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八章 死与复仇(十八)

望舒慕羲和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新顺1730最新章节!

    威廉·皮特并不是先知,所以他也不可能知道工业革命之类的东西,也不知道英国在1790年前后开始爆发式增长、拉开个世界各国差距的根本性力量。

    但他终究是个有战略眼光的人,拥有一种战略上的敏锐嗅觉,并且相信英国的未来在商业和贸易上,而且非常理解殖民地经济的逻辑。

    虽然其实他赌错了,或者说迫于现实和传统的认知,?把未来仍旧赌在了蔗糖、烟草、和纽芬兰的鳕鱼上——以史为鉴到刻舟求剑的程度,自然知道,鳕鱼、蔗糖、烟草,是过去百余年欧洲经济贸易的发动机。

    以史为鉴的目的,是知兴替、明盛衰。

    皮特和辉格党与托利党都不同,英国是个很注重传统的国家,但传统本身是可以自己伪造的,?并且宣称这是传统的。

    辉格党和托利党对于“传统”这个的定义,都忙于去论证,?传统到底是君主制还是议会制。

    形成这样一个死循环:

    因为我们的传统——所以我们现在强盛——如果我们想要保持强盛——就要继续巩固传统。

    最终,这個问题,只能演变成“传统”到底是啥之争。

    因为这样的死循环,所以谁是胜利者,谁就能定义传统;而不是谁真的遵循传统,谁就获胜。

    托利党说,传统是君主制,并举例甲乙丙丁;辉格党说,传统是内阁与自由,并举例子午卯酉。

    皮特并不尊重这种自我定义的传统,他要是尊重传统,?他就不可能顶着“大平民”的旗号,去搞反对派从而获得威望。

    从历史中,皮特看清楚了英国这几年发达起来的真正原因,?破除了英国此时对于自己为啥发达了而不知的普遍焦虑。

    只不过因为他不是先知,?所以无法预判工业革命,但却凭借对史书的理解和总结,?靠着一种敏锐的天赋提出了全球殖民地战略,为今后英国纺织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基础。

    英国纺织业的发展,到底靠的是什么?

    是传统?

    是民族性?

    是自由的贸易?

    这些此时在伦敦叫声最烈的东西,只是解释现状的一种回答。

    而实际上,脉络是很清晰的。

    1647年,八十年战争结束,西班牙解除对荷兰的贸易禁运。

    荷兰处在莱茵河入海口,北连波罗的海、南接法国、沿着莱茵河向内是莱茵河流域的运河水路。

    什么地理位置,能敌得过大河入海口这样的地理优势?

    1651年,独栽者克伦威尔发现搞这种自由贸易,英国扛不住了,于是出台了《航海条例》。

    1654年,疯狂造舰的护国公,暴打荷兰,自由贸易争不过,那就武力解决,荷兰战败。

    1666年,出台《埋葬法案》。死了之后,?必须用呢绒布包裹埋葬,任何不用羊毛呢绒布包裹埋葬的,?罚款15两白银,?且此呢绒必须由本国生产。此法案一直持续到1814年,成为1666年到1814年研究英国家族、家谱的重要一环,因为所有人死后都必须在治安官那登记,后世伪造家谱,拿着当初的登记簿一看,连个羊毛呢绒的“寿衣”都穿不起,登记为“NAKED”,显然那就不是绅士。

    有一说一,大顺这边之前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确实不是什么好玩意儿,但也没离谱到死了之后买棺材板也得硬性规定必须买哪里哪里的。

    除了理想化的《管子》里面有这种思维和明确办法外,其余的很少见,而且也确实很少实践。

    1699年,出台《爱尔兰羊毛法》,爱尔兰禁止出口呢绒、所有呢绒制品由英格兰提供,招致了爱尔兰特色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爱尔兰人拒绝穿呢绒,选择穿亚麻布。

    1701年,东方棉布被东印度公司向英国倾销,各地的纺织业者、羊毛商人、圈地养羊的圈地贵族,都很不满,爆发了反抗运动和烧毁东方棉布运动,第一次棉布禁止令出台。

    1721年,第二次出台。

    1725年,兰开夏的棉花纺织业开始有所发展,但因为技术不足,是以纺出来的棉纱,只能做经线,不能做纬线。

    这是西欧棉纺织业的开端,为什么会出现在兰开夏?因为……兰开夏的气候比较湿润,使得纺织成的棉纱不容易断,想要学此的法国怎么也搓不成,因为法国的气候比起兰开夏更加干旱。

    1733年,兰开夏等地的棉纺织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依旧无法竞争过东方棉布。于是,《曼彻斯特法案》出台:英语词汇的特殊性,纯棉布是calicoes,是非传统的;曼彻斯特、兰开夏的布,是fustian,是传统的。这也是为什么刘钰可以搞专门出口的低端混纺布走私的原因,正规松江布是calicoes、他用羊毛亚麻等搓进去的出口布是fustian。

    至今为止,也就是靠着《航海条例》、《棉布禁令》、《裹尸布法》等等,从生到死的一整套法案,把本国的纺织业发展起来。

    并且依靠着殖民地——主要是北美,北美也算是片帆不得下海,不能去买荷兰法国的布料,只能买英国产的劣质布,由此保证了英国纺织业的发展。

    这里必须要再说明一下:珍妮机大顺用不了,这玩意儿只能做经线,而且这玩意纺出来的纱做的布,在大顺一匹都卖不出去,都不用松江布,就曹州曲阜等地的农家布,都能把这玩意的打出屎来,不管是价格还是质量。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后,北美一开始也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拒绝穿英国运来的布,鼓励妇女自己用纺车纺纱、织布。

    1779年,走锭精纺机,也就是骡机出现,英国布第一次在“质量”上,和印度持平,但还不如中国。

    算生产效率,已经高过了中国和印度。但是,因为物价问题,在价格上,依旧毫无竞争力。

    随后,英美开战,英国无法从美洲获得棉花和靛草,于是大量投资印度,种植棉花和靛草。同时再用军队和关税控制,摧毁印度的手工业。

    到1826年,已经有英国人看明白什么叫殖民市场了。

    【如果没有东印度公司的武力统治,曼彻斯特的工厂在一开始就会停止,甚至不可能再次启动,即使是蒸汽的力量。】

    【这一切是由印度制造业的牺牲创造的。如果印度独立,她本可以进行报复,对英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从而保护自己的生产产业免于毁灭。】

    【但,现实中,这种自卫行为是不允许的。】

    所以,此时大顺内部,如刘钰等人,对威廉·皮特的评价,是不怎么高的。

    因为威廉·皮特的政策,从后世的结果看,的确是造就了英国的繁荣。但这属于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皮特自己并不重视印度,而是依旧把未来赌在了过去经验的“鳕鱼、白糖、烟草”上。

    他无心插柳的举动,使得英国的纺织业在大发展的时候,拥有了一个广阔的、被为谋求“土地税”的东印度公司控制的印度;也使得在英美战争期间,英国可以从印度获得原材料。

    而威廉·皮特自己,此时依旧认为,加勒比是珍珠,北美是珍珠。

    实际上,真正的机缘在印度。

    或者说,英国崛起的真正原因,是工业革命。

    但威廉·皮特对工业革命这个趋势,并无任何的认知。但他的一些战略思想,在客观上为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他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条件。

    除此之外,刘钰对威廉·皮特评价并不高的原因,还是一个,但另一个就比较不好听了。

    另一个原因,是刘钰认为,威廉·皮特和后世那些昭和参谋差毬不多,或者说,这只是个在战术上暂时赌赢了的昭和参谋。

    脑子里压根没有真正的战略格局,意识不到一个根本的“打仗其实是个经济问题”的事实。有点像是那种对着世界地图,咔咔一通画,却不去考虑画的这几条线要花多少钱、钱从哪里来、问谁收税等等问题。

    而且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过于一厢情愿,思维方式总是认为,对方应该怎么样,却不考虑对方如果不接受、不这么样会怎么样。

    如果皮特不是昭和参谋式的的战略水平,那可能就是他是反对派起家,以至于习惯性地为了反对而反对。

    甚至在刘钰看来,要不是无心插柳的印度,皮特真的就是个暂时战术胜利最终导致帝国瓦解的昭和参谋,只不过无心插柳的印度和后续的英国工业革命,给他加了太多分而已。

    类似于疯了一般的七七之后、到处独走继续扩大侵略的那群参谋,结果在华北农村的青纱帐里,一下子找到了跨时代的黑科技,直接拉开了和地球其余国家的代差。事后咋评价,难道说那些没脑子的独走派,就是战略大师?

    是以,在刘钰看来,皮特的水平真就一般。

    不过,也正是因为皮特明白殖民和侵略,通过对英国过去百年的历史,明白了英国的财富之所在。

    他破除了“不知为何而富”的那种焦虑。

    他也破除了对传统的神圣迷信,以及对那些扯淡说辞的信任。

    所以他才制定了“全球战略”,要利用舰队,摧毁法国和西班牙的贸易,使得英国扩大《航海条例》的范围,只能让英国赚取贸易和二道贩子利润。

    也因为他隐约知道英国发展起来的本质原因,所以他才对大顺这次参战到底想要什么,惊恐不安。

    如果,大顺真的想要贸易。

    那么,英国的纺织业,就完了;英国的金融业,也完了,英国的地理位置是不如在莱茵河入海口的荷兰的……

    或者说,他所熟知的、找到了本质的、英国这百余年发展所依靠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两大原始积累的法宝,就完了。而这两大法宝,是他破除了那些焦虑之后,所认知的英国强大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