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大明军工帝国最新章节!
十月的京师已经颇有些冷意了,到处凉风习习,虽然不至于冰冷刺骨,但也能吹的人浑身拔凉拔凉的。
天气是如此的冰凉,很多人内心却是火热火热的,且不说那些造纸作坊和印刷作坊的老板像癫痫病发作了一样,到处疯狂采购,疯狂招人;光说各部衙门里的小吏们,那也跟脑袋抽疯一样,一没事就趴桌子上奋笔疾书,那会儿可还没流行写小说,这些精神病患者难道都准备著书立说吗?
这个,当然是不可能的。
在古代,著书立说一般都是大文豪,大诗人才能拥有的殊荣,就算你想出本杂文什么的,最少也得是一甲出身的翰林或者遮吉士,像各部衙门的小吏一般都是举人出身,最多也就是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敢写书,不怕笑掉人大门牙吗?
他们自然不是在写书,而是在给新邸报写报道。这几天通政使司竟然也跟抽了疯一样,把新邸报的求稿通告贴遍了京师各个衙门,诡异的是,各衙门的高官们都当没看见一样,不闻不问!他们不是真没看见,只是不敢管而已,皇上在朝会上可是发话了,谁敢阻扰通政使司办报就要谁好看。
各衙门的高官也乐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他们不是来要钱的,而是给手下的小吏们送钱的,就让他们送吧。
开始各衙门的人都不大相信,一篇千字的文章十两银子,开什么玩笑,大家可都是读书人,真要发起狠来,一天写上万字都不是不可能的,一天能赚一百两,简直是天方夜谭!
总有些闲的无聊的,坐那没事干,写了几篇相关文章,扔进通政使司放在各衙门口的收稿箱里,就当消遣了,反正就算不采纳也给一百文工本费,一天一百文,一个月可就是三两银子,一家人的口粮都够了,当然,前提是通政使司不是骗人的,他们得真给钱。
通政使司自然不是骗人的,第二天所有投稿的人都收到了钱,当然大多数都是工本费,但也有极个别的人收到了十两银子的稿费。
这下京师各部衙门都炸锅了,原来真有十两银子一千字这回事,谁不写谁就是傻逼,就算没十两,一百文不也够买点小酒喝喝了,一千字的文章,多大点事啊,最多一个时辰就写完了,他们这些衙门里的坐班一天最多也就忙活一两个时辰,有的是时间。
于是,京师各衙门里六品以下的官员一闲下来就开始埋头做文章,那些不想写的都被逼着写了,没办法,你不写同僚都骂你傻逼啊!
吴梅村这里可遭了罪了,头天还好点,就几十个人投稿,文笔都还可以,没点自信的人也不敢来丢这个丑啊,他挑了几篇最好的,让属下第二天把稿费全给人送去了。
这下就不得了了,第二天他收到了几百份,看的他眼睛都快肿了才看完,第三天直接就是一千多份,打死他都看不完啊!他只得把属下召集起来,大概说了一下筛选条件,然后让他们先把关,能挨的上边的再交上来给他过目,就这他都看了一整天才看完。第四天还是一千多份,他整天都被埋在稿件堆里,连吃饭上厕所手里都拿着几份稿子在看,看的他都快吐了。
不过这样也有一个好处,很多稿子就算达不到发表的标准,但描写的内容却又很多可取之处,只要稍微综合一下,再润色一下一篇合格的文章就出来了。现在如果再让他写,他一天绝对能写十篇,当然,这有点剽窃的嫌疑,他不屑为之。所以,他决定不到实在凑不齐稿件的时候,他是不会再出手写文章了,因为一想到题目,各种未采纳的稿子里面那些精彩片段就会自动出现在他的脑海里,根本就不用他构思,直接摘录几段就成了,这跟抄有什么区别啊!
就这样《新京报》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源源不断的送到朱慈炅这里,最少一天一期,有时候一天两三期,反正除了前三期内容是定死了的,其他的都可以根据投稿的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哪一期凑齐了十篇文章,哪一期就先做出来呗。
这个时候可没有电视也没有网络,当天的新闻当天报那是不可能的,时间偏差只要不超过一个月,那就算是新闻了,当然,如果遇到重大事件当天就能收到消息,那插进当天的报纸里也是可以的。
朱慈炅一期一期认真的看着,吴梅村毕竟是新科状元,文采那是没得说,经他编辑过的文章基本上都形象生动、言简意赅,但有些文章与他要推广的东西切合的并不是很好,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这个是正常情况,吴梅村又没有见过后世那种铺天盖地的宣传手法,他拿捏不准要点也是情有可原的。所以,一般看完一遍之后,朱慈炅都要把吴梅村叫到跟前耐心的指导一番。
几期之后吴梅村终于完全理解了朱慈炅的意思,要点拿捏慢慢变的精准,朱慈炅至此也松了口气,终于不用一天到晚研究报纸了,那玩意还真不是个皇上该干的活。
报纸定稿以后就要送去排版印刷了,印刷作坊的老板们那叫一个积极啊,他们特意定制了一批跟报纸差不多大小的外框,保证每面都能一次印刷完成;他们还将印刷工作台都改成报纸大小了,这样工作起来效率更高;至于人员,他们更是多招了一倍,每个台面都是两套人马轮流上阵,一天十二个时辰疯狂印刷。
印好的报纸一车一车的送到通政使司衙门,他们小小的库房一天就塞满了,后面更是把各处办公场所都塞的满满的,几乎到处都是。
吴梅村看着这日渐堆积的报纸,犯愁了,这么多,怎么分发到个人手上去啊!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细想起来确是困难重重,大明两京十三省幅员是何其辽阔,就算是快马加鞭,跨过一个省都得两三天,送到最边远的省份去,半个月时间能到那都算快的了!而且不光送到就完了,你还得分发下去啊,谁来分发?
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吴梅村的职权范围,他不得不再次向皇上求助。
朱慈炅刚听到这个问题内心也是崩溃的,他发现自己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明朝这会儿没网络也没传真机啊,这报纸怎么传递!他开始冥思苦想起来,他隐隐记起来好像前世还没有没有网络和传真机的时候就开始有报纸了,这报纸到底是怎么发行的呢?邮局,对,是邮局发行的,问题明朝也没有邮局啊!
没有邮局怎么办呢?没有就让他有呗,当皇帝就是这点好,在别人眼里压根就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他看来却相当简单。邮局,只要知道是个什么样的机构,还怕建不起来吗?
他立即把一众亲信召集起来,直接了当的提出了建邮局的设想,他将邮局的大概作用一说,让他们分析一下,这邮局到底多久能建起来,需要花多少钱,需要增加多少人员。
却不曾想,他话刚落音,孙元化便面色古怪的看着他,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朱慈炅好奇的问道:“初阳,怎么了,有什么地方不妥吗?”
孙元化吞吞吐吐的道:“皇上说的这个邮局和驿站倒是有点像,微臣是想,能不能干脆把驿站改造成邮局算了,这驿站的驿卒众多,一直是兵部的一个大负担,如果......微臣是说如果啊,如果能让吴大人分润点利润出来当驿卒的月饷,那驿站多个传送和分售报纸的事情,也不是不可以的。”
驿站,这个朱慈炅倒是有印象,史书上好像说李自成就是驿卒出身,是因为崇祯听信大臣建议,裁撤驿站,使李自成失了业,他才造反的。
所以,前几年,有个大臣上奏折建议裁撤驿站,摄政王朱由检做不了主,来问朱慈炅的时候,朱慈炅气的直接抢过崇祯手里的毛笔,在奏折上画了个大大的叉叉。尼玛,想逼李自成造反吗?想害死朕吗!
结果,李自成还是反了,让他好不尴尬,所以,朱慈炅对驿站的印象十分深刻。他那会儿哪里知道,李自成其实就是个流窜杀人犯,指不定什么时候就露馅了,你裁不裁撤驿站他都会造反!
现在想起来,这驿站可不就跟邮局差不多嘛,还好当时没有裁撤掉,不然这会儿就要大费手脚了。
朱慈炅当场就拍板了,你兵部嫌负担重是吧,干脆直接把驿站改成邮局,划归到通政使司衙门,除去原来的接送官员的功能,保留传送公文的功能,再加个传送和分售报纸的功能,而且每卖出一份报纸给他们分一文钱,粮饷户部照拨。至于以后官员出外公干都由所属衙门各自核报开销,不再由邮局免费提供吃住。
世界闻名的大明邮政就这样诞生了,在归属通政使司衙门后,各地驿站的驿卒逐渐脱离了军籍,邮局从军用性质的公文中转站逐渐发展成为集通信、邮寄物品、发行报刊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部门。
有了邮局发行报纸就方便多了,吴梅村将一捆捆报纸贴上封条以后,开始通过邮局往大明各地分发,十天之内,前三期《新京报》准时印刷完成派往各地,就等日子一到,拆开封条,免费发放到各地读书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