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亢州往事最新章节!
朱国庆不屑地说道:“我就说这女人就不能管钱,狗屁不懂,你看南城,不良贷款的比重就很少。”
“呵呵。”彭长宜不好说什么,只是笑。
朱国庆是属于樊文良和王家栋这个序列里的人,按说和彭长宜也该是一个队伍里的,但是这个朱国庆深谙官场生存之道,就在樊文良走后,钟鸣义到来的这段时间里,他韬光养晦,不声不响,只干着自己该干而且不得不干的工作,从开发区退出来后,几乎没有再插手开发区的工作。
他抓住后任总是喜欢否认前任的心理,在某些观点上他总是能恰到好处的迎合钟鸣义,这就使得钟鸣义慢慢转变了对朱国庆的看法,尽管这种烙印无法完全抹去,最起码钟鸣义看着朱国庆顺眼了许多。
钟鸣义的老婆尽管长的很丑,但是他们却有一对漂亮的儿女,儿女都随钟鸣义,儿子长得高大魁梧,女儿长的更像钟鸣义,浓眉大眼大不说,而且身材高挑皮肤白皙,在考大学的时候,报的是北京一所艺术学校表演专业,由于分数不够没有考上,这个女儿就十分憋闷,大门不出二门不卖。
钟鸣义很是喜欢这个女儿,托了一些关系也没有起作用,在一次闲聊的过程中,朱国庆得知钟鸣义女儿的事后,说道:“那就出国上去。”
钟鸣义说:“国内大学都没考上,还考得上国外的。”
朱国庆说:“国内考生多,好大学少,当然竞争激烈,外国就不是那样了,好的大学多,考生少,许多专业都招不满。”
钟鸣义一听的确动了心,说道:“你有这方面的关系打探一下。”
朱国庆说没有问题,我已经给别人办出去过几个学生了,只是没有艺术类的学校的。
于是,第二天,朱国庆便拿着一叠厚厚的资料送到钟鸣义面前,钟鸣义一看,全是英文,自己一个都不认识,朱国庆告诉他,这是澳大利亚一所艺术学校的资料,可以先读预科,据说好莱坞都来这里选演员。
原来,朱国庆的弟弟是国内一家专门从事热力发电工作的部门管理人员,他就职的公司和澳大利亚国内企业有合作关系,朱国庆就是通过弟弟给钟鸣义的女儿在澳大利亚找的学校。
钟鸣义很高兴,当天晚上就回家了,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女儿,就这样,钟鸣义的女儿远赴澳大利亚,攻读了自己喜爱的艺术类学校。当然,朱国庆也赞助了一笔可观的留学费用。
不久以后,朱国庆的弟弟回来,钟鸣义热情款待了他,当钟鸣义向朱国庆的弟弟介绍了亢州目前火热的经济形势后,就感叹当地用电不足掣肘经济发展的窘况,朱国庆的弟弟就建议亢州自己建一个热力发电厂,这样既可以缓解当地用电不足的局面,剩余的电还可以并网卖钱,这可是一个大工程!
这一个工程就相当于无数个党政部门的小实体,急于求成、好大喜功是钟鸣义到亢州后一个显著工作特点,他和朱国庆的弟弟一拍即合。
随后,便到国内其它地方参观取经,最近还准备去澳大利亚考察。
彭长宜感到朱国庆最近很是春风得意的样子,尽管朱国庆不打听北城的事,但是对电厂的事却非常热心,通过弟弟的关系,他陪着钟鸣义已经参观了两个地方的电厂了。
前期所有参观考察的工作都是朱国庆主持的,将来这个项目真正上马,肯定是他主抓。手里攥着这么一个大项目,说话办事底气就很足,就跟别人不一样。
另外,彭长宜不得不想到的是,如果张怀因为年龄关系退二线的话,那么常务副市长就有可能是朱国庆顶上来,所以朱国庆表现出比以往更加积极的工作热情。
只是江帆对这个项目似乎一点都不感兴趣,他从来都没在会上提过,甚至私下里也没有提过,朱国庆和钟鸣义愿意考察就考察,愿意参观就参观。
只是有一次在跟九三学社座谈中,他说了一句话,让彭长宜多少摸到了他对这个项目的态度,他说:以后高污染的企业亢州将不予引进。
这是不是等于在表明自己的观点,因为热电厂就属于高污染的企业,是国家近年来控制上马的项目,是不是又像基金会那样,他对这个项目不热情,是已经预测到了这个项目的未来。
后来,彭长宜也做了一些功课,了解了一下当时热力发电的形势,的确跟预想的那样,只是他不知道,钟鸣义和朱国庆是否想到了这一层,还是他们有解决的办法?
送走了朱国庆,彭长宜就出来了,他来到三楼,部长屋的门紧闭着,不知他是否还在屋里,卢辉还说中午和部长坐坐,让彭长宜陪着,快到下班的点了,还没有接到他的电话,也不知道是怎么安排的,钟鸣义还没有回来,叶桐怎么办?
他来到接待室,看见叶桐已经从沙发上起来了,正在接电话,她只是静静地听着,嘴里不停地说:
“好的,好的,我这就跟他们联系。好的,王总编再见。”
合上电话,叶桐看了一眼彭长宜,说道:“你们书记是不是还没有回来?”
彭长宜点点头,说道:“是的。”
叶桐担心地问道:“是不是……基金会真的出事了?”
彭长宜一愣,说道:“实不相瞒,是有人听到小道消息,说基金会要被取缔,许多储户就拿着存折来取钱,两个基金会只好被迫关门,书记和一名常务副市长去北城基金会了。”
叶桐说:“我刚接到报社打来的电话,我们主任跟我说亢州有人打电话到报社,反应了这个问题,说是老百姓的钱没了保证,问问基金会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的钱到底还能不能取出来。”
彭长宜知道京州报社自从换了总编叶天扬后,加大了舆论监督的力度,把原来只占一豆腐块的“读者来信”扩展到每周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