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图谋不轨

燕西风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明朝大丈夫最新章节!

    河南连月大雨,黄河决口,无数田地被淹,更有无数人流离失所,消息终于传到了京城。

    朱由检听了这个消息大惊,急忙召开朝会,把诸臣招来商讨应对之策。

    但是没过多久朱由检就后悔了,因为那些大臣们又开始胡扯了。

    朱由检冷眼看着下面这一众大臣们,他就搞不明白了,黄河决口,老百姓被淹,用得着扯那些没用的吗?

    尤其礼部和钦天监那帮官员,老百姓遭了水灾,让户部筹措粮食,调粮赈灾不就完了?怎么就扯上上天警示了呢?老天爷下大雨,黄河决了口,跟奸臣当道怎么能扯上关系?

    还有你们说的奸臣是谁?不就是内阁首辅周延儒么?难道罢免了周延儒,这老天爷就不下大雨,不发洪水了么?

    看着下面这些大臣们一个个引经据典,说的是口沫横飞,朱由检听的是头大如斗。

    朱由检在登基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但是朱由检并没有气馁,他认为只要他励精图治,下面的人群策群力,中兴大明并不是不可能。

    但是过了这么多年,局势非但没有起色,反而越来越差。

    这些年,几乎年年都有天灾,陕西已经连续四年干旱。

    有天灾不可怕,挺一挺就过去了,可怕的是天灾还伴着人祸。

    从他改元那一年起,陕西就不断有老百姓造反,灭了一拨又起一拨。

    好容易把陕西的大部分流寇给灭了,剩下的又跑山西去闹腾,好在曹文诏和李景两人已经把流寇消灭了大半,再加一把劲就可以平了。

    眼见局势渐渐稳定,谁承想,山西河南那边突然又下雨了。

    连续干旱了多年,下雨本来是件好事儿,可这雨下起来就不停,连续下了一个多月,黄河竟然决口了。

    要是不赶紧救灾,老百姓没吃的,这不是逼他们造反么?就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些人怎么就不明白了,都火烧眉毛了,还扯什么上天示警?

    朱由检就搞不明白了,难道大明的官员都是这副德行吗?怎么换一批是这个样,再换一批还是这个样儿呢?

    将目光从下面的官员身上一一扫过,看了一会儿,朱由检愕然发现下面这帮人几乎人人都说过话,可偏偏最该说话的户部尚书黄汝良却一句话没说。

    轻轻咳了一声,打断下面诸臣争议,朱由检说道:“黄爱卿,你身为户部尚书,赈济灾民乃是你的正管,可有什么建议?”

    黄汝良看了朱由检一眼,心里实在是有些无奈。

    户部没钱,让他说什么?他倒是想赈灾来着,可拿什么赈灾?

    本以为,这帮人插科打诨,把这事儿糊弄过去,谁知朱由检终于找到他的头上了。

    皇上既然问话,躲是躲不过去了,黄汝良急忙侧身出列,然后说道:“陛下,户部现在只有三万两银子,边军的饷银现在还欠着呢,粮食只有五千余石,这还是硬凑出来的。这点儿钱粮如何救灾?还请陛下发内帑吧。”

    朱由检闻听顿时有些丧气,自己就不该问黄汝良,每次跟户部要钱粮都说没钱,然后就跟自己要内帑,好像自己的内帑花不完似的。

    朱由检自己心知肚明,他的内帑早就空了,前年杨鹤到山西清剿流寇的时候,他还是好容易才凑出十万两银子。

    叹了口气,朱由检摇头道:“朕的内帑早就空了,现在后宫已经开始裁减人员,节衣缩食了。”

    听朱由检说没钱,黄汝良道:“既然皇上没钱,那微臣也没有办法。”

    朱由检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心道:“偌大的大明怎么就穷成了这样呢?”

    朱由检正害愁呢,忽听殿外传来急报,接着就见一名内官一脸喜色举着几封奏报进殿。

    那内管到了阶前跪倒说道:“启奏陛下,河南巡抚,河南布政使,河南府知府,开封府知府奏报河南一地正在大举赈济灾民。”

    “什么?”朱由检闻听大喜,众大臣闻听大惊。

    朱由检喜的是,下面这些地方官员做事干练,不等不靠,已经开始自救。

    众大臣惊的是,河南这帮孙子从哪弄来的钱粮救灾,平时一跟他们提收税,就说这里闹灾那里闹灾,总之就是没钱没粮,现在竟然开始赈灾,这些钱粮是随天上的雨一起落下来的吗?

    “快拿来给朕看。”朱由检急道。

    那内官急忙上前将奏报递上,旁边王承恩上前接过,递于朱由检。

    朱由检接过随手打开,粗略看了一眼,赞了声:“好,做得好!”

    接着又打开其余几封奏报,看完之后连声说好。

    下面户部尚书黄汝良见了,小心问道:“陛下,河南这次遭灾波及范围不小,不知河南众位官员拨了多少赈灾粮食?”

    朱由检举着奏报笑道:“河南府凑集了一万石粮食,开封府各地州县一共凑集了十万石粮食。”

    “嘶!”听了这个数字,黄汝良倒吸一口冷气。

    对于这个数字,黄汝良并不怀疑。

    河南的地方官员若是作假,决不会报这么大的数字,报个万把千石就可以了,报这个数字就说明他们确实弄了这么多的粮食。

    只是这十多万石粮食,这帮家伙从哪凑出来的?

    黄汝良正琢磨呢,殿外又传来奏报。

    看到进殿奏报的官员,在场众官员心里咯噔一声,心中俱道:这次只怕是没好事儿。

    无他,这次来奏报的是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

    骆养性进殿给朱由检行礼之后,拿着数封书信说道:“启奏陛下,臣接到密报,河南一地众官员弄虚作假。”

    众官员闻听心中大怒,锦衣卫这帮人的狗爪子又伸出来了,竟然举报封疆大吏。

    骆养性见众官员对自己怒目而视,神情颇有些尴尬,不过还是接道:“启奏陛下,密报里说,河南赈灾的粮食并非河南所筹,而是山西参将李景和开封周王千岁出的粮食。其中李景从山西带了五万石,周王千岁出了六万石。据说山西参将李景随后又调集了大批粮食,此时正运往河南。”

    众人闻听大惊,山西参将李景?那不是年前提的么?以前好像是个富商来着,他怎么跑河南放粮赈灾了?

    随即某些人精神大振,今天议的是河南大水,赈灾放粮的事情,没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什么事儿,这回可把他们憋坏了。

    猛听山西参将李景到河南赈灾放粮,顿时群情激奋,首先跳出来的便是山西道监察御史董炳泉。

    “启奏陛下,臣弹劾山西参将李景擅自越境放粮意图不轨。”董炳泉上前说道。

    听董炳泉弹劾李景图谋不轨,众人尽皆骇然。

    言官们虽然整天弹劾这个,弹劾那个,但是很少有用这么重罪名弹劾人的,毕竟大家同朝为官,不是什么生死大敌,没必要跟人玩命儿,只要把对手赶出朝廷即可。

    但是董炳泉弹劾李景的罪名,却是要把李景往死里整。

    要知道皇帝最怕的就是领军的将军拥兵自重,因此明朝跟宋朝一样,施行的是以文制武的国策,并且对武将制定了诸多的限制。比如负责防御的将领,不得命令不许越界,负责作战的将领,不得军令不许跨境追敌等等。

    李景是参将,参将的职责就是保护地方,是防御型的将领。

    负责防御的将军未得军令擅自越境,形同谋反,逮住那可是要满门抄斩,诛灭九族的。

    董炳泉弹劾李景说的是皇帝最忌讳的事情,那自是要致李景于死地。

    说实话,当听到骆养性奏报说李景运粮到河南赈灾时,朱由检并没想到李景此举有什么不妥,甚至还认为李景此举乃是一心为国。

    但是听了董炳泉弹劾李景的罪名之后,朱由检顿时沉思起来。

    从心里说,朱由检对这些言官们可谓厌恶到极点,根本不愿意听他们说话。

    而且朱由检知道董炳泉为什么要弹劾李景。

    因为许鼎臣和曹文诏保举李景时,说李景是商人出身。

    在明朝,商人的社会地位为是最低的,士农工商,排在最后一位,文人们连武将都瞧不起,何况是一个商人?

    李景凭空出现,先是绛州守备,后升山西参将,还授从二品的镇国将军衔,擢升的速度实在太快,可以说严重地刺激了那些文官们的神经。

    我们寒窗苦读十余载,参加了无数次考试才有了功名,混到现在才七品,你一个商人,也没见你干什么事儿,就成了从二品的参将,待遇相差实在太大。

    董炳泉弹劾李景实际上是嫉妒心在作祟。

    但是董炳泉弹劾李景的罪名,却不得不让朱由检考虑。

    不过朱由检也不是糊涂人。

    他知道户部的底子,户部连边军的军饷都拖欠,哪里会给李景发军饷?

    李景当了山西参将到现在,朝廷还没给人家发过一文军饷,送过一粒军粮。

    说白了李景只是挂了个朝廷的官衔儿。

    别人当官儿都有薪饷,到了李景这里一个钱没有,然后要拿人问罪,这也太说不过去了。李景现在要是还是商人,那么他到河南赈灾的话,朝廷怎么也得给他发一个义商的牌匾,然后封他一个官身。合着李景是商人出去赈灾就得嘉奖,当了参将出去赈灾就得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