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二 科举出题

话糙理不糙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大唐之理工天下最新章节!

    几日后的宰相会议,长孙无忌给李治递过来几张纸。原来这就是今年拟定的科举的策问题目。

    这两道题是这样的:(以下出自《全唐文》第五部卷4,贞元二十一年礼部策问五道)

    “问:古之善为政者,在得人而巳,在求理而巳。周以功德诏爵禄,秦以农战居职员,汉武帝诏察茂异可以为将相者。夫功与德,非常才所及也;农与战,非筮仕所宜也;安危注意之重,非设科可俟也:是三者同有利病,幸错综言之。又三适之宜,九品之法,或计户以贡士,或限年以入官,事有可行,法有可采,制度当否?悉期指明。”

    “问:夏殷周之政,忠敬文之道,承弊以救,始终循环。而上自五帝,不言三统,岂备有其政?或史失其传,嬴刘而下,教化所尚,历代相变,其事如何?岂风俗渐靡,不登於古,复救之之道,有所未至耶?国家化光三代,首冠百王,固以忠厚,胜兹文弊,前代损益,伫闻讨论,遽数之中,所希体要也。”

    还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出自《权载之文集》卷40页6,文章《明经诸策七问道》中的贞元十八年《毛诗问》)

    “问:二南之化,六义之宗,以类声歌,以观风俗。列国斯众,何限于四十?陈诗固多,岂止于三百?颂编鲁颂,奚异于商周?风有王凤,何殊于庸卫?颇疑倒置,未达旨归。至若以句名篇,义例非一,瓜瓞(die)取緜(mian)緜之状,草虫弃喓喓之声,斯类则多,不能具举。既传师学,一为起予,企闻博依之喻,当从解颐之辩。”

    李治仔细了三遍,他能说出啥来?古代大儒的传承,让你什么人都能懂,那才奇了怪了!这古文,真不啻于天书。

    于是他对崔仁师指着最后一道说:“这个题目,说实话,孤不是得很懂。”

    崔仁师便解释(出自台大中文系张宝三):“殿下,这道题目的问题在文末,所谓博依之喻,《礼记学记》云:不学博依,不能安诗。郑《注》的解释是,博依,广比喻也。而解颐之辩的意思,出自《汉书匡衡传》,匡衡自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这个问题就是请用比喻,就好象匡衡说诗一样,来文雅的解释清楚上文所说的情况。这个考点,除了用解疑的典故,还可以用匡问,匡说来指代。”大儒出马,考点果然门清。

    李治仔细想了想,问:“那么这个题目的问题,就是用比喻的手法来解释这个状况咯?”

    崔仁师回答:“没错。只不过,这里全部用典故伪装起来,不通读经义的人,是不懂的。这就考教了考生的背书功力。”

    李治心里一阵气苦。值得忍耐住烦躁,挥挥手:“你接着解释题干的意思……”

    崔仁师发挥所学,十分得意,丝毫没有发现太子殿下的脸色越来越黑。他继续说道:“段首四句,是引题。问题的重点在于:列国斯众,何限于十四两句。意思是,天下那么多封国,何止十四个呢?这个解答,出自于《毛诗关鸠序》云,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郑玄(同郑注,他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注便了儒家经典,属于命题大师。相当于古代经学的命题中心主任级别的人物。他的注就相当于经学的教参)在《诗谱周南召南谱》里的解释是,周,召是禹贡时期雍州岐山以南的地名。……周朝先王名叫大王的,为了躲避狄人的侵犯而迁来此地。商王帝乙初期,任命儿子季王为西伯,到纣王时期,又任命周文王治理南国江,汉,汝旁的诸侯。当时天下三分之二的地区,以服务殷商的帝皇。……后来武王伐纣,平定天下,巡守述职,收集各个诸侯国的诗歌,以观察民风民俗。六州(雍州梁州荆州豫州徐州扬州)得到周文王和武王的教导尤其纯粹,因此就收录的多。得到圣人教导的,就称之为《周南》,得到贤人教导的,称之为《召南》,称颂二公的美德。从岐山往南,就舍弃了其他的地方,唯独称此为《风》的正经。(译《毛诗注疏诗谱序》原文页7-0)”

    现代人关于《诗经》的研究,也认为《风》是诗经最好最有价值的部分。不排除他们故意把好的都归在周南和召南篇下。总之,这个观点其实就是讨好统治者的观点,与君臣父子的儒家思想一脉相传。

    李治明白了,这个题目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为毛诗经只收十四国,而且把周,召作为正经呢?”并且,把这个意思用经学生才懂的黑话表达出来,以显示自己水平很高,或者自己属于独有的一群小团体。在现代世界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比如:

    “中二病”“**丝”“黑化”“黑木耳”……

    如果你对一个六十年代的人说“身为**丝,面对一群中二黑木耳实在是没有撸的**。”他的感受,大概和你到这个经学试题的感觉,差不多,……“老朽奥特了啊。”

    而这个问题的中心思想也很儒家,那就是一切都要为王权服务,不服王权的,我们不收录你的文章,我们诋毁你的存在,我们抹杀你的文化。所谓春秋笔法,所谓新闻联播,所谓五毛美分,正是从《诗经》一脉相传。身为儒家子弟,真是不可不知,不得不学。经学和科举培养出来的,正是这么一帮马屁谄媚没有节操的家伙。崔仁师出自博陵崔氏,他们后人出了一个宰相叫做崔损,这个人就是典型的无节操媚主的典范。人们觉得他没有才能,其实他是透了儒学的精髓。

    李治着在侃侃而谈,引经据典的崔仁师,不满的咳嗽道:“崔知政,你觉得这几个题目写的如何啊?”

    崔仁师道:“虽然略显平庸,但也是相当不错。”

    到这一幕,剩下的几个宰相都背过脸去,为崔仁师默默的哀悼。

    “难道,试策上来就是一些光说经学黑话的人?你为毛不拿英语出题啊?!?你出这种题有用吗?!?!泥煤!老子要的是不说人话的傻

    吗?你学了这些对平民百姓说,他们懂个屁!老子要的是用白话能解释清楚道理的人!!治理国家,不是靠背书的呀混蛋!也不是靠媚主的呀!!”李治开始咆哮了。这正是后世记录的,包含大量无法解读的暗语的所谓“太子咆哮体”,其中“为毛”“傻

    ”“泥煤”等含义长期为群众所猜测,甚至出现了一个叫做“太子咆哮语学”的组织,专门展开研究。

    李治大笔一挥,用白话把题目改写为:“问一:《诗经》以何为首?以何标准收录诗?何部为最佳?解释之。问二:当下治国之策,是否应当借鉴此策?或是,或否,解释之。”

    “就这么考!选取的标准不在于辞藻华丽,典故超多,而在于立意符合国情。要唯才是举,而不是唯文是举,你们可知道了?”李治气咻咻的说道。

    崔仁师被这样的咆哮吓呆了,剩下的宰相一起回答:“臣记住了!”

    “此外,秀才的选拔,孤有新的办法。”李治拿出自己早就写好的规矩,“你们好好一,然后想办法施行吧!”

    长孙无忌拿过来一,被上面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

    “秀才选拔方案:第一轮海选。任何上过学的人,都可以参加。明经进士明法科的人,直接进入正赛。海选要求:现场口试,五名考官,背书。作诗,作赋,唱歌,跳舞都可以。标准是:有文化,有形象,能言善辩,有感染力。考官要现场刁难,责难,但不能人身攻击和侮辱,唯有心理素质强大的才能通过。五名评委投票通过还是不通过。口试现场是公开举行的。……下略”

    没错,这就是激动人心的,借鉴了后世选秀节目规则的……大唐超级秀才的海选了!

    只要获得第一名,你就可以成为同五品参知政事,今后肯定能做到五品官,子子孙孙都有门荫特权,还犹豫什么,只要你证明自己有文化,能言善辩,就可以参加!赶快去县衙报名吧!

    宰相团着这样天马行空的构想,震惊的说不出话来,连太子什么时候离开的都浑然不觉。