的时候,要“声必扬”,就是把声音提高一些,以便让里面的人知道。我们从古装片中也能看到,一些大户人家接待客人时,都是管家或丫环先请客人在厅堂等候,然后禀报主人有人来访,主人可能会换件衣服,然后才到厅堂会客。由此可以看出,“问孰存”和“声必扬”
不仅是为了让屋内的人知道有人来访,也留给主人一些准备时间。
而这句教诲放在今天使用,也是非常必要的。不过,人们大都用敲门的方式代替了“问孰存”,如果主人的家门、房门是开着的,那就直接落实“声必扬”,提高音量问:“请问,某某在吗?”
说到此,我建议孩子在拜访他人之前,提前打电话预约,古代的通信没有像今天这样发达,互相拜访无法预知,自然不能提前作准备。今天就不同了,为了不让主人感到突然,提前打电话预约是很有必要的。
还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已经在人家楼下了,才打电话问:“你有空吗?我就在楼下,方便的话,我上来坐坐。”那对方怎么能说“没空”?
这种做法会让对方为难。所以,要提前一天至少半天预约,这样万一对方不在,孩子也不会白跑一趟。
当然,无论是否预约,到了人家家门口,都要敲门或摁门铃。关于如何敲门,如何询问,现今的孩子未必懂得。
一个小男孩放学回家,站在家门口就“咚咚咚”地使劲敲门,敲得又响又急。屋内的妈妈还没走到门口,就开始胡思乱想了,心想:现在正是放学的时间,是不是孩子在外面出什么事了?
妈妈一开门,看见是自己的儿子,稍松了口气,但还是急切地问:
“怎么了?没出什么事吧?”儿子一边进屋,一边说:“没什么事啊,渴死我了。”原来,男孩是太口渴了才这样敲门的,真是让妈妈虚惊一场。
将入门,问孰存
瞧!孩子不懂得如何敲门,让家人无缘无故地担心了一场。这是敲自家门,如果是拜访别人,这样敲门恐怕不会给人留下什么好印象吧!
另外,如果别人家的房门没锁,恰好孩子来拜访,孩子会怎样呢?会不会不声不响地进去,吓主人一跳,或者让主人误以为孩子有什么鬼祟行为,再或者会碰到主人衣冠不整等尴尬场面?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做到“问孰存”和“声必扬”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一定要让孩子通过落实这句教诲成为有礼貌的人。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去别人家,进门之前要摁门铃或敲门,但是,门铃不能持续不断地摁,敲门也要讲究方法,如果摁门铃或敲门太急促,会让屋里的人误以为发生了什么急事或大事而不安。
敲门一般敲三下之后等待回应,没人回应时,可以再敲三下,如果第三个“当当当”敲完后还没人回应,就基本可以确定屋内没人。另外,如果孩子个子矮,无法摁到门铃的话,那么就敲门,不要跳着脚去摁门铃。
有一个小女孩提着小提琴去老师家学习,自己摁不到门铃就跳着摁。
结果,跳一下,手没摸到门铃,但琴盒却撞了一下门,她跳了三次,琴盒也撞了三次。门打开之后,老师说:“可以敲门啊!为什么要踢门?”
如果女孩能够大大方方地敲门,就不会引起老师的误会了。
所以,类似的问题是孩子不得不注意的。
而孩子在学校里,进老师的办公室时,要以喊“报告”代替敲门。在家里,当准备进入我们的书房、卧室等不属于他的房间之前,也要敲门,得到允许后才能进入,以免给屋内的人造成不便。
另外,当孩子准备进入打开的房门时,无论里面有没有人,都要敲门。倘若里面有人,敲门是引起对方的注意,免得人家不知道有人进来;如果孩子看不到里面的人,就要问一声:“请问,有人在吗?”可以问两三遍,没人应,就不要随便进去,除非有人喊“请进”,方可进入。如果对方说“等一下”,就要老老实实地等着,不能因彼此很熟悉,就往里走,说不定对方在上厕所或整理衣服,特别是夏天,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如果孩子被允许进到厅内后,还是不见人影,就要高声说:“我进来了啊!”并站在固定的位置等候回应,不要到处乱看、乱动、乱摸,以防人家因东西丢失而怀疑孩子,这就需要落实我们之前学过的“入虚室,如有人”的教诲了。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当对方问:“谁啊?”孩子一般都是怎么回应的?
孩子敲门后,可能会听到屋内的人问:“谁啊?”大多数孩子都习惯说:“我!”这样妥当吗?“我”是谁啊?对方很可能还是不知道孩子是谁。所以,这句“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中就说了,当他人询问是谁的时候,应该报上自己的姓名,如果只回答“我!”难免让人家弄不清是谁。“吾”,也是“我”的意思。
比如,孩子可以回应:“您好,我是xxx。”这样,人家就知道了。但是,如果对方不认识孩子,孩子就要报出相应的身份,比如“我是您家楼上的住户xxx”、“我是xxx的同学”、“我是2年级3班的学生xxx”等等,让对方清楚自己是谁。
如果孩子能这样做,就不愧是一个大方、得体、有修养的好孩子。
让孩子学会广泛而灵活地应用这句教诲。
这句“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的思想精髓是,让孩子学会在必要时主动介绍自己,而不是让对方无端猜测。但此之前,要确定拜访的对象准确无误。
比如,孩子第一次去某位老师的办公室,敲过门,被允许进入之后,如果没有见到要寻找的老师,就要主动问其他老师说:“老师,请问,某某老师是在这间办公室吗?”
再如,如果拜访亲友时孩子不认识开门的人,就要大方地询问,自己要找的人是不是住在这里,而不是从门外往里看或者转身离开。
再以打电话为例,对方接通电话后,孩子首先要问:“您好,请问,您是xxx吗?”以确定电话没有打错。比如,“您好,请问您是王老师吗?”“阿姨,您好,请问这是xxx的家吗?”“叔叔,您好,请问这是电信局吗?”等等。在没错的情况下,再主动自报家门说:“我是xxx。”之后再说事情。千万不可以对方一接通电话,就直接说事,否则就会显得很不礼貌。
另外,如果自己换了通信地址或联系方式,当以新的联络方式通知别人的时候,一定要说明自己是谁。
最后,如果孩子敲错房门或打错电话,就要赶快道歉说:“对不起,是我弄错了,打扰您了。”千万不可以转身就跑或者立刻挂断电话。倘若能这样做,孩子走到哪里,人们都会对他刮目相看。
教子箴言
我们是不是不禁要感叹:《弟子规》居然还教如此细微的礼貌细节?关于如何敲门、如何询问、如何打电话,恐怕是我们绝大多数父母都不一定懂得的细节。而礼貌是否到位,就体现在很多细节上。如果孩子能逐步落实这些教诲,他的道德修养便会逐渐提升,人生之路也会变得越来越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