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称霸五代十国最新章节!
在我国明朝开始使用火绳枪的时间和日本差不多,都应是16世纪早期,明朝应比日本更早从葡萄牙引进这种武器。
但日本由于处于战国时代这一特殊时代环境,因此自1534年引进火绳枪后,便迅速推广。由于战争的需要,火绳枪在日本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因此实际上日本的铁炮制造技术后来居上,16世纪后期便在某些地方超越了西方。
中国虽然引进较早,但是没有迅速发展。直到当时不断掳掠沿海的倭寇用上了火绳枪,明朝军队才开始批量装备以之对抗。当时正值戚继光抗倭,戚继光对火绳枪的威力评价很高,认为这是杀敌最有效的兵器。
从元朝开始,中国便有筒形发射式火器,称之为火铳、突火枪,但性能并不是太好。到了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在朱纨领导的“双屿大捷”中,明军打败了葡萄牙人与倭寇联军,并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火绳枪的日本工匠及枪支。
后有马宪、李槐等人学习制造火枪的方法,并加以研究和改进,终于在十年后造出了?“鸟嘴铳”,简称为鸟铳。?鸟铳枪管用熟铁打造,长约112~150厘米,重约5~6公斤,有准星、照门,安装木托之上。铳口长出木托二寸,托后七寸向下弯曲,通条一根别再托上,重三两,另有火绳。
每次发射时装火药三钱,铅弹重三钱。它的口径在9~13毫米之间,射程可达300米左右,鸟铳与同时期其他火枪相比,有身管长、口径小、重量轻,便于使用等特点。并且由于枪管长且直,所以较易打准;前手拿铳腹,所以发射时火药不会夺手;双手俱托铳身,所以瞄准精确;并且使用龙头类火绳发火机,所以不用考虑火绳是否熄灭。
戚继光到达蓟镇之后,发现蓟镇武器样样不行,“不知较量异用之术”,见蒙古骑兵使用弓箭,明朝守备军也用弓箭。但蒙古骑兵自幼学习骑射,弓长矢重,明军岂是对手?所以戚继光开始改善武器装备,用优于敌人的火器对付敌人弓箭,蓟镇驻军大量配备鸟铳等火器。
但当时中国工匠制度有问题,枪管制造的合格率低,发射时经常炸膛,明军批量订造的火绳枪有时甚至多数不堪使用。戚继光对此也是非常遗憾的。这就是明军火器装备并不很多
火绳枪得不到重视的主要原因。戚继光所发明的“鸳鸯阵”事实上就是一种冷兵器的步兵战术,同时还发明的一种竹制的怪兵器名字叫“狼筅”,狼筅曾经在元末明初矿工起义军中有矿工发明,后来戚继光认为可以用来克制日本刀,用途是克制日本刀的。
但当时戚继光等名将对火器的战术使用也作了很深的研究,可见中国对火器的运用和发展并非不重视,相对于日本只注重火绳枪一种火器,明朝则是火枪,轻重火炮等多种火器齐头并进。
明朝鸟铳的射击过程,现在看来,是够麻烦了。据赵士桢的传授,可分为以下步骤:倒药(将火药从药罐中倒入药管中,每管药发射1发弹),装药(将火药从铳口倒入铳膛),压火(用随枪的仗装膛内火药压实压紧),装弹(取出弹丸装入铳膛,然后用仗将弹丸压入火药中,装门药(将发药罐中的火药倒入药室的火门内,把药室填满,使之与铳膛内的火药相连,而后将火门盖盖上,以防潮湿),装火绳(将火绳装入扳机的龙头式夹钳内,准备点火),这时即以准备完毕,射手处于听命待发状态。射击时,需打开火门盖,点燃火绳,以蹲跪姿或立姿瞄准扣动扳机发射。紧急时也可直接向火门点火不瞄准发射。
鸟铳存在点火时易受风、雨影响以及点燃火绳时要保留火种和燃着的火绳不能维持较长时间等缺点。萨尔浒之战时,明军西路军在萨尔浒山上见努尔哈赤的八旗军来攻,即令各队结营列队以待。
当后金军进至山下时,即刻下令开炮轰击。战幕方拉开,雨雪忽止,天降大雾,弥漫山谷,视线不清,咫尺之外,难分敌我。
明军个个恐惧,人人心慌,便点燃松枝当火炬。这恰好把自己完全暴露在金军面前,金军利用其火光,使用弓箭,箭无虚发,每发必中。
明军虽有火光易于点燃火枪,但因在明处,难寻目标,非但未能伤敌,自己反吃大亏。加之黑色火药惧潮湿,雨雪中使用不便。萨尔浒之战正好在雨后初晴,湿度最大时,不用火烤干,便无法射击。
所以八旗军愈战愈勇,步步逼近,攻入明营,一举夺取了萨尔浒山营寨。萨尔浒之战中,鸟铳(火绳枪)的缺陷暴露无遗。
至于后来的清朝,由于是马背民族出生。为保持满洲弓马骑射之本的有意抵制火器。康熙年间,有火器专家戴梓发明“连珠铳”,一次装填之后能贮存弹丸28发,后人有称为“世界上第一种机关枪”,但却没有被普及,戴梓本人更被流放盛京,其发明只能“器藏于家”,逐渐失传。
雍正时期,“以满洲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重新强调刀枪弓箭的作用。乾隆时,更谕令各省督抚“不动声色,将鸟枪改为弓箭。”最终导致清朝火器技术逐渐地落后于西方,拉开了差距。
燧石枪是一种枪口装弹的滑膛燧发式武器。最初的燧石枪是轮式燧石枪,用转轮同压在它上面的燧石摩擦发火,以后又出现了几种利用燧石与铁砧撞击迸发火星点燃火药的撞击式燧石枪。燧发枪与过去的火绳枪相比,射速快,口径小,枪射短,重量轻,后坐力小,主要样式有步兵燧发枪和龙骑兵燧发枪,燧石枪曾在军队中使用了约300年。
1259年,中国就制成了以黑火药发射子弹的突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随后,又发明了金属管形射击武器—火铳,到明代已在军队中大量装备。从枪管后端点火的火门枪发射时非常不便,阴雨天气时几乎不能使用.
14世纪时欧洲也有了从枪管后端火门点火发射的火门枪。15世纪欧洲的火绳枪,从枪口装入黑火药和铅丸,转动一个杠杆,将用硝酸钾浸过的阴燃着的火绳头移近火孔,即可用手点燃火药发射。
比较有名的火绳枪是16世纪20年代出现于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枪。这种火枪的口径在23毫米以内,枪重8-10千克,弹丸重约50克,射程达250米。弹丸用木制的或铁制的通条从枪口装填。装备“穆什克特”火枪的步兵称为火枪手。由于火绳雨天容易熄灭,夜间容易暴露,这种枪在16世纪后逐渐被燧石枪所代替。
宋理宗开庆年间,宋军发明此种管状火器。以巨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子弹。点燃引线后,火药喷发,将“子窠”射出,射程远达150步(约230米)。是世界第一种发射子弹的步枪。发展历史,中国的早期火枪,在宋朝时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叫做“突火枪”,其基本形状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
其发射时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铁管,右手点火,发出一声巨响,射出石块或者弹丸,?弹丸最大射程可达300米,有效射程达100米。
中国发明的突火枪是所有现代管状喷射武器的鼻祖。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突火枪的发源地是在古时候的寿春,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寿县,这是一个文化古城,曾是四朝古都,就是在这里有人发明了突火枪。
据历史记载,突火枪,据《宋史·兵志》载:开庆元年“又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
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威力、射程加大,两且增加了“子窠”。这“子窠”就是最原始的子弹,可在火药喷发时,将子窠发出,打向目标。
突火枪的出现无疑是火器发展中的又一重大进步,这种火器中的子窠大约是用瓷片、碎铁、石子之类组成,是后世各种管状类火器中弹丸的先河。
传入西方时间,1260年蒙古帝国的军队在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缴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从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阿拉伯人与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战争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药兵器,例如阿拉伯人进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时就使用过火药兵器。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