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军工科技最新章节!
“事实上,我们这几年花在这个项目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研究这方面的技术。
说实话,真的很难,我们研究了不下几十种技术,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现实中,想要同时兼顾着两点,真的很难。
而就在我们的研究到了极点,已经没办法继续下去的时候。我们的一名研究人员突然灵机一动提出来了一个新的想法。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复刻电影里面的技术呢,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它的工作运行原来,为什么我们不能重新来设计一款微型纳米机器人呢。”
自己设计?张俊疑惑道。
周永辉点了点头答道:“对,自己设计。利用我们现有的技术以及我们可以攻克的技术来做出一款新的智能微型机器人。
首先我们对它的外形大小进行了重新设计,它在电影中的体积太小了,能够发挥的能力有限,而且也不好设计研制。所以我们将它的外形体积进行放大。重新设计的体积外形大小大概与我们的食指和中指长短。
除此之外,我们放弃了原有的三体式分离式结构,而是将电影中微型纳米机器人的三体式分离结构直接设计成为一个连接的整体。
重新设计后的智能微型机器人,它也是分为三部分,两边是两个机械臂,大概在两公分到三公分左右,而中间是一个万向驱动关节。
这个万向驱动关节可以灵活的旋转,弯曲,转向等等,非常灵活,结构可靠,力量也非常的可观。
在两侧的短机械臂中呢,分别藏着智能控制系统,信号传输系统,电源系统等等多个部分构成。为了保证它强大的续航能力,我们为其配备了我们最先进的超级固态电池。
在超级固态电池的加持下,它的单颗智能微型机器人待机工作时间能够达到两个周。如果是集群接合形态下的高强度运作,也能够持续运行六七个小时。
在两个机械臂的两段呢分别有一个卡钳连接装置,它在遇到其它的智能微型机器人后,会根据系统控制要求来自动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多关节结构的机器人。而多组,多个这样的智能微型机器人有序排列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电影中那种大规模智能微型机器人集群组合形态。
在解决了单个智能微型机器人的技术瓶颈后,我们还需要解决另外一个问题,甚至还应该说是我们的拿手绝活,这就是集群阵列控制技术。
这应该说是我们的看家本事了,可就是没想到这一次,在我们最强技术下翻车了。
我们的集群阵列控制技术,就是通过一套去中心化的集群控制技术来通过连接中多个单位,然后实现有机连接起来,并将所有个体的系统连接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个去中心化的庞大系统。
这个庞大系统可以统一控制整个集群,并能够精确到个体。即便是失去了其中的一些个体,也不会让整个集群崩溃,指挥减弱它的系统运算性能罢了。
理论上来说,这种去中心化的集群阵列控制技术应该是没有数量限制的,现实中我们也实现了数万架无人机共同飞行的极限实验,并取得了非常理想的实验成果。
可是在这种智能微型机器人以及其所组成的集群阵列组合形态上面,却遇到了非常棘手的问题。
首先自然是数量少,尽管我们已经实验了数万架无人机集群阵列组合飞行的实验,但是运用到这上面就出现了问题。
而且我们要控制的智能微型机器人远比这数万架要多得多,如此多的智能微型机器人,要将他们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图有序的组合排列在一起,这上面的难度要远比控制数万架无人机飞行难得多。
简单来说,这些智能微型机器人单是排列组合形态理论上来说就有无数种,那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个智能微型机器人的组合形态无极变化呢,这也就需要用到人工智能算法。
而单个的智能微型机器人非常的小,里面能够容纳的硬件非常的有限,搭载智能控制系统后,算力非常的有限。即便是将它们都排列组合在一起,它的算力也不可能高到哪去。
举个例子,一万台智能微型机器人所组成的集群阵列系统所拥有的算力,却比不上一台32核计算机的算力。
如此有限的算力,要处理如此庞大的数据运算,这非常的困难,也非常的吃力。如果算力不够,运算处理不及时,就会出现控制卡顿的现象,可能我们这边下达指令,要到几秒,甚至十几秒,几分钟后,那边智能微型机器人才会有所反应,这样就失去它原有的价值了。
因此,我们要提升单个智能微型机器人的算力,让它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提升数十倍甚至上百倍,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
所以,我们需要从低层做起,比如硬件中的处理器芯片,我们也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原有的单颗芯片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了,可如果安排多颗处理器芯片呢又会占地方。所以我们使用了一种全新的芯片制程工艺,那就是将多颗芯片堆叠在一起,形成一种多层芯片结构,我们称之为魔方。
这种芯片的算力是原来不同芯片运算能力的数百上千倍。当然了,如此大的运算能力,自然也会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比如它的特殊结构在全负荷运算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会直接影响芯片的运行计算性能,甚至较大的热量甚至还会烧毁芯片。
所以在运算的时候需要给它散热降温。可在如此小的结构内,怎么给这样一枚芯片降温散热,这也是我们所要头疼的问题。
除此之外,海量的智能微型机器人排列组合在一起,如何对这些智能微型机器人的系统进行有序的连接,这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技术难题。
采用传统无人机的无线连接技术显然是不行的,它只能充当辅助本分使用,而且传输速度也比较慢,所以必须要有一种新的传输方式。
所以我们在智能微型机器人两段连接卡钳的位置设置了接口,在连接的时候数据接口也会同时连接,通过线路来进行数据交换传输,从而提升它的数据传输运算效率,提升整体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