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诡谈之阴阳风水师最新章节!
我一摸石碑,石碑上竟然沁出了血水,顺着碑面就蜿蜒而下,吓得我一下缩回了手,整个人都石化了。
“唉呀妈呀,闹鬼了,这石碑活了,流血呢。”小贱一蹦三尺高,惊讶的不行。
萧大瞎子和冰妃同样是倒吸了一口凉气,不可置信的看着这块石碑。
石碑通体由石块打磨而成,里面都是实心的,根本没有血管,这怎么会流血呢?
我立马联想到张大牙所说的话,他说这蘑菇村就是**,奶奶的,真是邪性啊。
这时候万里云赶紧过来,说:“你们千万别紧张,这不是血。”
说着,抹了一把石碑,把掌心递到了我的近前。
开什么玩笑,不是血怎么会这么红?我将信将疑的用鼻子闻了闻,我一蹙眉,的确没有血腥味儿啊。
“万大哥,这是?!”我想不通了。
万里云指着碑面说:“你们过来看看,这上面其实附着一层格外细小的植物,这种东西叫做血蔓蕨,细的跟丝线一样,最喜攀爬,它们从土里长出来,然后爬满了石碑,而这种植物的汁液是红色的,且根茎十分脆弱,不知道的用手一碰就会碎裂,从而蹦出血色汁液,就以为是流血了。”
我日,还有这么神奇的植物?!
我们四个人全都贴近了石碑,瞪着眼珠子就看。
果然,在灰色石碑上的确有一些细小的植被,竟是灰褐色的,跟石碑的颜色基本一致,本来就很细,颜色还一样,难怪我们看不出来呢。
小贱用手一摁,一股血色汁液就挤压了出来,附在石碑表面,流进了字体的凹槽里。难怪这些字体痕迹有很多暗红色的污垢,肯定都是血蔓蕨的汁液造成的。
“我的个姥姥,这东西还真有点意思啊,冷不丁的就跟人血差不多,我以为这石碑要成精呢。”萧大瞎子咧着嘴笑,大拇指一下一下的摁过去,血红色的汁液撒的满世界都是。
“你赶紧打住吧,哪儿这么上瘾。这石碑可不是俗物。”我看萧大瞎子玩儿起劲,一脚没踹死他。
萧大瞎子一边擦着手,一边嘿嘿笑:“咱这不是没见过么,对了,上面到底写的啥啊?”
“对啊,你说颂词,到底是给谁写的颂词?”小贱也问。
我眉头就蹙起来了,看了万里云一眼,因为这颂词很古怪。为啥呢,因为这是一篇歌颂康熙年间,准葛尔部落一位首领的。
这位首领名叫查干巴日。
看过《康熙王朝》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康熙跟准葛尔大汗准葛尔丹的较量。当时康熙为了稳住准葛尔丹,换取作战时间,就把爱女蓝齐儿嫁给了这个家伙(当然,这都是电视剧里演的,真正历史里并没有蓝齐儿这个人物),但十年后,双方还是发动了战争,康熙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里面的故事太占篇幅,老陈我就不多讲了,咱们首要说一下查干巴日,也就是石碑上的这篇颂词。
我先前为什么感觉到古怪呢,因为歌颂蒙古将领的颂词竟然用汉族的小篆去雕刻,这种错误,在封建社会下根本不可能发生,你想想啊,清朝和准葛尔部落都快打翻天了,有可能再去立碑歌颂仇人吗?要是康熙知道这事儿,肯定灭九族啊。
所以我就摸不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了。
“这上面写的东西都是一些陈词滥调,什么励精图治,爱兵如子,宽宏大量,用兵如神等等,反正把一个人夸的跟王八蛋一样,并且还是用汉人的手法。”我向萧大瞎子和小贱他们解释起来。
小贱对历史不太感兴趣,懵懂的点点头,也没言语。萧大瞎子挤着眉毛嘀咕:“这个这个,这个这个,怎么这么别扭呢。蒙古族跟清朝是冤家对头啊,汗人去歌颂蒙古将领…….有些说不通吧。”
嘿,这老小子的脑袋真灵,一点就透。
冰妃看我们几个猜闷儿,也不搭理我们,直接问万里云,这颂词到底有什么缘由。
万里云深吸了一口气,平视着石碑,淡淡道:“其实查干巴日是蘑菇村的恩人,之所以有汗人歌颂他,还得从几百年前的清朝说起。”
而万里云在讲之前,先跟我们交代了准葛尔部落的由来和具体位置。
明朝后期,蒙古族按照活动地域的不同,分为漠南蒙古(游牧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漠北喀尔喀蒙古(游牧于漠南蒙古的北方)、漠西厄鲁特蒙古(一作额鲁特、卫拉特,为瓦剌之后,游牧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
准噶尔是西部卫拉特蒙古中的一个部落。卫拉特蒙古在元时称斡亦剌、“外剌”、“外剌歹”,明称瓦剌,清称厄鲁特、额鲁特或卫拉特,国外学者又往往沿袭突厥语族习惯,称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卫拉特人最早居于叶尼塞河上游,以狩猎为生。十三世纪初归附成吉思汗,改营畜牧。在明末清初形成四部,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辉特部。
1640年,卫拉特各部和喀尔喀蒙古诸部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在塔尔巴哈台召开联合会议,准噶尔部落的称呼正式出现联盟会议上。1640年以后,在巴图尔浑台吉的治理下,准噶尔部逐步发展起来。
而发展起来的准葛尔部就位于外蒙的阿尔泰地区,挨着泰山不远(不是山东的泰山)。那时候跟康熙发动战争之后,双方交战粘稠,战况惨烈,其中就有一支骑兵插入了内蒙,来到了我们所在的这片区域内,而率兵的正是查干巴日。
为什么要来这里呢,是因为清朝视大兴安岭为龙脉,被重兵守护。连打猎的都不能进山,只能是一些打官围的,猎到了动物进贡朝廷。而查干巴日的目的就是率兵捣毁清朝的龙脉。
其实普天之下,龙脉很多,但真正能匡扶一朝之社稷的,那就少之又少了。大兴安岭算一个,昆仑山也算一个。当时都是重点保护的地区。所以准葛尔部的偷袭就是一场釜底抽薪的博弈。
按理来说,都过去断龙脉了,抓住之后起码扒皮抽筋,肯定不会去歌颂的。可后面的事情就有意思了。
那时候大兴安岭地区被称做关外,俗语说得好,关外有三宝,老参,灵芝,鹿胎角。那时候闯关东的人,都奔着深山老林里的宝贝去的,其中挖参就比较热门。
常言道:“七两为参,八两为宝
。”过去的秤小,十六两为一斤,八两就是半斤,如果挖到半斤的老山参就算得了宝了,下山卖给背了银子收棒槌的关内老客,但凡遇到识货的,也能发上一笔横财。
可前文我提到过,大兴安岭可是朝廷龙脉所在,多少军队驻扎在此,想要在这里面找参,无异于自己找死。不过也有很多变卖家当,孤注一掷来此地挖参的,正所谓靠河的吃水,靠山的打柴,你不叫挖是你的事儿,铤而走险是我的事儿。
所以有些人就自发的组织在一起,形成了‘参帮’拜的是五山老爷,还立下帮规,怎么找棒槌,怎么挖棒槌,这些个都有讲究,道道儿深了去了,一般外人也混不进来。
当时查干巴日偷袭龙脉的时候,正巧有一个一百七十人的大参帮合伙去挖棒槌,这挖棒槌有讲究,你不能拿着棍子,低着头在山上扒拉,你得往天上看,看啥呢,看鸟。
有一种鸟,关东人叫做棒槌鸟,又叫人参鸟,红嘴儿黄腹,小巧玲珑的。等啥时候参籽红透了,这种棒槌鸟就会往有老山参的地方飞,你听到有棒槌鸟叫唤,就赶紧往天上看,它往哪儿落,你就往哪儿追,那儿肯定有大棒槌。
那时候也巧了,大参帮一进山,好家伙,一下看到了十几只棒槌鸟,那是满天飞呀,一百七十多人都傻了,心说这是山神爷显灵啊,怎么这么多棒槌,于是乎这些人就分散开来,各自追赶,但这么一折腾不要紧,可就惊动了朝廷的官兵了。
上山挖参抓住了就是死罪,能直接就地正法,一场大屠杀就在老林子里上演了。别看一百七十人,可真跟朝廷较劲,真不是对手,被杀的人仰马翻,屁滚尿流,半个时辰就死了几十口子,漫山遍野都是惨叫。剩下的那些人也不追棒槌鸟了,赶紧跑吧,就这么一直跑到了蘑菇村这里。
当时这里没有村子,最先就是这一百多挖棒槌的人,官兵围追堵截就追下来了,这一百多人都快吓死了,心说这次没跑儿,都得死这儿。可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那时候查干巴日带着骑兵正好过来,几乎和官兵们撞了个满怀。
官兵当下蒙了,不知道为什么会碰到蒙古军队,而查干巴日也傻了,这次行动明明没有走漏风声,为什么会被阻截(当时都以为中了埋伏)。
所以一场凶杀恶战在所难免,官兵开始不敌,但增援部队源源不断的过来,最后就把查干巴日的蒙古骑兵全歼了。查干巴日也被乱刀砍死(特么的,死的真冤枉)。因为一帮挖参客,从而赢了一场战争,避免了龙脉的损毁,当时清政府得知消息,派八百里加急,要犒劳三军,康熙都动容了。
也正是因为战争胜利,跑到这里的一百多挖参客,豁免了死罪,说起来他们也算是间接性帮了忙,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这些人就成了苦力,专门帮朝廷往大兴安岭里运送辎重物资,这么一来二去,这些人就在这里安了家。
那时候漫山遍野都是蘑菇,索性就叫了蘑菇村。
这些挖参客之所以能活,说到底还是因为查干巴日的偷袭,所以他们就一门心思的认为查干巴日救了他们,就暗中雕了石碑,刻了颂词。但这玩意儿不敢露,露出来就是死,一直就隐藏在了山洞里面。
但是就因为一件特别邪乎的事儿,这尊石碑才重现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